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文:中國“世界工廠”何去何從?全產業鏈更加完善!

周德文:中國“世界工廠”何去何從?全產業鏈更加完善!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2 月製造業PMI 指數從上月的50.0%大幅回落至35.7%,創出2005 年有數據以來的新低。隨著國內疫情逐步控制,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企業生產經營情況比上月有所改善,3月份製造業PMI為52.0%,重新回升至榮枯線上,並創下兩年半來最高水平。

然而國內疫情剛有所控制,海外疫情卻突然爆發,並且發展速度之快,讓眾人咋舌。全球疫情蔓延,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施封鎖及出行限制,很多國家物流系統處於停滯狀態,貿易行業海外訂單開始大量減少,全球的產業鏈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全球需求可能大幅走弱,貿易活動減少,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外貿企業可能將遇到外需不振、訂單減少等問題。


外需熄火內需不振 中國經濟受到巨大影響


2020年1~2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12萬億人民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同比下降15.9%。隨著3月份的歐美肺炎疫情的進一步加劇,我國很多外貿訂單都被取消,預計2020年3月份我國的外貿出口下滑還更加嚴重。

在國際疫情影響下,除了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外,基本所有行業都受到了巨大影響。

2020年1-2月份,受國內疫情影響延期復工,外貿企業延遲交貨,受到了疫情的第一波衝擊。復工後,外貿企業擔心人手不夠,加班加點趕生產。貨生產好了,海外客戶不要了,他們又受到疫情的二連擊。許多製造業工廠好不容易復工就開始放假,因為訂單不是被取消就是被延期了。

聯合國秘書長指出,從目前看,全球經濟衰退不可避免,新冠疫情可能導致 2500 萬人失業。國際勞工組織表示,這次全球大流行不僅僅是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而是嚴峻的就業危機和經濟危機,而他們的預測的最壞情況是,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下降 8%。

外需熄火,再看內需,雖然各地逐漸復工,但目前的消費仍主要維持在剛需領域。考慮到疫情下企業發展、收入水平、產出情況等仍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消費者心理趨於謹慎和保守,當期消費仍會受到很大影響,比如一些企業關張、裁員,一些企業復工後降薪、工資掛鉤業績政策等,都會促使消費者做出消費延期的決定,之前預期的“報復性消費”恐怕很難實現。


周德文:中國“世界工廠”何去何從?全產業鏈更加完善!


需牢牢抓住製造業 穩就業是疫後重建經濟的重中之重


內需和外需雙雙熄火,企業沒有利潤,就業立刻就成了大問題。

“穩就業”在“六穩”之中居首位,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的“穩定器”,穩就業的本質就是穩經濟,穩發展的核心就是要穩企業。

製造業是工業經濟的主體、國民經濟的基礎、服務經濟的支撐,只有擁有強大的基礎製造業,我國的服務業才有發展的根基。國內強大的消費市場是依靠居民收入來支撐的,如果製造業不強的話,建立強大消費市場則似無源頭之水。從某種意義上說,穩住製造業發展,就能穩住實體經濟,穩住信心和預期。

“穩就業”需要堅實的製造業作為支撐。製造業可以創造更多穩定、長久的就業崗位,對於增加居民收入、減少貧富差距,從而建立更加和諧的社會有重要意義。

我國不僅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也是製造業就業第一大國。疫後經濟重建的關鍵階段,應更加重視發展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積極推動中小製造業企業復工生產,保持製造業就業穩定,對於穩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周德文:中國“世界工廠”何去何從?全產業鏈更加完善!


全球產業鏈斷裂 中國製造業無法獨善其身


目前,美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法國、伊朗、英國、瑞士、荷蘭與韓國受疫情影響都非常嚴重,而上述十國2018年GDP總量佔到全球的29.3%,貿易總額佔到2018年全球的37.2%。對於我國外貿而言,上述疫情國2019年對我國進口和出口總量分別佔我國對外出口和進口總值的34%和26%,其中我國是韓國、伊朗和德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

當前全球疫情還在持續擴散,防控形勢不容樂觀。世界經濟為此受到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疫情的影響很可能會體現在接下來的二、三季度。海外供給與需求萎縮,通過產業鏈傳導至我國,特別是當前疫情嚴重的國家對全球經濟和我國外貿的貢獻均相對較大,將直接對國內工業生產造成影響。

疫情全球化使得各國原材料、零部件斷供,造成供應鏈中斷。很多國家的生產活動處於停滯狀態,產品無法按時、足量交付。物流方面,疫情直接制約人員、物資流動。目前歐洲航班大部分停運,多家船運公司表示取消重要航次。全球產業鏈物流中斷,製造企業即使能夠按時生產出商品,也很難將商品運出去。

疫情導致了全球大部分製造業企業受到嚴重衝擊,涉及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儘管中國復工復產,但全行業產業鏈無法形成有效閉環,全球產業鏈已經受到較大的衝擊。長期來看,出口企業人員出國受限,業務拓展受阻,將影響下半年以及2021年市場開拓。


周德文:中國“世界工廠”何去何從?全產業鏈更加完善!


不把命運建立在依賴外需的基礎上 全產業鏈解構與重構


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看,目前我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當前,中國在全球經濟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已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由於全球經濟運行受到疫情的巨大幹擾,重構產業鏈自然成了必然的選擇。

由於全球供應鏈中斷,導致很多產業鏈環節可能只有中國有產能,各種小家電、電子行業、元器件、專用設備等,以前被國外把持的產業鏈機會,正好可以在當前極端環境下重構。

由於我國擁有當今世界全部工業門類和位居全球首位的製造業規模,再加上近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做後盾,中國是全世界唯一可以自成體系的經濟體。強調自成體系,不是閉關鎖國,而是不把命運建立在依賴外需的基礎上,通過產業鏈的解構與重構,讓其它經濟體依附於我們而存在。


周德文:中國“世界工廠”何去何從?全產業鏈更加完善!


從抓規模到抓質量 疫情倒逼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


新型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不可估量的損失,但也倒逼人工智能AI、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隨著全國疫情逐步好轉,當前正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高速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建設發展數字經濟的重大機遇期。

當前中國製造業仍處於國際產業鏈中的中低端環節,疫情是挑戰,但從硬幣的另一面來看,未嘗不是產業鏈轉型升級的機遇。例如,目前日本、韓國疫情日益嚴重,持續下去會對全球半導體芯片產業、集成電路產業、顯示材料產業等造成嚴重影響。相關企業做好原材料儲備的同時,也應加大研發力度、人才引進和市場開拓,把握機遇承接高端製造業國際轉移。

當前,我國正身處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跨越的關鍵時機,中國製造業應該努力實現從現在的代工到生產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力產品的轉變、從簡單跟隨到製造具有更多創新內涵產品的轉變、從釋放資源紅利的中低端製造到釋放效率紅利的中高端智能製造的轉變,發展出強勁的製造、創新能力,成功轉向中高端產業。


周德文:中國“世界工廠”何去何從?全產業鏈更加完善!


從世界製造到世界“智”造 力做世界製造業龍頭


重構產業鏈包括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重構。面對疫情影響,應大力推進集信息化、數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先進技術特徵為一體的智慧供應鏈發展。全面推進多相關行業或者同水平層級多主體協同,進一步降低包括製造業、物流業等各行業的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比如傳統生鮮行業流通環節多、鏈條長、損耗大,抵禦風險能力低,造成原材料缺乏或庫存積壓等。當前的供應鏈短板,急需通過數字化提高供應鏈管控能力。以農產品供應為例,我國農產品每年市場流通量在4萬億左右,但其物流損耗是20%左右,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的損耗,都將是極大的節約。智能管控供應鏈通過數字經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當地的產業資源,實現產業鏈業務由線下匯聚到線上,為生態合作伙伴、政府、消費者提供智慧化服務,將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作為產業轉型和躍升的微觀基礎,數字經濟轉型是中小企業生存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之源,成為我國重塑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數字經濟實際上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級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對於製造業企業而言,數據作為生產的核心要素,其著力點應該是有效增強產業內垂直分工的效率,提高包括研發合作、原材料和中間件的穩定保障,以及服務於市場需求變化的彈性製造能力,為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當前正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高速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建設發展數字經濟的重大機遇期。廣大中小企業要積極轉型“苦練內功”、增強自身活力和競爭力,為“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打好基礎。


(作者系經濟學家、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師董會智庫首席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中國發展50人、國科智庫中國經濟30人、浙江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上海中和正道集團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