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史蹟:惠安城池興廢記


鄉土史蹟:惠安城池興廢記


惠安城池興廢記


惠安縣地處福建東南部,位於北緯25°,東經115°,居福建交通要道。據史書記載,惠安縣域古為七閩地,秦屬閩中,漢屬冶縣,東漢屬會稽,三國吳屬東安,晉屬晉安,宋齊屬晉平,梁陳屬南安,隋屬泉州,唐屬武榮,五代屬晉江縣。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始析晉江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自置縣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五百七十六年間沒有建城。早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總督王杼以倭寇攻浙江,議建城,未果。嘉靖三十六年(1557)邑令俞文進呈請省垣建城,始得建焉,翌年竣工。是年倭寇進犯,老百姓因有城保護而得安全。

惠安城池建置後,歷經各個時期重修加固,漸臻完善。相傳,除泉州城外,惠安城垣較他縣為佳。縣城城牆,基廣一丈二尺,高三丈有奇,夯厚八尺左右,城牆內外均用條石砌成,中用土夯實,城上雉堞(即女牆)高約六尺左右,長八尺左右。城自東而西直徑約裡許,南北直徑約2裡。建城後,幾經地震、水災破壞,依然存在。

鄉土史蹟:惠安城池興廢記


縣城在螺山之陽(即南部),故稱螺城。西北靠山,東南平原,南北長2700米,東西寬775米,總面積1.75平方公里(包括北關),相似橢圓形。又因地勢關係,城之東、西略為低平,南、北兩端較為隆起,中部低斜成窪狀。故若從西郊登火山而俯瞰全城,則宛然如鉅艦,故俗傳惠安縣城為“船穴”。

民國初年,土匪蜂起,曾數度圍攻惠安城,且曾使用雲梯,城幾破者屢,然雖危而終安。

惠之民為防不虞計,乃集資獻策,於城垣上每隔十數垛女牆加建一座小槍樓。樓約一丈見方,以丈多長石板為樓板,以三分一之長伸突於城垣外,再在其縫隙中及三面突出的樓壁各開鑿數十個槍洞眼,使守衛者可自由向各方射擊,使犯敵不敢輕易逼近,即使用雲梯也萬難得逞。沿城數十座小槍樓俗稱“燕子巢”。從此,惠安城池益加堅固。

城之東、西、南、北各闢一門。西門與北門間又闢水關門二,東門與北門間也闢水關門三。西北水關門均以條石間格疊成方水可流通,而人不可出入。東北三水關門,則惟其中門用疏欄木柵,既能通水,又可開闔。除水關門外,四城門均築有城樓。

鄉土史蹟:惠安城池興廢記

惠安城門老照片 時間背景清末民初


東城門上橫額,系用白花崗岩製成,上鐫“東納百川”。兩扇城門用整棵杉木並制而成。門內稍後數尺,又設一道閘門,平時升吊於城樓之上,如有急警,即從城樓放下,藉以加固。西城門設置與東城門同,門上橫額題“西環萬嶂”四字。

南、北兩門,正當交通要道,蓋自京師而省會,直達南疆,其時惠安正當其中,為大小官吏駕所必由,商賈行旅所必經。故城門、城樓的構築設計,自必加講究,均較東、西兩門略大,且在城樓門之前又加一道城門,稱為首門,首門與二門之間構成一所約似長方形的大庭院。南城首門橫額鐫“天南雄柱”,二門上鐫“積慶門”,北城首門橫額鐫“鬥北望京”,二門上鐫“厚鎮門”。

鄉土史蹟:惠安城池興廢記

北城門石匾額構件 林達偉攝影


城垣之外,周圍又環一條城濠,俗稱城濠溝。濠寬在一丈至二丈之間,各城前均設有吊橋,據傳原來吊橋橋板均為木製,遇警即吊起斷絕交通,後改用石板,有警即拆去。濠溝後來不大清理,於是淤塞而至乾涸,被農民圍填而為田,漸廢。

各門之內皆於左邊砌有石階可登上城垣。階寬約丈餘,亦以整條長石板砌成,此外東水關內稍北及西水關內以北城垣邊也各砌一登城石階,其寬度都與城門內各階同,惟東水關邊石階其雕工較為精緻,俗稱“美人階”。

1931年,閩南民軍陳國輝部陳育才駐惠安時,因仁世醫院設在東城門外水關口附近城濠沿之處,各方都有不便,故由陳育才發起,以惠安縣立競新小學(現惠安縣進修學校校址)門前為起點,朝東增闢一條公路,經鳳池、崇德小學操場(現均在實驗小學校址內),直達城垣外,此門俗稱“新門”。

鄉土史蹟:惠安城池興廢記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開闢新路,將部分城牆拆毀,條石被附近居民利用修建房屋。1939年,當時的縣政府為防暴露目標招致日機轟炸,下令拆除所有城垣,城基改築環城公路。至此,古老的城牆蕩然無存。

惠安文獻館綜合《新加坡惠安公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刊》《惠安文化叢書》《惠安縣誌》整理


惠安文獻館一直專注於大惠安地方文獻徵集、整理、開發、研究工作,已形成和建立較為完整的本地區地方文獻收藏體系,保存並記錄下惠安完整的發展歷史進程!

關注本土文化,保護地方文獻;

在時光流逝中,一起留住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