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一部好的影片不只是發生在熒幕上,而是在熒幕和觀眾之間

在這個網絡言論自由的大環境下,不管他們的本意如何,評論李仁港的《攀登者》的人們早已開始論戰了。那些喜歡期待這部電影的評論者和那些一開始電影未上映就在豆瓣刷差評的人,以及可能從一開始就漠不關心這部電影的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到影片已經上映10天的今天,這個話題變得更加複雜,爭論頻起。

對於任何作品的嚴肅評價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有利的情形,甚至電影未上映之前,《攀登者》在豆瓣就留下了幾千條差評,這可得歸功於那些所謂的“網絡水軍”。這對《攀登者》是不利的,任何作品,尚未被認真研究就引發如此開放性的討論就更加不利了。(題外話:強烈建議豆瓣網在電影未上映前關閉評論 )

影評:一部好的影片不只是發生在熒幕上,而是在熒幕和觀眾之間

截止今日,國慶三部曲上映10天,《我和我的祖國》票房23億、《中國機長》21億、《攀登者》不足10億。

今天,我在這裡試圖對《攀登者》這部影片做一個個人觀點的分析,或者可能是幾個分析。我在這裡選取一個討論的起始點:影片中李國樑主動請纓擔任第二次登頂任務隊長。提醒大家的是,這只是分析這部電影的一種方式,並不是最好的。李國樑是新登山隊的隊長,對於李國樑的敘述會引起其他的分析。

影評:一部好的影片不只是發生在熒幕上,而是在熒幕和觀眾之間

為什麼把李國樑作為敘述的起點?作為新登山隊的隊長,他承載了上一輩的使命,帶著新一代登山隊的期望。李國樑這個角色其實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劇情分析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一點,有必要對影片的劇情先交代一下。不可置疑,這個元素本身就值得更加詳盡的闡述。

1、體能訓練時,黑牡丹因心疼李國樑為他少算時間,被曲松林發現後,李國樑不得不跟著後面的小組,連續多次往返,累得癱倒在地。並不是曲松林針對他,恰恰相反極是看好他,李國樑也理解營長的做法,並沒有責怪黑牡丹。

2、作為隊裡唯一的攝影師,李國樑心想要早日教會黑牡丹拍攝,萬一自己有什麼不幸,起碼也能有個後備攝影師;拉巴日峰拉練李國樑遇險。這兩段劇情為後面李國樑的犧牲埋下了伏筆。

3、第二次登山時,方五洲受傷,李國樑毛遂自薦,作為新隊長帶領成員登山。

4、因為曲松林一意孤行,李國樑犧牲,臨死前努力把相機給到隊友。

影片中這幾段劇情的描繪,李國樑這個老一代的希望,新一代的領袖,他有責任,有擔當,不畏艱難,敢於冒險,卻死在了使命的道路上。最終是在新老隊員的合力下,登山隊成功登頂。李國樑的犧牲是劇情所需要的,影片通過李國樑的死放大了冒險精神的可貴。

影評:一部好的影片不只是發生在熒幕上,而是在熒幕和觀眾之間

角色分析

擁有著如此強大的演員陣容,不可否認,《攀登者》裡對角色的刻畫相當到位。方五洲的隱忍,曲松林的偏激固執等。


影評:一部好的影片不只是發生在熒幕上,而是在熒幕和觀眾之間

如果說方五洲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那麼曲松林這個角色讓這個靈魂人物和影片的主題得到了昇華。

為什麼呢?曲松林是偏激的,一意孤行,一次次置登山隊於險境。甚至於第二次登山時犧牲了李國樑。那麼他又是為何會如此呢?因為15年前第一次登山的不被認可。導演巧妙的通過誇張的角色塑造,讓登山場景更加驚心動魄,讓劇情看起來更有感染力。這是劇情需要也是場景需要。

影片主題

每一部電影都有其想要表達的思想:

《攀登者》裡衣服上的“為國登頂、寸土不讓”我們看到了愛國情懷;隊員們不懼艱險爬上山頂,我們看到了冒險精神;曲松林和方五洲喝酒這段,我們看到了兄弟情。這也是影片傳遞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

尾聲

每一部商業電影的上映都是為了賺錢,不同的電影賣點可能不同,《攀登者》的賣點在於演員陣容,愛國情懷,傳遞的冒險精神,驚心動魄的登山場景。

一部好的影片不只是發生在熒幕上,而是在熒幕和觀眾之間,毫無疑問,《攀登者》做到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