03.04 为什么哺乳动物都是2只眼而不是3只或1只?是偶然还是设计好的?

雄哥5907


楼上的一个高人回答的已经很好了👍——哺乳动物的眼睛是进化而来的,没谁给设计。之所以不是一只眼睛,因为不够用;不是三只眼,因为太“费电”。 这里换个角度,给楼上高人做个补充。


地球上的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界;真核多细胞的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这里面,包含着两次大的演化——原核生物中演化出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中演化出多细胞生物。

在一种原生生物双鞭毛虫的单细胞里——它们倾其所有,只有一个细胞——科学家们发现了极其复杂的迷你眼睛——视网膜、晶状体、角膜一应俱全。这种双鞭毛虫,是跨界生物,兼具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现在的青岛养殖场里,仍不难发现它们。

后来动物的眼睛,是不是由此演化而来,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但在最初的动物三叶虫身上,也发现了长着眼睛,而且,与双鞭毛虫的眼睛具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

长着眼睛的动物化石,最早出现于5.4亿年前,就是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之前。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学家安德鲁.帕克专门论证过,眼睛的演化,推动了这次大爆发。其他的生物学家认为,地球空气中含氧量的大幅提升,可能是更关键的因素。但至少,帕克说的,是一个重要因素。

其实,植物界、真菌、藻类和细菌,没有传统意义上说的眼睛。动物界的38个门中,有真正眼睛的,只有6个门。不过,这6个门,占了所有动物物种的95%以上。也就是说,95%有眼睛的动物,统治了世界。哺乳动物,显然是包括在其中的。 (三叶虫眼睛的放大图)

尽管科学家们还没有搞清楚,最初三叶虫的眼睛,与双鞭毛虫眼睛时间的关系,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自然选择的力量,促使“很低级”的动物,也很快演化出了眼睛。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里,已经阐述了这个观点,并列举了他的发现。上个世纪,瑞典科学家丹-尼尔森和苏珊.佩格尔,建立了一个动物眼睛演化发展的模型,证实了达尔文观点——只要需要,动物们大约用不了50万年,就能够完成眼睛演化的进程。

因为,空间视觉,对于动物来说太重要了,比起嗅觉、听觉和触觉,所能提供的关于世界的信息要多的多。

自然选择的强大压迫力,促使众多的动物走上了发展眼睛的道路——不论捕食者还是猎物,要想继续混下去,没有眼睛几乎寸步难行。当然,扁盘动物、轮虫、六放海绵、鳃曳虫、栉水母等等这些动物,不是藏于海底、就是躲进岩缝,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遑且不论——它们没有必须长眼睛的迫切生存压力。(眼睛演化过程模型)

最初的动物,比如扁盘动物,由背侧和腹侧各一个细胞层组成。然后演化出来了海绵动物,从其中,又演化出来了腔肠动物,比如棘胞动物和栉水母,它们具有两个细胞层,呈放射性对称形态。 再进一步,就有了两侧对称类动物,它们是三胚层——多了一个体腔,这使它们行动更为自如——靠挤压体腔内的液体,提供行动的动力。

这个时间,在距今6亿年前。 以后再演化出来的动物,差不多都是两侧对称类动物了。这就决定了这些动物的眼睛演化,也是对称的。 这是哺乳动物都有两只眼睛的一个重要环节。

请注意,两侧对称类动物,虽然眼睛是对称的,但并非都是两只。例如昆虫的复眼,家蝇单侧的一只复眼里,其实有4000只眼睛。蝴蝶的一只复眼里,能有28000只眼睛。

哺乳动物为什么都是两只眼睛,而不是一只或者三只呢?再或者,如像蝴蝶那样,两只眼睛里包含着56000只眼睛是不是更酷、更适用呢?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莱斯利.奥吉尔提出了生物学第二定律——演化比你更聪明。 这个定律,是解释前面问题的最好钥匙。

楼上的高人已经说过了,不论是眼睛长在两侧的,还是长在前面的,都要符合两个条件——

第一,能观察到足够的视觉空间,这是生存所必需的,不论是捕食者还是猎物,不然,不是抓不到别人,就是太容易被别人抓到。

第二,要节约“能源”。蒸汽机车,在铁轨上跑,有一个大灯也够了。可是汽车,需要左右拐弯,一般就是两个前车灯了。这个例子不一定恰当,只是借此说明,实用其实也是生物演化的规律和原则。科学家们已经得出结论,人脑消耗的能量,大于身体其他部位消耗的能量;人的视觉所耗费的能量,又大大高于人脑所需能量。其他哺乳动物肯定也是如此。 既然两只眼睛足够用,何必再长出一只呢,更不用说长56000只了。这与人的视力,没必要与鹰眼那么敏锐的道理一样。

昆虫的眼睛结构与哺乳动物完全不同,耗费能量也不同,自然,其功能也比哺乳动物差的远。

哺乳动物,包括人,视觉范围足够,头颅活动灵活,眼球能够转动。哺乳动物有两只眼睛,这大约就是“演化比你更聪明”所达到的最好结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