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元/文
孟浩然,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个大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唐朝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王维叫“诗佛”,李贺叫“诗鬼”,白居易叫“诗魔”,刘禹锡叫“诗豪”,而他——孟浩然,也有一个跟“诗”有关的别号,叫“诗星”。
通常,人们把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的时期,称为初唐。这一时期,王朝的国力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成为“天可汗”,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盛唐是指唐中宗到唐玄宗执政的时期,此时王朝已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旋使国家陷入了战乱,百业凋零,人民水深火热,王朝开始由盛转衰。中唐是指从唐代宗到唐敬宗执政时期,此时王朝已在走下坡路,虽然也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元和中兴”,但国力较之“安史之乱”前的水平,差得已经然不是一点半点。晚唐是指从唐文宗执政到唐朝灭亡的这个时期,此时王朝已完全陷入了“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的泥沼,而无法自拔,终被一场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彻底击垮。
因而各个时期的诗人,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也是大不相同。
孟浩然,可能是唐代唯一一个从没做过官的布衣诗人。
是他自己不想做官吗?很多人都说是,可我说却不是。
孟家有儿初长成
孟浩然,公元689年出生在湖北襄阳。孟家虽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家境却也殷实富足,自视为孟子后人,秉承孔孟之道。
孟浩然出生时,孟老爷望着襁褓中的婴儿,只见他生得是眉清目秀,鼻直口方,认为此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便取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语给他取了“浩然”这个名字,希望他长大以后,可以浩气长存。
然而,就在孟浩然出生的第二年9月,武则天就临朝称制了,并将国号改为“周”。虽说襄阳城里,依旧车水马龙,平静如昔,但孟老爷还是对武则天临朝称制这个事,十分不满,认为有违孔孟之道,故对武周之世深为不齿。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孟子有云:“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道,妾妇之道也。”于是,自觉身陷“无道之世”的孟老爷,就在襄阳城南的岘山,修建了一个涧南园,举家搬了进去,过起了隐居生活。这时,孟夫人又为孟家添了一子,孟老爷给这个孩子取名“洗然”,意思就是希望这个孩子将来长大后,可以做个洁身自好,不与这个不洁之世同流合污的人。
殷实的家境、尊崇孔孟之道的家风,使孟浩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很早就展露了其过人的才华,十一二岁,就写出了《春晓》这种足以传世的名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十二三岁,孟浩然已通读了“五经”。但受家庭熏陶,小小年纪的他,和父亲一样,认为武周是个无道之世。于是,在他14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一个名叫张子容的好哥们一起去了位于襄阳城东南的鹿门山,当了隐士。鹿门山也是汉末名士庞德公的隐居之地,一百多年以后,晚唐诗人皮日休也在这里隐居过。
一败蹉跎二十春
公元705年正月,已经80岁的武则天在临朝称制15年后,被逼退位,中宗李显即位,改元神龙;二月,废武周国号,改神都洛阳为东都,复以长安为京畿,郊庙、社稷、旗帜、百官服色,全都恢复了李唐的旧制。
15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是弹指一挥间,但也足以使当年的孟老爷从一个愤世嫉俗的文青,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员外,使当年还在牙牙学语的孟浩然,长成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小青年。
李唐复国的消息传到襄阳,孟浩然马上就行动了起来,积极备考,准备参加复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李唐复国后,科举考试也恢复李唐的旧制:每年正月十五一过,乡里就会选贤良,被选上的人,都可以去参加在四月举行的县试,过了的称为“秀才”。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参加在九月举行的府试,过了的称为“举人”。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明年春天由朝廷举行的全国考试,过了的称为“进士”。士子只要考中进士,就有做官的资格,但要想被正式授予官职,还必须再通过吏部的一次选官考试。
选贤良对已写出过《春晓》的孟浩然来说,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一致看好他在科场中能一路高歌猛进,最后考中进士。他对自己也很有信心,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连县试都没过!
其实,一次考场失利完全不算什么,毕竟他当时只有17岁,今年不行还有明年,但不知为什么,他此后23年都未再次踏入考场。
那他去哪儿了呢?哪儿也没去,就是回到鹿门山继续当他的隐士。很多人都为他找理由说,他是如此地热爱田园生活,根本不想入仕。但在我看来,就是自尊心过强,脸皮又薄,怕再次受到打击,就不敢再进入考场了。
不然的话,他又怎么会在25岁时,去洞庭湖玩得好好的,突然想起给大唐宰相张九龄写了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呢。他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诗写得还真不是一般的好,可说是唐诗精品中的精品,是后来各种唐诗选本的必选篇目。但是它再好也是一首干谒诗。
啥叫“干谒”?就是把你的作品拿给那些大官看,如果能获得他们的赏识,他们就会在皇上面前给你说上几句好话,没准皇上一高兴,就能给你个一官半职的。
张九龄在看了孟浩然的这首诗后,也确实向皇上举荐了他,但皇上听过也就过了,并没有一高兴随手就给了他一官半职。
还有,孟浩然在他40岁的时候,应该是想到自己都这把年纪了,如果再不出山的话,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了。而且这时的他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薄有诗名的小青年,而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就连李白、王维都成了他的粉丝。比如,李白在从黄鹤楼下来以后,听说孟浩然就隐居在距此不远的鹿门山,就专程去那里拜访了他。临别,还给孟浩然写了首极尽吹捧之能事的《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是,孟浩然自己就去了长安。他当然知道长安有不少人都很仰望自己,他就是想试一下,看自己能否通过走个什么门路,获得个一官半职。
孟浩然到了长安以后,开始果如其想,一切顺利。但他却很快就把事情给搞砸了……
吟诗错失仕途机
孟浩然一到长安,就千了一件露脸的事:“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新唐书・孟浩然传》),意思就是说他跑到太学里写了首诗,一下子就把那些太学生给惊着了。书上,并没有说他当时在太学里写的是首什么诗,想来能让一群大唐的太学生“嗟伏”的,最有可能就是他的《过故人庄》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当时,皇上(唐玄宗)面前的红人,时任左拾遗的张九龄和太乐丞的王维也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王维还亲自给他画了一幅肖像。这样的形势,对他来说,本来是很有望达成他此来的目的的,那他怎么又把事情一下子给搞砸了呢?事情是这样的:
王维把他请到家里喝酒,两人正喝得高兴,忽听门外响起一声:“皇上驾到!”唐玄宗来了。
当时孟浩然不仅喝得已经有点高了,而且还把衣服脱得只剩下一个裤头和一件贴身的小衣。一听说皇上来了,他顿时慌了,连忙抓过衣服就往身上穿,手忙脚乱之时,不光把衣服的扣子捆错了,还一脚把裤子也给蹬破了,一条腿露在了外面,左右脚的鞋也穿反了,急得他是满头大汗,口中连连说道:“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王维倒还沉得住气,用手指了指床下,情急之下,孟浩然“哧溜”一下就钻到了床底下。
孟浩然刚钻到床底下,唐玄宗就走了进来,看到满桌的酒菜,还有两副酒杯筷,就问王维:“卿在跟谁喝酒?人呢?”王维不敢隐瞒,只得据实以告。没想到唐玄宗一听竟喜出望外:“啊!原来孟大隐士在你这里,朕正想认识认识他呢,还不快把他叫出来。”
“可是,他现在……”
“现在怎么了?”
“可能喝得有点高了,且是衣冠不整……”
“无妨。你还怕他惊了朕的驾不成?”
王维于是转过身去,对着床下说道:“孟兄,皇上要见你,你就出来吧。”
孟浩然灰头土脸地从床底下钻出来后,看到皇上,赶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口称:“吾皇万岁,万万岁。草民孟浩然参见皇上。”
唐玄宗笑着对他说道:“孟大隐士,朕早就听说过你,你可否念几首诗给朕听听?”王维一听,忙向孟浩然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老孟啊,你的机会来了,可要好好把握住!可是,孟浩然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你说他念首什么诗不好,比如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也说明你是想出来为国家做点事呀,可他偏偏就念了首他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王维一听就傻了,心道老孟啊老孟,你怎么就这么不会来事呢!果然,唐玄宗在听了他念的这首诗后,脸一下子就耷拉了下来,说:“这些年,你一直隐于深山,不愿出来做事,怎么能说是朕弃你,分明是你弃朕好吧!行了,你还是回你的鹿门山去吧。”说完,就起身拂袖而去了。
望着唐玄宗离去的背影,老孟心里可以说是拔凉拔凉的,真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我这发的是哪门子神经啊!
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孟浩然也不好意思再在长安待下去了,就给王维留了首诗:
寂寂竞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侍御维》)
意思是:梦碎了,欲哭无泪――做官,我这辈子怕是没啥指望了,我还是回家种菜去吧。然后,就灰溜溜地回了襄阳。
此后,孟浩然就彻底打消了入仕的念头,一心一意地在山美水也美的鹿门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如果说40岁前的隐,走得还是“终南捷径”的求入仕的路子,那他现在的隐,已经是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了。
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夏到十九年,孟浩然曾多次到江浙一带去游山玩水,吴越的山水给了他很多灵感。旅行中,他一边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一边以诗会友,创作了大量以记游、描山摹水和表现自己如何不为物役、不为名累,热爱大自然的诗。比如《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再比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山水诗中的精品。
但长时间的行游,也会唤起一些怀乡怀友的愁思,自然也会引发一些对自己命途多舛的叹息。比如他在游桐庐江时,写下的一首名叫《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就属于这种。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一向以爱惜人才而闻名的韩朝宗(对,就是李白曾刻意巴结的那个韩荆州,白尝有诗曰:“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为襄州刺史,他也十分欣赏孟浩然,就想请他到他那里去谈谈,并打算再向朝廷推荐他。要知道能够受到韩朝宗的邀请,这在当时,对那些想入仕,却又不得其门而入的读书人来说,可说是一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对于入仕早已心灰意冷的孟浩然,却在接到邀请后,告诉来人:“感谢韩刺史看得起我,不过他定的这个时间,我已答应要去跟朋友喝酒了。”
开元二十六年,孟浩然又去荆州一带游山玩水。夏天的时候,背疽发作,不得不归卧襄阳。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被贬官,路过襄阳,访孟浩然。其时,孟浩然的背疽,本来都快好了,但因纵情饮酒,导致复发,一代“诗星”就这样撒手人寰了,享年51岁。
閱讀更多 蜀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