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6講《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6講《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課標】

瞭解俄國國內戰爭後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複雜性、艱鉅性和曲折性。

一、列寧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也屬於經濟體制、生產關係)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6講《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它只是社建模式的一種)

1.形成過程:(形成標誌是1936年《蘇聯憲法》頒佈)

(1)工業化(1925-1937年,屬於發展生產力)

目的:①加強國防,維護民族獨立。②為社建提供強大物質技術基礎,增強經濟實力。

特點:①優先、高速、有計劃發展重工業;②由本國農業、輕工業提供資金。

【我國一五計劃時期的工業化在目的、特點上與其基本相似,注意斜體部分為不同】

成就:①工業體系、經濟結構:形成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工業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②地位、作用:工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為打敗法西斯奠基。

問題:①經濟結構比例失調: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後。②農民付出代價過大。

(2)農業集體化(1927-1937,屬於改變生產關係

【我國1953-1956年的農業合作化與其基本相似,注意斜體部分為不同】

目的:①根本:把個體小農業經濟變為集體大農業經濟(實現農業生產的社會化)。②直接:加強農業管理,解決糧食收購危機,配合工業化。

進程:逐步集體化→全盤集體化,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消滅富農。

作用:①利於工業化、農業機械化。②與當時生產力不適應,使農業長期落後

2.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特點(表現)和影響:

【我國1956-1978年的計劃經濟體制與其基本相似,注意

斜體部分為不同】

(1)特點(表現):①所有制:完全公有。②管理體制(本質):高度集中,指令計劃,排斥市場,政府直接管理企業。③發展方針:長期優發重工,忽視農輕。④分配:形式上按勞分配。

(2)影響:積極:①與當時生產力基本適應,利統一調配資源,一度推動經濟迅發,成為工業強國,為打敗法西斯、戰後經濟恢復奠基;②為資國干預經濟提供借鑑

消極:①阻礙經濟持續發展,成蘇解體重要原因:A、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農輕工,使經濟比例失調;B、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生產積極性;C、指令性計劃,壓制地方、企業積極性、創造性。②二戰後,被東歐、新中國照搬過,利弊共存,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

(3)形成因素:①根本:經濟文化落後(小農經濟佔優勢,缺乏民主傳統)。②缺乏社建經驗。③外部:資本主義敵視。④

斯大林個人因素。

3、世界三大經濟體制(模式)及其政治制度的比較: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6講《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4、西方和蘇聯在推動政治、經濟的現代化方面的特點(不同模式):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6講《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三、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挫折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6講《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6講《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