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李白一生难得佩服的人

吾爱孟夫子

李白的眼睛长在天灵盖上,狂放不羁,很少看得起别人。

但是,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崇拜,曾作数诗赠年长自己十二岁的孟浩然,最著名的一首是《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他一开口就说“吾爱孟夫子”,这话说得多麽坦率,多麽真诚!你不必用什麽风花雪月的雕章琢句,也不必用什麽草木鸟兽的比兴寄托,你只是直接说出来,那种感发的作用就在你的口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他说,我真的是赏爱孟夫子,因为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属于前辈的诗人,所以他称孟浩然为“孟夫子”,而“夫子”两个字便带有了无限赏爱的意味。

生平

唐玄宗在位时,开元十五年(727年)冬,孟浩然赴京寻求仕官之途,次年应考进士未成。王维曾经向玄宗推荐孟浩然,孟浩然的一句诗“

不才明主弃”,让玄宗不满,失去了在朝廷任官的机会。

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漫游吴越。开元二十年(732年)回到襄阳。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再度入长安。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且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浩然游蜀。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他在洞庭湖畔写下一首诗,寄给张九龄丞相,希望他能为自己打开那扇厚重的从政之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观”是说我自己没有动,我只是看人家在钓鱼﹔“徒”是徒然的﹔“羡鱼”是羡人得鱼之意。当然,这裡的“羡鱼”还可能有另外一种解释,是说我羡慕那些鱼能够被人钓上去。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妥,因为钓上来的鱼就被人吃掉了,它们并不幸运,你为何还要去“羡”呢?所以我认为这句是说:我只是羡慕人家能够钓上鱼来,有所收获,而我自己什麽也没有得到。像王绩那首诗中所说的“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人家都得到了,你得到了什麽?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本来将要痊愈,因为纵情饮酒,食鲜疾发逝世。

他一生未仕,身在江湖山林之间,却心系官场起伏。

他家喻户晓,就连三岁小童也能嘟着小嘴,背出那首朗朗上口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是孟浩然,一位与王维并称的山水田园诗人。世人只看到他在山水之间怡然自得的诗,却看不到他曾经关于远方的梦。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李白一生难得佩服的人

归隐山林岁悠悠

半生蹉跎后,满面风霜的孟浩然想起了年少时曾经游玩过的鹿门山。

不知,那片深深浅浅的山岚,那弯曲曲折折的的流水,还如当年那般让人留恋不舍吗?

远方不曾留我,我便向远方作别。

于是,他割舍红尘,逍遥自在地走入鹿门山,开始了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涯。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你如果让他安心去隐居,像陶渊明那样,“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他又做不到。陶渊明做到了,他当然也贫穷劳苦,也有寂寞的时候,但他有他自己的完成,他能够在隐居生活中体会到一种自得的快乐。而孟浩然呢?他不能一直坚持下去,他放弃了原来所持守的完成,去追求另外的完成,而另外的也终归没有得到,他两方面都落空了。所以,他最后落入了求隐与求仕两方面都不能够心安理得的夹缝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