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行業不能光“喊政策”

政策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基石,但卻並非保持行業長青的法寶。

——寫在文前

今日一早,看到中國能源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光熱建築一體化發展緣何不及預期》,感觸頗深。曾經整理幾篇文章都在為政策利好而拍案,雖提及其中弊端,但仍以支持為主。畢竟,“政策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基石。”譬如,光熱行業的“家電下鄉”與“惠民補貼”;譬如光伏領域的財政巨資;再譬如風生水起、熱火朝天的“清潔取暖”。政策成為一個行業、一個領域的主要發展導向。而後政策式微,光熱行業日漸蕭條,走入發展瓶頸;光伏行業“530”之後也無之前繁華之景;而清潔取暖領域也一直在探討如果政策補貼到期之後該如何繼續。一個個、一件件都佐證了政策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但看完這篇文章,深感自己觀點之片面。——在吹捧政策之時,我只看重政策帶來的利好,但卻忽視了市場主體及應用雙方本身行為的導向意義。

光熱行業不能光“喊政策”


《光熱建築一體化發展緣何不及預期》探討了在“強裝令”的支撐下,光熱行業應該有一個較為“光明”的、有活力的發展局面,但似乎情況並非如此。文章指出:經過多年發展,儘管光熱建築一體化在全國已形成普遍推廣之勢,新建建築太陽能利用系統應用面積不斷擴大,但透析各地發展實際,目前光熱建築一體化發展仍存諸多亂象,以致節能成效大打折扣。

原因何在?文章也闡述了相關專家的觀點:

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陳焰華:

光熱建築一體化牽涉到各地推廣政策、開發商、設計院、投資商及用戶等多主體、多層面,目前,關於光熱建築一體化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發展光熱建築一體化沒有統一規範和持續的政策,採用的技術和系統形式也有待改進和完善;大多數城市屋頂所安裝的太陽能熱水系統形式多樣、造型各異,其產品技術水平及實際應用效果也參差不齊;從開發商角度來看,光熱建築一體化的推行增加了開發商的建設、管理、投資成本,導致其開發積極性不高;此外,城市中高層或超高層住宅屋頂可供敷設太陽能集熱器的面積較小,較難實現眾多住戶集中式太陽能光熱系統熱水供應。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太陽能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昕宇:

目前,住宅建築尤其是高層住宅中的太陽能產品都是開發商“白送”的,導致住戶對太陽能產品的質量關注度不如自行購買的高,同時由於低價中標,太陽能產品企業缺乏改進產品性能的動力。多年來,太陽能產品在形式上沒有太大突破,性能也沒有明顯提高,從而降低了居民對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滿意度,距離實現真正的光熱建築一體化還有一段距離。

浙江柿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唐玉敏:

太陽能系統供熱等效果大打折扣的根本原因是很多地區推廣光熱建築一體化只簡單地把太陽能設備與建築‘相加’,實際上太陽能設備與建築並未真正融為一體,不僅影響了建築的美學效果,節能效果也遠達不到預期設計。

其他聲音:

由於建築行業對太陽能系統缺乏瞭解,建築設計往往與太陽能系統設計“分離”,對太陽能系統在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季節的運行缺少可靠的技術支撐,與建築能夠較好結合的太陽能技術的研究尚待加強。

該文章還給出相關調查數據,“相關調查顯示,在不少建成的光熱建築一體化項目中,原本設計為50%—60%太陽能光熱利用率目標,實際節能效果卻只有30%左右,太陽能光熱系統的實際節能效果遠未達到設計要求。”

雖然,也曾經探討過企業要如何自覺自律,方能維護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但卻又深感無力。一個行業好壞不僅僅取決於政策,同時也取決於企業自身的行為。“政策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基石,但卻並非保持行業長青的法寶。”

光熱行業不能光“喊政策”


文章對於如何改變這種局面也提出了思考。

但筆者想說的是光熱行業只“喊政策”好有什麼用呢?關鍵還是做自身做大做強。猶如做人,坐得正行得端,即使滄海橫流,亦能彰顯英雄本色。光熱行業作為極具節能效果的“朝陽”產業,發展優勢盡顯,但為何在眾多領域不及其他領域一二,飽受爭議,原因似乎和行業企業發展態度有莫大關聯。此話並非譴責之意,只是想讓眾人思考。其實要說,我非官媒,也非專家,這麼說來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也沒有資格,然,為行業發展之心昭昭。

光熱行業不能光“喊政策”


回到主題,光熱行業只“喊政策”好有什麼用呢?這一發問不止於太陽能光熱與建築相結合領域,還涉及到光熱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當然當前除卻太陽能建築熱水應用,備受關注的當屬太陽能採暖。當前不少地區出臺相關文件,將太陽能+採暖納入到清潔取暖方式中來,但就全國應用來看,真正推廣應用的地區僅止於山東和河北。然這也是一個好現象,畢竟有了開端,或許活力就會源源不斷。就像一把火,不僅照徹了自己,也照亮了周圍。

但值得擔憂的事情也在。會走建築熱水應用的老路嗎?那些問題是否也依然存在,依舊存在?我想說出一些歡欣鼓舞的話,一些正能量、有力量的話,然,如鯁在喉。有些話,提前說並不好說,說不定會打臉,打腫的那種。還是那句話,時間和實踐會證明所有。

既然政策不能永葆長青,那麼,只願企業奮鬥起來,廠商協同,助力光熱行業再上新臺階。

Fighting!Fighting!Fighting!為自己,為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