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泠泠七絃,古韻悠長。

古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琴的製作被稱為“斫琴”,做琴的手藝人則被稱為“斫琴師”。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在嘉定區華亭鎮聯一村,就有一位 “痴情”古琴的人,他不僅彈得一手好琴,還會自己動手斫琴,讓手中的木頭“唱”出或清澈透亮或深邃悠遠的歌聲。

這首古琴名曲《平沙落雁》,讓人彷彿置身於意境悠遠的水墨畫中,看大雁三五成群,飛鳴徘徊。彈奏者就是古琴達人劉品賢。每天清晨,迎著陽光,劉品賢都會坐在院子裡撫琴,悅耳的琴聲常常會吸引過往村民駐足聆聽。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一見鐘琴

從小,劉品賢就喜歡古琴,隨著彈奏技藝不斷提高,市場上能購買到的古琴已經無法滿足他對古琴音色的要求,於是,他便開始潛心鑽研製琴技藝,自己動手做起了古琴。這一做,就是十多年。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在他的工作室內,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器械、木材、工具,還有很多處在不同工序階段的古琴。傳統的古琴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從選材、造型到挖膛、合琴,再到髹漆、上弦,每一把古琴的誕生都要經過100多道手工工序,整個工期需要花費一年半的時間。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為了讓成品達到最理想的彈奏效果,劉品賢講究每一個細節:所有打磨工具都由他手工製作,琴身必須選用杉木或桐木,配件用小葉紫檀,以鹿角霜古法調製漆胎……由於琴的品質有保證,經常成品還未“出爐”,就已被琴友預定一空。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劉品賢斫琴的師父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古琴非遺傳承人——梅庵派古琴家劉赤城。在師父的薰陶下,劉品賢成立了“梅庵琴社”,立志將古琴藝術傳承下去。就在今年初,劉品賢申報的“古琴藝術”項目還入選了第九批嘉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可見琴在傳統樂器中的地位極高。但現在彈琴懂琴之人越來越少,作為古琴傳承人,我有責任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接下來,華亭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也將攜手梅庵琴社,開展賞析、講座、展示等一系列活動,讓更多市民感受古琴的魅力。


通訊員:陸蓓蓓

嘉定這個“80後”,能讓木頭“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