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能靠美顏的湖州,這次要用實力說話

“月滿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綠鬢蒼顏同一醉,還是,六人吟笑水雲鄉。”

一生四過湖州、一度在此任民之父母的蘇軾,晚年重遊故地,感懷舊友早逝,寫下這《定風波•後六客詞》,字裡行間,盡是對湖州一方山水、才士的流連與眷念。

自戰國建制,2300餘年來,魚米豐饒的湖州,一直跟“文”脫不開關係。

但不論你三代世居,還是新來乍到,都會感覺到現在的湖州,似乎不一樣了。


(一)

泰然恬蕩的湖州,經年間運功不輟,倏然一聲獅子吼,躍入比武場中來,成為“樞紐門戶”之位的強力角逐者——

2013年,寧杭高鐵運行,湖州邁入高鐵時代。

6年後,《湖州市樞紐門戶城市建設白皮書》公佈,計劃重點推進滬蘇湖高鐵、商合杭高鐵、湖州至杭州西高鐵建設,積極促成滬蘇湖高鐵和通蘇嘉高鐵聯絡線建設,主動謀劃寧杭高鐵二通道、鹽泰錫常宜至湖州高鐵建設,構築起一張聯通全國的高速鐵路網絡。

大高鐵時代下,湖州將實現1小時通達長三角核心城市,2小時通達中西部核心城市,5小時通達京津冀、粵港澳,從低調的“長三角地理中心”,一躍而成全國交通樞紐。

憑藉滬蘇湖高鐵,湖州將快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進到上海全球城市區域產業分工合作之中。

依靠湖州至杭州西高鐵,湖州又將全域對接杭州都市區綜合交通網絡,深度參與寧杭生態經濟帶和全省大灣區建設。

有人說,“很快,湖州就要跟上海、杭州同城了”,這實在已非戲言。

而擂臺之上,本來“兩頭不靠”,一直跟上海、杭州保持“531”比例的湖州房價(湖州市區現下的新建住宅每平米均價,只在1萬3左右),反成了湖州的優勢——對華東甚或全國的創業者、年輕人而言,湖州可能是當下機遇最好,房價卻最低的地方之一。

明明能靠美顏的湖州,這次要用實力說話


(二)

擂臺一戰的霸氣,源於一個“拼”字。

2018年起,湖州開始提“保五爭三拼第一”,各項工作都講起爭先意識。

即便在國際貿易摩擦大背景下,這股氣勢,沒有頹過:

一套上下左右聯動的穩外貿工作機制被建立起來。湖州在全省,率先100%實現重點企業的訂單全上線、全分析,對企業申請豁免加徵關稅的指導,日夜不停。

2019年度,湖州輸美產品加徵關稅得到豁免的總額,超40億美元。

這還遠不是湖州拼出來的唯一一個“第一”。

《關於進一步改革創新強化滬蘇駐點招商引資引才引技工作的實施方案》、《湖州市高質量外資集聚先行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湖州市2019年度外資“大好高”項目引進推進工作實施方案》,一方面新政既快且準,一方面區縣一把手直接外出招商,成果月月通曬。

去年1至11月,湖州實到外資16.2億美元,進度全省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7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全省第一;網絡零售額638.7億元,同比增長26.7%;出口總額734.9億元,同比增長5.3%;服貿進出口92.6億元,同比增長15.1%。

發展上的拼,為湖州拿下了“浙江省高質量外資集聚先行區”這塊牌子。發展之外的考驗,又倏忽而至,迫於眉睫。

1月21日,疫情初起,市委書記馬曉暉,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綱任組長的病毒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即刻成立。黨政一把手的“雙組長”配置,在浙江地市中規格第一。

1月23日,湖州出動警力2000多人次、醫生8000多人次,啟動5個省際卡點和32個高速出口卡點車輛人員的檢測工作,24小時不間斷排查,成為浙江第一個實行卡點佈防的城市。

2月14日,省內進入防控與發展“雙線作戰”階段。但在此之前,湖州早已於抗疫之餘,著力復甦。

2月8日,“三返”定向運輸保障專線開通,企業復工包車服務上線;2月10日,28條疫情稅費政策與服務措施出臺,支持企業渡難關;2月11日,《關於開展“深化‘三服務’、助企開復工’專項行動的通知》發佈,市委組織部、統戰部、發改委等十餘部門全部出臺“精準灌溉”湖州的“雙線作戰”舉措。

到2月18日,湖州規上工業復工企業已達3406家,復工率95.6%,全省第二;省重點續建項目復工76個,復工率100%,全省第一。


(三)

雞血跟口號,拼不出這麼多第一。

要說湖州今日“生猛起來”,到底是運的什麼“勁”、練的什麼“功”,只能說除了堅持黨的領導,其他多是“新功夫”、“新招式”。

就好似《神鵰》結尾,楊過華山論劍,《九陰真經》是他一身藝業之根本,劍法、掌法,卻都由他自創——

拼創新、創新拼,才是湖州發力的“真決”。

要發展,首要人才。湖州《關於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服務湖州高質量趕超發展的意見》中,提出人才政策前所未有的6個“最”:

資助標準最高,對人才的最高資助額,從600萬提到3000萬;

支持對象最全,科技、文化、教育、衛生、技能、管理、金融,全領域全覆蓋;

建設力度最大,鎖定海內外知名高校院所,對符合條件的高校,提供不少於1億元的資金支持,築起全鏈路人才平臺體系;

改革舉措最實,人才落戶“零門檻”而外,更開始探索人才認定舉薦機制;

政策兌現最剛,設人才專窗,人才申領資助,一律“一站到底”。

發展生態最優,“人才投”“人才貸”“人才險”等機制的完善,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安置、醫療保健的保障,都大幅降低了人才創新創業成本。

疫情之始,“雙戰”未行,湖州就已拿出全省首個助企抗疫扶持政策“湖八條”(《湖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應對疫情支持企業健康發展的八條意見》),從加強金融支持、減輕企業負擔、支持企業用工、加大投資補助等8方面,與企業共克時艱。

“八條”速度之快、內容之細、舉措之實,為全國媒體稱道。短短兩月不到,4月2日,疫情未去,“湖九條”又磅礴而至。

《湖州市重大項目攻堅及招商引才新政》中簡潔的9條內容,條條震撼,可說是“要錢給錢,要地給地,要政策給政策”。

給錢的部分,包括要建總規模500億元的綠色產業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每年新增300億以上的項目專項貸款,安排1億元財政綠色專項貼息資金;

安排100億元財政資金,獎勵重大項目落地達產;

每年安排10億元的頂尖人才項目專項資助資金(單個項目最高資助額可以達到2億元)和5億元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資金。

地方面,講明每年,要確保2萬畝建設用地保障項目落地。

招商引才政策的力度之大,更足令人驚歎。

《新政》中寫明,要安排不少於100億元,重點扶持在湖州設立全國性總部、區域性總部、功能性總部、分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的世界企業500強、中國企業500強、獨角獸企業和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等創新載體。

對引進世界企業500強、中國企業500強、行業領軍企業作出突出貢獻的行業協會、諮詢機構、中介機構、企業家等組織和個人,每年還有2億元的專項獎勵資金。

格外吸引眼球的,還有《新政》的最後一條。這條內容針對的,並非社會面,而是“做事的人”:

湖州今後每年,將評出100名項目“雙進雙產”招商能手和服務能手,優先給予立功嘉獎、職級晉升和選拔任用等激勵。


(四)

苦修創新功,爭三拼魁首。

湖州雖是奮身而起、以“創”、“快”見長,卻沒動過“抄小道”、“走捷徑”的念頭。

今年是“兩山”理念發表15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謀篇佈局之年,湖州踐行“兩山”、以綠色智造為主線的產業之路,是已取得成績的基礎,更是將取得成績的保障——

2018年,湖州就開始發佈“綠色發展指數”,制定出臺《綠色智能製造區域評價辦法》、《綠色工廠評價辦法》、《綠色園區地方標準》等量化評價標準,引導企業綠色轉型。

去年9月,工信部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綠色製造名單中,湖州有11家綠色工廠、1家綠色園區、7家綠色供應鏈示範企業入圍,已累計創建國家綠色工廠37家、綠色園區3家、綠色供應鏈示範企業10家,分佔浙江全省的35%、50%、77%。

引導之外,湖州又定出電、水、地、能、貸、稅等各方面差別化政策,倒逼企業綠色轉型。近年被湖州關停、淘汰、整合提升的“散亂汙”企業,數量已經破萬,為湖州騰出了3.5萬畝土地資源。

“逼”不是“趕”,反是關切,是“真愛”,這一點企業都懂。

湖州實施“345+1.5”項目准入標準以來(即將畝均稅收30萬元、畝均投資400萬元、畝均產值500萬元、容積率1.5以上作為項目准入的剛性要求),單去年上半年,就已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68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33個,竣工189個,工業投資增幅連續數月領跑浙江。

年初數據顯示,去年1至11月,湖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2%,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46.3%,雙雙拿下省內第一。

3月,湖州與廣州、深圳等9地市一同,被列入2019年度全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州)公示名單。


(末)

發力的湖州,或讓不少人微感訝異。

但真正瞭解這“洞天福地”的人都知道,湖州的古史,絕非一脈承“文”。

據《史記》,當年項羽力抗暴秦,乃是起兵於吳中,所領“八千子弟”,三千號“烏程兵”。

曾履湖州刺史的顏真卿,當年實地考察,就確認了“古之吳中,蓋今之湖州”;而烏程一縣,雖在數千年間屢有移置,卻也可粗淺地理解為吳興的古稱。

一腔熱血,其實早流在湖州人的血脈裡。而它的渾厚與炙烈,還將感染一代又一代新來者,讓他們在這方土地上,憑著自己的一雙手,安家樂業,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