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說到和我們隔海相望的美國,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那裡有科技創新的硅谷,彙集財富的華爾街,文娛潮流的好萊塢,人才濟濟的哈佛耶魯……你很難想象,在那樣一個體系健全,宣揚自由的環境裡,卻有一群人選擇封閉自我,他們信奉極端的宗教,拒絕和政府有任何關聯,不去醫院,也不送孩子去讀書,靠危險的私人工作掙錢,而掙來的錢就用於囤積食物和彈藥,因為他們相信世界末日隨時會到來。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樣的家庭裡,一個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女孩,靠自學考取了大學,之後又以優異的表現榮獲獎學金,前往劍橋大學深造,取得了哲學碩士和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32歲的她把自己艱難又傳奇的經歷寫成了書,一經出版就佔據了美國所有暢銷榜1位,並被比爾蓋茨列為“年度推薦第一位”。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就是今天要推薦的書——塔拉·韋斯特弗的自傳《Educated: A Memoir》。書名直譯為《我的自傳:受教育》,中文名則借用了《聖經》中的句子“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形象概括了塔拉的經歷:她就像一隻鳥,逃離了束縛她的家庭,飛向了自己選擇的信仰所在。

儘管結果是美好的,她逃離原生家庭的過程卻異常艱辛:父親的強勢,母親的麻木,哥哥的暴力……還有她無形之中為自己扣上的精神枷鎖。閱讀這本書,我一面感嘆著她承受的痛苦,一面又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同樣的一家人卻會呈現極端的兩極分化呢?

塔拉一家7個孩子, 3個走出山區獲得博士學位,4個卻仍舊和父輩一樣閉塞地活著。為什麼有些人在黑暗中覺醒,重寫命運,而有些人卻不斷重演悲劇,始終無法改變呢?我們可以從她的故事中解讀出“教育”的深層含義——不只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人們更新觀念,自我覺醒。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01 為何悲劇會反覆上演?

如果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塔拉的家簡直就是不幸的聚集。

塔拉一家生活在美國西部山區,原本生活還算正常。在塔拉6歲時,家附近發生了一樁槍擊案。她讀大學的時候知道那叫“魯比山事件”,但當時從父親那聽到的版本是:警方槍殺不聽話的民眾。

此後父親變得不一樣:他認定政府是魔鬼,只相信上帝的指引,不允許孩子們去上學,也不去醫院。他在廢料場拆廢品掙錢,塔拉的母親做無證接生婆。掙了錢,他們也從不改善生活,甚至拆了電話電視,完全和外界隔離。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多年後塔拉第一次瞭解到:父親的變化可能是事故引發的“精神障礙”,但當時他們一家只是服從於父親的威嚴之下,全然不知自己置身危險中,並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比如父親帶孩子們去廢料場工作,從不做任何安全防護,因為他相信上帝會保佑自己:未成年的哥哥們操作危險的機器,胳膊被嚴重劃傷;拆汽車廢料時衣服上沾了汽油,結果遇到火花,腿被嚴重燒傷;10歲的塔拉在垃圾場給廢品分類,她不斷被重物砸到,手指被割傷。最嚴重的一次,差點被吊車傾倒的整箱鐵料砸死。

這還只是小打小鬧,他們家遭遇了2次車禍,全都是因為父親堅持深夜行車,而且他們從不繫安全帶,車不上保險不做檢修,因此所有的損失都需要自行承擔。有一次母親嚴重受傷,父親堅持不去醫院。母親雖然活了過來,腦部卻受到損傷。原本她還會和父親爭論,但後來她經常頭痛忘事,無法再接生,甚至開始相信自己能和神靈溝通。

另一個悲劇是塔拉的哥哥肖恩,他雖然沒上過學,成年後卻是一位做事靠譜的工頭。他和父親一起去建築工地工作,提出要買專業的升降機設備,但父親不同意。結果高空作業時,肖恩踩空架子從高空墜落,雖然去醫院做了手術但腦內嚴重受損,後來的他完全無法調節憤怒,暴力行為變得異常嚴重。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也許你會覺得塔拉的父親不愛護自己的家人,但很多事實又證明:這位父親會在危險關頭不顧生命保護子女。那麼為何他就是無法吸取教訓,提前防範呢?

塔拉的父親曾因為危險操作差點在爆炸中送命,對此他是這樣解釋的: “這是一種祝福,上帝饒恕了我的命,賜予我一個偉大的使命,讓我為他的力量作證。”更可怕的是,他身邊的人甚至因此更加崇拜他——這可怕的無知。

因為無知,他們認定一個觀點就絕不懷疑,就像父親固執地認定政府是魔鬼;因為無知,他們總是把信念置於安全之前,就像父親工作時無視任何防護措施;同樣因為無知,他們拒絕承認自己的失誤,因為那會讓他們感覺羞恥,當然更不會反省和改變。

塔拉一家的不幸並非偶然,很大程度上是無知的錯誤決定必然導致的結果,就像塔拉反思時所寫的:人們共同或獨自做出那些決定,聚合起來製造了每一樁單獨事件。

02 信念從何而來?

然而在這樣沉重的原生家庭陰影下,塔拉家依然有3個孩子通過自學考上大學,走上了煥然一新的人生道路。究竟是怎樣的信念指引他們邁出第一步?這份信念又是如何穿透黑暗發出光亮的呢?從塔拉的講述裡,我們可以提煉出四個關鍵詞:書籍,藝術,社交和夢想。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首先是塔拉的母親營造了一個學習環境。沒出事故之前,她靠接生賺了不少錢,擁有了一定話語權。她用這些錢給家裡安裝電話,給孩子們辦了出生證明。最重要的是,她教會每個孩子們學會識字,還在地下室放置書架,收集了一些數學課本,科學書和歷史書,鼓勵大家每天早上學習。

這些書籍如同黑暗中的燭火,雖然只發出微弱的光,卻照亮了一部分孩子的想象,其中就包括塔拉的三哥——泰勒。

泰勒生性喜靜,很少和其他兄弟交流,工作之外喜歡聽古典音樂。他在學校裡讀了一年書,之後就在家自學,儘管父親不同意,他仍然堅持,最後考上大學離開了山區。至於泰勒為何會成為第一個覺醒的人,塔拉猜想可能來自於音樂。

泰勒擁有家裡唯一的音響,年幼的塔拉經常跑到他房裡聽音樂,尤其最愛唱詩班音樂。雖然聽不懂含義,但那種有秩序的美感讓她沉醉。因為音樂,塔拉開始提醒自己控制脾氣,避免和兄弟們打架……音樂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的個性,也喚醒了她對美的最初嚮往:她不想再去危險的廢料場裡工作了。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因為歌唱方面的天賦,塔拉開始在教堂唱讚美詩,她的嗓音得到稱讚,而被劇組選中擔任主唱。因為是為上帝做事,父親難得的沒有阻止。在劇院排練的經歷給了塔拉自由社交的機會。

在劇院裡,塔拉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儘管這些人和家人的信仰不同,但年幼的她充滿好奇心和模仿力:她和讀書的孩子們聊天,也學著其他女孩修飾容貌……那些全新的觀點,在她白紙般的心靈上留下種子,等著機會生根發芽。

然而這些苗頭迅速遭到了父親和哥哥的打壓,他們用惡毒的辱罵和毆打“懲罰”她,塔拉幾乎就要放棄了,所幸她還擁有榜樣——一個是三哥泰勒,另一個是她崇拜的教堂唱詩班指揮—西爾斯修女。

泰勒建議她去上大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脫離父親。但起初塔拉的自我信念還沒有覺醒,她認定自己的未來無法改變。直到泰勒告訴她:她的偶像西爾斯修女就是自學拿到音樂學位,最後成為了唱詩班指揮。

這原本是塔拉幻想中遙遠美好的生活,而泰勒的話讓塔拉相信,夢想似乎可以靠努力觸及。

後來,塔拉在和比爾蓋茨面對面交流時也說到:是唱歌把我帶到了大學。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懷揣著這樣的信念,塔拉開始自學:她每天6點起床,工作之餘擠時間學習,儘管數學很難,但因為她對唱歌的著迷,她必須死磕到底。最後她成為了前25%的學生,被楊百翰大學錄取。

回到前面的那個問題,信念從何而來?或許可以說,書籍提供了知識,藝術滋養了靈魂,社交打開了視野,它們互相滲透,最終孕育出夢想和信念。信念越強,行為就越堅定。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03 教育如何帶來真正的覺醒?

塔拉就這樣邁出了第一步,然而原生家庭多年的控制不是那麼容易擺脫的。塔拉在兩個世界之間遊走, “原生家庭”和“自我信仰”的衝突甚至一度讓她崩潰,最終她依靠“教育”的力量完全覺醒,做出了選擇。那麼,教育是如何讓塔拉真正覺醒的呢?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1,接受自己的無知和軟弱

教育的最直接作用是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無知。比如 “大屠殺”,“黑鬼”,“奴隸”……這些在塔拉年少時開玩笑的詞語,當她閱讀歷史記載,看到真實照片,深刻理解了它們的真實含義後,這些詞語彷彿穿越時間的召喚,讓塔拉追尋知識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然而在學校就像一場夢,每次回到家裡,現實就將塔拉打回原形:哥哥用暴力給她 “調教”;父母在物質上給她壓迫。但塔拉始終認為自己足夠堅強,可以隔離學校和家庭。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打破了她的偽裝。塔拉發現,儘管和男友感情深厚,但她對男友的觸碰本能排斥,腦中全是幼年時哥哥羞辱她的詞語——“妓女”,只因為她在劇院裡和有好感的男孩聊天。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那時她憎惡自己的軟弱,於是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扭曲殘忍的真相。面對哥哥的暴打,塔拉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過錯在我,如果我換種方式請求,他就會停止”。但現在的她意識到了自己的軟弱,原來施暴者的影響如此強大,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他們的“定義”。

不僅是原生家庭,我們隨時都處在別人的定義中,無知和軟弱是我們的弱點,但弱點中也透出一股力量,那就是堅信活在自己的思想中,而不是別人的思想中。

2,以開放心態對待不同觀點

沒上大學前,塔拉的思想幾乎都來自於她的父親。幼年的塔拉只能跪坐其下,仰望他的權威。

讀大學後,塔拉才發現自己生活在“誤解”中,而這並非父親刻意營造的騙局,他自己同樣是“受害者”。比如那場槍擊事件,事實是他們的鄰居涉嫌參與種族主義組織,和前來追捕的警方持槍對峙。但在父親的認知中,警方成了濫殺民眾的魔鬼。這種極端的信念讓他身邊的人受盡折磨。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讓塔拉深切地體會到:個人對過去的瞭解是有限的,並且永遠侷限於別人的講述。只聽信單一的觀點是危險的。而為了離真相更近一些,塔拉選擇了研究歷史。

塔拉曾經被父親灌輸:書籍要麼被崇拜,要麼被擯棄。但現在她認識到必須換種方式讀書:既不要陷入恐懼,也不要盲目崇拜。她一方面廣泛閱讀不同歷史學家的觀點,一方面也保持清醒,因為哪怕再偉大的歷史學家,觀點也帶有個人修正。而塔拉要做的,就是從不同的觀點的爭論中構建一個自己認同的世界。

比如撰寫碩士論文時,塔拉甚至開始研究父親信奉的“摩門教”,對於當今被棄置的“一夫多妻制”,她沒有像批評家那樣抨擊,而是將其作為一項社會政策進行解讀,分析它在當時的目標和利弊。塔拉遵循這種思考方法完成了多篇論文,得到了導師的高度認可。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3,掌控自己的思想做出理性選擇

儘管塔拉獲得了學術上的成就,導師的肯定,但在情感上她依然渴望家人的接納,她甚至假想過如果放棄自己的見解,做回從前那個順從的自己,是否就可以交換家人的愛。但家人們聯合起來粉碎了塔拉最後一絲希望。

塔拉知道哥哥肖恩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前的她只會默默忍受,這一次為了避免更多人受害,塔拉決定不再沉默。她找到父母談論這個話題,然而父親憤怒地咆哮,認定塔拉要害死家人;母親則一言不發,默許哥哥拿著刀對塔拉威脅。

因為家人的“拋棄”,塔拉在情緒上一度瀕臨崩潰,她無法專心研究,整天沉迷在電視劇裡打發時間。幸運的是,她還殘留著一絲教育賦予她的理性,她提出疑問:個人究竟應該如何權衡自己對親人的特殊義務以及對整個社會的義務?為了解答疑惑,她每週去做心理諮詢,閱讀哲學家的作品……最終,這個探索答案的過程成為了她的博士畢業論文。

塔拉最終選擇徹底離開家庭,並非因為怨恨父母,而是為了自我思想的自由。塔拉認為,評價多種思想、歷史和觀點的能力是自我創造力的核心。一旦向父親讓步,她失去的是對自己思想的掌控權。

而她也無法改變父親,那麼為了自己和家人還能留有那份親情的愛,她只能離開。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如果說16歲的塔拉只是因為要脫離父親,而被迫離開家鄉,那麼經歷大學後的塔拉則是有了明確的自我判斷,主動選擇離開。這個全新的自我就是“教育”的結果。

正如塔拉接受採訪時所說,她認為的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探索自我,最終覺醒的過程。

讓比爾蓋茨讚歎的女博士自傳: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引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塔拉·韋斯特弗

2019.05奧普拉脫口秀

2019.03華盛頓郵報採訪

2018.12比爾蓋茨談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