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这几天,整个网络都充满了关于《方方日记》(海外更名为《武汉日记》)在海外出版的评论,我也赶紧去对原著进行了“补课”,下面也说说我的浅显之见。

有关日记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做赘述,大家都可以看到,其实我个人觉得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无外乎在就是描写一些并非大众熟知的一些人和事,当然,基本都是负面的。支持她的人都把这个叫做“幕后真相”,更有甚者把她比喻成当代“鲁迅”,看到这里我是真的忍不住了,必须说道说道。

首先,幕后真相的前提是“真相”二字。方方是个作家,而且名气很大,但并不是新闻工作者,道听途说再加上不俗的文字功底,尽管这样你还是代表不了真相,最起码,那也是很不严谨的“真相”,私下里说说还行,你拿出来出版就不行,更别说海外。

其次,把他和鲁迅作比较,这是对鲁迅先生的最大不敬。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在唤醒国人意识,抨击封建愚昧思想,是那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豪迈。而方方的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个“花边新闻”,给人的感受就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尽情的发挥着对这个社会阴暗面的遐想。离奋笔疾呼相距甚远。

看了这么多网友对此事的愤慨,我总结了一下,其实大家在意的并不是方方写这样的日记,而是不理解她为何要在海外出版。况且是在当前这个这个及其敏感的形势下(别说她老人家不知道),而且国外出版社的翻译和出版速度前所未有,耐人寻味,这中间给人留下了太多想象的空间。

中国的政体不同于西方,但并不等于不如西方,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可是西方却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我们指指点点,甚至还想动手动脚。发达国家之所以不遗余力的这样做,这根本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而是资源和利益分配的矛盾,蛋糕就那么大,你们懂的。

这个话题不多讲,我很想知道方方女士是否还享受着这个政体给她带来的巨大利益?其实不用想,答案是肯定的,她的名人光环和任职经历说明了这一切。那么我想说,大家通常讲的“拿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这句话,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其实我们的政体有非常开明的代表和协商机制,只要你有相当的能力,能够把事情说明白,把建议写清楚,建言献策的渠道一直也都是畅通的。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她也没有写出任何的意见建议,他只是把她“道听途说”来的“真相”讲给西方…(加个敌对势力没毛病吧?)听。她可以给自己标榜“言论自由”,甚至还有可能向往着西方的“自由主义之光”呢,谁知道呢?

你把那些“道听途说”来的“个案个例”,当成了自己的惊世大发现,并进行巧言妙语,含沙射影,殊不知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民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愚昧无知,都已具备了极强的分辨能力和是非立场。国家和人民给了你名人的光环,你却拿来“阴罩”我们,甚至如网友分析,这极有可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新弹药,助推他们站上更高的“道德制高点”,进而影响到民族复兴的发展大局,如你所说,是不会因为一本日记而坍塌,但有可能会延缓。如若真成那样,是您所愿吗?您能承受吗?


《方方日记》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