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夏成綺讀書:《京華煙雲》

人在迷茫無助時,讀書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我重讀了林語堂的《京華煙雲》。

說到這本書,估計很多人都讀過,這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真實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餘夏成綺讀書:《京華煙雲》

小說第一部分,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富商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十歲的女兒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京官曾文樸搭救送回姚家。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的妹妹耍性子逃婚,木蘭不忍父母為難,代妹出嫁給曾家三兒孫亞。

小說第二部分,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以及姚家分崩離析的敗落過程:姚家長子迪非身亡,姚夫人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信奉道家的姚思安削髮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遊。宣佈十年後回來。

餘夏成綺讀書:《京華煙雲》

小說的第三部分,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小說中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逃難,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裡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充滿希望的“秋季歌聲”中結束。

雖然林語堂這部小說的受眾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人,所以涉及了婚喪禮宴、沖喜守寡、中醫中藥、古玩字畫、甲骨初出、測字相面、求道成仙等等中國獨有的東西,但個人認為,其中最為稱道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小說中姚木蘭身上的那種中國女人獨有的溫柔、善良、智慧、隱忍、大度……等中國女人的優秀品質。連作者本人都感慨: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

餘夏成綺讀書:《京華煙雲》

小說中的姚木蘭容貌美麗,冰清玉潔、才情過人,懂金石字畫、詩詞歌賦、當家理財、待人待物,無一不精,更難得的是善良大度,幾乎中國女人能有的優秀品質,在她身上都能找得到。

更難能可貴的是,木蘭並不以此為矜傲,她謙和大度, 對喜歡的人掏心窩子的喜歡;對不喜歡的人也一邊竭力壓制那份不喜歡,一邊竭盡全力地幫助他人;對軟弱、苦難的人也是竭盡所能地對別人好,甚至對情敵,也不惜為了救她,委屈自己向牛家惡少低頭。

這是小說竭力塑造的姚木蘭的亮點,但我個人認為,這種隱忍大度,恰恰是姚木蘭這個人物形象最大的敗筆。那個自信、明理、眞誠、善良、堅毅、才華橫溢的京城才女,怎麼可能如此委曲求全,如此低聲下氣,如此的不懂得愛惜自己!

餘夏成綺讀書:《京華煙雲》

木蘭的婚姻是源於救場的一個錯誤,兩個道不同,也本不相愛的男女被家人生生綁在了一起,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幸福也沒有未來,這樣的婚姻為什麼不結束?這樣的兩人為什麼要生活在一起?作為一個才華橫溢,受道家思想沁潤的女性,怎麼可能如此隱忍的陪著一個不愛她、根本不跟他交流的丈夫,而讓自己一直陷入這一地雞毛中呢?這太不符合人物性格特徵了。

當然,這也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您,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