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我來聊聊 電影: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導演:肯·洛奇

電影: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簡介:英國巨匠肯·洛奇一生用鏡頭為底層吶喊,這位英國巨匠的新片《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依然關注底層生活,電影講述一個潦倒的送貨司機和他妻子,只能找一些零工或者午夜倒班的工作勉強度日,因為找不到穩定工作被逼到了崩潰的邊緣。影片主要角色全部啟用非職業演員,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現實主義電影之一。


又有一部大師新作可以入選年度十佳了——《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片名很普通,海報也做得差強人意,但千萬別因為這樸素的海報和片名就錯過這部震撼人心的好電影。

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2,上了豆瓣一週口碑榜的榜單,還提名了第72屆戛納金棕櫚及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等獎項: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看電影,我們首先要看導演,《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就是典型的大師作品。

導演肯·洛奇是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派名導,他擅長拍攝反映底層人民的影片,而且電影語境非常接近中國社會。

所以肯·洛奇在中國也有不少影迷,他的作品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彷彿就是映照自身歷史和現實的一面鏡子。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小孩與鷹》、《神秘的備忘錄》、《底層生活》、《瓢蟲,瓢蟲》、《風吹稻浪》等,都是肯·洛奇的代表作,其中《小孩與鷹》還被認為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獎項方面,肯·洛奇也是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常客,他多次提名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等獎項,戛納金棕櫚的提名更是高達10次以上。

並憑藉《我是布萊克》、《風吹麥浪》兩度斬獲金棕櫚大獎,分別獲得過威尼斯、柏林、洛迦諾等國際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總之肯·洛奇就是現實主義派導演裡的一代巨匠,他的作品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社會學意識,包括這部《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同樣是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影片講的是快遞送貨員瑞奇和他的妻子、兒子、女兒一家四口的故事。

和所有底層家庭一樣,瑞奇一家住在一間狹窄簡陋的出租屋裡,他們靠找一些瑣碎的零工和午夜倒班的工作勉強度日。

因為日夜奔波,瑞奇和妻子都顧不上和孩子交流,11歲的女兒還算是乖巧懂事,但已經進入叛逆期的兒子,卻已經開始逃課、停學、偷竊了,給他們惹下不少麻煩。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的故事很簡單,無非就是圍繞瑞奇這一家,描述一下底層人的生活。

但它震撼的點就在於,片中對細節的把握極其犀利和真實,許多臺詞都極富感染力,情節生活化到讓人不得不與之共情。

比如影片一開始,是瑞奇去應聘快遞員工作的情景,黑幕還沒有褪去,瑞奇的聲音就響起了。

“建地基、排水、挖掘、農作、園藝、裝修、鋪地磚、水電、焊接,甚至挖墳墓……”瑞奇在自報自己做過哪些工作。

透過這些臺詞,我們可以感受到瑞奇的生活有多不穩定,為了謀生,什麼刁鑽古怪的活他都幹過。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接著領事員告訴瑞奇,快遞員屬於自我僱傭者,你手腳快就賺得多,所以你是在為自己打工,而不是為企業,美其名曰:自主創業。

這種話對於潦倒了半輩子的瑞奇來說當然很有誘惑力,但與其說他相信了,不如說他在自欺欺人。

因為瑞奇剛丟了上一份工作,已經無路可退的他,必須接受這個打著創業旗號的美夢。

緊接著鏡頭一轉,是回到家的瑞奇,如何把這個美夢傳遞給妻子。瑞奇用領事員麻痺自己的方法,繼續麻痺妻子,畢竟生活總是要靠希望支撐下去的。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然後鏡頭再一轉,就出現了快遞員們在貨倉裡忙碌的畫面,他們年齡不一,高矮胖瘦不等,一個個低頭佝僂著搬箱,滿屏的灰暗與冷酷之氣。

於是我們知道,又一段溫水煮青蛙的生活開啟了。

影片從很多細節處體現了瑞奇工作的不易,比如他送貨時沒地方停車被交警貼罰單、被情緒不好的顧客惡言相向,或者路遇堵車等狀況。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但這些困難不會被顧客看見,他們只在乎你是不是把貨準時送達,態度好不好。

與此同時,瑞奇的妻子也因為家庭看護工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她面對的大多是行動不便的老人,有的精神偏執、脾氣暴躁;有的大小便失禁,把人搞得焦頭爛額。

所以當接到校長的電話時,瑞奇和妻子甚至騰不出一個空擋去學校處理兒子惹的麻煩。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用交叉敘事的方式,生動展現了瑞奇和妻子一天的工作狀態。

除此之外,光影和色彩也是影片表達的重要部分,比如瑞奇和女兒坐在貨車上休息的這個橋段: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這幾乎是全片光影最鮮豔的一個畫面,因為這天女兒幫瑞奇一起送貨,女兒可愛的本領幫瑞奇贏得了一些小費,顧客的態度也變得更加溫和。

所以瑞奇愜意地在車上坐了一會兒,不用受領導和顧客的氣;沒有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女兒也剛好陪伴在身邊,這幾乎是瑞奇生活中所能擁有的最奢侈的時刻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色彩部分,則是叛逆兒子的噴漆和塗鴉。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兒子喜歡塗鴉,但忙碌的父母從來沒有時間去看他記事本里的繪畫,那些充滿了撕扯感和衝擊感的色彩碰撞,沒人解讀。

對於大人們來說,他的這些情緒表達不過是不務正業而已。

片中有一個橋段是兒子出走之前,用黑色噴漆把牆上的全家福都畫了叉: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如此驚悚的畫面沒有在這個家裡顯得格格不入,因為它就像往深淵裡再扔一個黑色紙片一樣,不足掛齒。

兒子在外面的牆上塗過許多色彩,但這些色彩唯獨沒有在家裡出現過。

敘事節奏也是《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的一大亮點,雖然拍的都是生活瑣碎,但劇情不會讓人感到無聊,許多轉折都埋好了伏筆,高潮戲來得濃烈又洶湧。

其中一段戲,是瑞奇想要和妻子親密,那天他們剛好贏得了小費,全家吃了一頓不錯的晚餐。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但勞累的妻子想休息一下,於是兩人約定第二天再在一起,明天一定把工作放下,愛情首先。

但這個“明天”沒有如期到來,因為明天他們收到了學校的停學通知;明天瑞奇的車子出了問題;明天妻子的顧客惹了一大堆麻煩……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而底層成年人的生活滿是絕望二字。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現什麼,如果連基本的溫存都是奢侈的,那好運的到來更是遙遙無期。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整體來說,《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是一部極其絕望的電影,導演用娓娓道來的敘事手法,將你的情緒漸漸拉入深淵,隨著片中人物一起崩潰大哭。

無論你處在什麼階層,拿著多少薪水,恐怕都會被片中那句“明天不來罰款100歐”的臺詞壓得喘不過氣。

影片試圖展示底層人的不易,如今這個打了雞血的社會,已經習慣將貧窮問題歸咎於底層人民的好吃懶做,但回頭望望我們才會發現,階層的打破難如登天。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的最後一幕,是快遞被偷、還被竊賊打傷的瑞奇,不顧全家人的反對凌晨六點半要去送貨。

他扶著方向盤在車上泣不成聲: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今天不知道會怎麼樣,但今天不出門,明天就沒有了。

當然《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有人說影片劇情過於苦情,比如叛逆不懂事的兒子、偷快遞的歹徒、冷血無情的上司……等等,這些設置都是在故意賣慘,而且主角瑞奇明明可以有很多解決方式的。

但講實話,這種說法未免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思,底層生活不是靠想像的,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無法體現其中心酸。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而且片中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上司也不是絕對是冷酷無情,比如瑞奇去找領事員請假的這段:

瑞奇說自己兒子被停學、妻子要加班,如果自己再不停下工作去顧一下家裡,日子恐怕就難以為繼了。

然後領事員給瑞奇說了4個前一天才找他請假的例子,4人分別面臨的困境是:被老婆趕出了家門、姐姐中風、動手術、孩子企圖自殺。

每一個都沒比瑞奇好到哪裡去。


最接近中國語境的英國導演,把一個快遞員的生活,拍進了年度十佳


如領事員所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他冷酷,只是因為他站在領事員這個職位上而已。立場不同,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另一個被詬病的點,是影片對快遞行業的呈現過於老舊,比如片中的貨倉、快遞登記方式、物流管理,都已經過時了,不符合時下行情。

但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快遞行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們工作效率要比歐美地區高很多,所以以國內的行情來判定國外是不夠準確的。

而且這個點對劇情的影響並不大,片中的瑞奇,無論是做哪一份工作,現狀都不會比送快遞好到哪裡去。


影片旨在表達底層生活的無奈與絕望,描述底層人的困境,把這個主題拍好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硬要說一個缺點,那也就是影片色調了,全片都是灰暗的,鮮少有明亮的色彩出現,有些鏡頭甚至故意拍得很有粗糲感,看得人很壓抑。

不過這也正好符合《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的故事氛圍,如果靜下心來觀看,後半段幾乎是跟著片子痛哭過去的。

所以整體來說,《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是非常優秀的,劇本、臺詞、演技都很到位,絕對對得起年度十佳的名頭。

它就像一曲底層人的悲歌,道盡了生命的蒼涼,而作為觀眾,我們也要記得,比電影更殘酷的,永遠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