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183名贫困儿童,养出"白眼狼"?病重遭催款,死后没钱下葬

捐助183名贫困儿童,养出

"昨天我笑了或者哭了,昨天夜里我睡得像死人一样;今天早上站起来又跑了,这个我还会是什么呢?我举目四望,看见的除了普洛透斯的种种转生形式还有什么呢?我可以借用任何生物的名称,任何事实的名称来象征我的思想,因为每一个生物都是行动或受苦的人。"——爱默生

在那些心中真有所谓"大爱"的人看来,周遭尽是受苦的人;当心怀大悲悯,拯救他人甚至强于自救。在娱乐圈,"慈善"一词听起来更像是公关辞令,对明星们而言,慈善大多时候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换言之,是不可或缺的外交手段和调和机制;无论包含怎样程度的善意,慈善都应该被视为需要节制的美德

而偏偏在娱乐圈这个声色犬马的名利场,竟有极少部分的人"剑走偏锋",几乎"本末倒置"地将慈善当主业,身处"染缸",心却为了慈善;辛苦打拼奋斗,到头来竟是心甘情愿"为他人做嫁衣"。

捐助183名贫困儿童,养出

需要澄明的是有的人更是倾尽自我,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行为与其说伟大,莫不如说令人唏嘘和值得人深深反思:所谓"奉献"的美德,尤其是倾其所有式的忘我奉献是否值得称道、追随?显然,对于在娱乐圈并无名气可言的丛飞来说,慈善几乎就是他所有的生命主题了。

当慈善成为神圣使命

慈善对名人而言,本来是起到类似助兴或挽救的作用,也就是在他最名利双收的高光时刻进行"锦上添花",在他无限接近声名狼藉的时刻进行"雪中送炭"。丛飞对慈善的理解却远超常人,慈善对于他不再是客观的手段,而是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慈善的目的不再是美化形象或挽救名誉,它的目的就是它本身,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慈善就是为了慈善。

可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了解使得一个人产生"献身"的觉悟。生长于农村的丛飞深谙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疾苦,从吃饭到上学一系列问题他自己大概也都亲身一一经历过,

知晓其中疾苦的丛飞兴许从小便有了改变这些困局的希冀和渴望吧。

捐助183名贫困儿童,养出

丛飞虽貌不惊人,但凭借其勤恳努力,逐渐在音乐圈小有名气,现在来看,他的成名帮助他正式开启慈善事业。他的那颗悲悯之心始终牵连贫困的农村孩子,他坦言,自己将尽最大力量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他不曾食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无私捐助了183名贫困儿童。

这种"无私捐助"完全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长期的、全方面的帮助,包括吃住、上学;他还领养了37个孩子,其中花费的财力心力可想而知。如此庞大的救助行为无疑需要强大的财力基础作支撑,然而,丛飞并非一线明星,赚的钱远远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善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慈善事业并没有就此打住,他通过向朋友借钱、向人贷款来维持仍在扩张的待救助孩子,因此竟身负巨债。当慈善成为神圣使命,丛飞为之付出巨大代价,人们总要为自己奉之为神明的东西献出像样的礼物

捐助183名贫困儿童,养出

受助者的"耻感"

助人者处境困窘仍以助人为事、助人为乐,那么受助者呢?是不是应该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受助者都感激涕零、心怀感恩?答案是每一个受助者的确都应该心怀感恩,而"感激涕零"则是个人选择,作为普遍要求而言则过于为难和做作了。

以上是我们对人性的最简单推测,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接受丛飞救助的众多孩子,其中有许多竟不愿意承认受助的事情,这种不承认的行为无疑是"白眼狼"的做法,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孩子们的敏感足以衍生出这样微妙的耻感

享受帮助是快乐的,承认受助却多多少少是可耻的。贫穷孩子们的自尊、虚荣也不亚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这样的复杂心理尚可得到体谅理解而不至责难,那么有的孩子嫌弃丛飞给他找的音乐老师的工作太普通就无法原谅了。

捐助183名贫困儿童,养出

既然有本事嫌弃坐享其成得到的帮助,怎么没有本事自己动手、自己站起来努力?此处我们还不得不指出丛飞的错处,他错在于几乎"惯坏了"这些孩子,帮忙找工作这种程度的帮助明显已经超出了"慈善"的范围。

一个自尊自爱的成年人从来不会抱怨别人帮他找的工作不和他心意,实际上他压根儿就不会要求别人帮他找工作。受助者的耻感是人性使然,那么受助者的飞扬跋扈可归咎于助人者的纵容。

"好人机器"的悲哀

长期免费为人提供吃住,帮助完成学业、找工作,一个"好人"活生生沦落为"好人机器"。一心沉迷于行善的丛飞当然不自知身为"好人机器"的悲哀,实际上"好人机器"的造就者正是那些"白眼狼"们。

他们不承认、不感谢、不满足,丛飞辛苦替他们找到工作却吃力不讨好,竟然遭到嫌弃,这是多么讽刺的悖论,有时我们分不清到底谁是助人者、谁是受助者,丛飞几乎以乞求姿态要求奉献自己的一切

捐助183名贫困儿童,养出

2005年,丛飞不幸查出罹患胃癌,一直痴迷于慈善事业的他可拿不出昂贵的治疗费用,于是医疗费全部都是借来的。更闻所未闻的是,在丛飞住院期间,一个受助者的母亲竟亲自打来电话问丛飞什么时候能出院挣钱从而资助他家孩子,这下子好人彻底沦为了好人机器,不得不叫人唏嘘。

如此倾家荡产、任劳任怨的奉献可谓标新立异,却实在不值得效仿。原因简单,从利他主义得来的快乐和满足是短暂的,因为他人的欲望永远不会休止,他人永远不会对"有求于自己"的施予者说一句"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