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我的青蔥歲月


鄉土散文:我的青蔥歲月

1979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並不是因為我作為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戰鬥骨幹留守邊防,而是以文化考試取得廣西邊防五師第一名的成績,破格被福州軍區步兵學校錄取,成為部隊提幹改革的首批幸運兒。這還得感謝在此之前兩年的“青蔥歲月”——“知青”經歷。

1976年7月,我在湖南郴州三中高中畢業。當時,我們這批熱血青年正趕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插隊落戶,“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標語隨處可見,我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中,來到了郴州市郊公社卜裡坪大隊周友太家落了戶,房東的家坐落在進村向右拐的坡上,是一座陳年已久的抖牆屋,我被安排在右面邊的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裡,這間小屋,四壁塗炭;地面就是快發黑的泥土,而且高低不平,床就是用四根木樁(將一頭銷尖後錘子錘下)立起來的,因牆壁髒又透風,只好貼滿了舊報紙;灶臺20公分高,是用磚砌成的柴火灶;一盞燈泡只有25W。我吃飯睡覺都在裡。由於屋內光線暗淡,白天都要開燈。發的臉盆除了洗臉用,就是接漏。這麼破舊的一間小屋竟有兩個門,打開後門便通向上山的路,臨門的左邊是豬圈和茅廁,吹來的風雖是涼的,但更多的是臭味。

“鐺、鐺、鐺,出工了……今天上午摘茶子。”隊長一聲令下,大家紛紛揹著揹簍上山去了,我隨著房東的老婆一起出了門,房東的老婆是北方人,農活方面也不內行。我生來不會爬樹,好不容易摘了半簍,再上樹時卻把樹枝弄斷了,自己的褲子也撕開了,一雙解放鞋也刺破了,不知不覺地一身灰、一身汗,汗珠流到眼睛裡,刺痛刺痛的。見到社員們都揹著滿滿的一簍茶子下山,我也打算收工,誰知沒走出幾步,我就摔了一個跟頭,倒出來的茶子沿著山坡散滿一地,額頭也摔出血來,我忍住痛,把地上的茶子撿了進簍子,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回到村裡,別人第二簍又回來了,我坐下來,喘了口氣,太陽就落了山。回到家,我找出一本本子記下了第一天出工的成績:15.5斤茶子。

鄉土散文:我的青蔥歲月

“雙搶”是指搶種和搶收,目的是趕季節。這個時節,不僅白天要出滿勤,晚上還要扯秧,以供第二天插秧。為了不耽誤時間,我很早就起床,用頂灌(是南方常用的一種蒸飯的鍋子)蒸好兩餐的飯菜(飯菜放在一起蒸),早餐吃熱的,下餐吃冷的。有時忙得沒時間自己搞飯菜,就請家裡送。有一次,爸媽安排妹妹送乾菜,用瓶子裝好(隨時都可以吃),到了生產隊,我還在田裡幹活,於是,她把菜放到門口就去找我,等我和她回到住處,瓶子已被狗掀翻了、打爛了,乾菜給狗吃了個精光。割禾是非常辛苦,背打穀機,機子又重,路又不好走;在水田裡移打穀機更難,站到上面打穀時就使打穀機陷入了泥漿裡,要移動它就好難。割禾時,腳下踩到水田裡,熱氣蒸騰,頭上烈日炎炎,整天彎著腰,曬著背,火辣辣地燙。那種感覺,讓我真正嚐到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滋味。有一次,我不小心割到左手小手指,頓時,天昏地暗,肚子裡翻江倒海,別人說是“暈血”;還有一次,被黃蜂叮咬,嘴角上腫起一個大泡,後來,還是用乳汁治好的。

日復一日,靜下來時,我也常與其他知青討論人生。獨處時,我就拿起爸爸送的二胡練起琴來,一曲曲不很熟練的歌曲從我那陳舊的木格窗口飄出,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首歌曲的歌詞是:“收工回來,吃一碗冷飯,坐在床上想爹孃……”雖然有些傷感,但多少還是表達了我們當時的一些真實情況;還有一首《懷念南京古城》,在當時還是禁歌,不得隨意流傳唱,只好偷著唱,不知是懷念過去,還是憧憬男女之情。

第二年下到我們一隊的是二輕系統,有四女兩男,安排在曬穀坪集體宿舍,但其中一位女知青,非要住在我房子的後屋。湊巧的是,這位女知青原來是在小學時和我一起演樣板戲的,我演獵戶老常,她演小常寶。演出時,臺詞中有一句:“八年了別提它!”當時,她一聲“爹”,就撲過來爬到我的腿上,我不好意思地推開她,因此,還受到指導老師的批評,我們分別還沒到兩年,就又在同一個隊裡當知青。這使我的生活充滿了浪漫與幻想,如果當年我不是去當兵了,說不準還會撞出個什麼樣的青春的火花,“父女戀”結局了。不過,也還得感謝她,幫我渡過了寂寞難熬的一段日子……

鄉土散文:我的青蔥歲月

這難道是我要的生活?將來會是怎樣?好久會招工返城?

我還止一次地思考著。記得有一位哲人曾經這樣說過:要想改變環境,先得改變自己。於是,我打算利用業餘時間,用知識來充實自己,政治上也積極爭取進步,1976年底,在參加“文革水庫”建設中,我被評為知青積極分子,還被選為大隊團支部副書記,1977年,傳來了恢復高考的消息,我躍躍欲試。於是,抽空回家把中學未學完的課本全部找齊,一本一本地啃,克服了蚊子咬、天氣熱等困難,結果名落孫山,說實話,還是自己的底子太薄了,高考只靠一時的勤奮自學是難以如願的。1978年初,公社知青專幹招工進了城,我榮幸地頂了這一角。平時沒改學習的習慣,準備再衝刺一回,後來,聽說廣州有個內燃機學校可以免試入學,我邊學習準備,邊等待廣州的消息,結果到了一年一度的應徵入伍時,還沒有入學的確切消息。

1978年12月26日,我換上了軍裝,一列悶罐車把我們拖到了廣西前線……


審閱:北斗

簡評:要想改變環境,先得改變自己。這篇紀實性散文,記錄了一位青年在特殊時代的奮鬥歷史,和對人生、時代的準確把握,對今天身處優越環境下的人也有鼓舞、啟發的良好作用。

作者:董靜,湖南省郴州市經開區稅務局副處級退休幹部。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