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16讲《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16讲《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标】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列宁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也属于经济体制、生产关系)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16讲《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它只是社建模式的一种)

1.形成过程:(形成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

(1)工业化(1925-1937年,属于发展生产力)

目的:①加强国防,维护民族独立。②为社建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增强经济实力。

特点:①优先、高速、有计划发展重工业;②由本国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在目的、特点上与其基本相似,注意斜体部分为不同】

成就:①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②地位、作用: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打败法西斯奠基。

问题:①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②农民付出代价过大。

(2)农业集体化(1927-1937,属于改变生产关系

【我国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与其基本相似,注意斜体部分为不同】

目的:①根本:把个体小农业经济变为集体大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②直接:加强农业管理,解决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工业化。

进程:逐步集体化→全盘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消灭富农。

作用:①利于工业化、农业机械化。②与当时生产力不适应,使农业长期落后

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表现)和影响:

【我国1956-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其基本相似,注意

斜体部分为不同】

(1)特点(表现):①所有制:完全公有。②管理体制(本质):高度集中,指令计划,排斥市场,政府直接管理企业。③发展方针:长期优发重工,忽视农轻。④分配:形式上按劳分配。

(2)影响:积极:①与当时生产力基本适应,利统一调配资源,一度推动经济迅发,成为工业强国,为打败法西斯、战后经济恢复奠基;②为资国干预经济提供借鉴

消极:①阻碍经济持续发展,成苏解体重要原因:A、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轻工,使经济比例失调;B、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生产积极性;C、指令性计划,压制地方、企业积极性、创造性。②二战后,被东欧、新中国照搬过,利弊共存,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3)形成因素:①根本:经济文化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缺乏民主传统)。②缺乏社建经验。③外部:资本主义敌视。④

斯大林个人因素。

3、世界三大经济体制(模式)及其政治制度的比较: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16讲《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4、西方和苏联在推动政治、经济的现代化方面的特点(不同模式):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16讲《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挫折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16讲《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16讲《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