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養成記:我的學費是娘用一個個“火燒”烤出來的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一個遠房親戚,一個很優秀的男孩兒。現在已經是某國企的管理人員。



好孩子養成記:我的學費是娘用一個個“火燒”烤出來的


孩子家在農村,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孩子的父母樸實、善良,日子雖不富裕,但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原本平靜的日子,因為一次進城而改變。



城裡的親戚喬遷新居,大家都去溫居,孩子跟著父母第一次坐上汽車,第一次進城,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回到家後,大人一身的倦怠,孩子卻很興奮。他抱著母親的腿,用稚嫩的聲音說:“娘,我也要住高樓,天天坐汽車!”

那一年,孩子5歲。



好孩子養成記:我的學費是娘用一個個“火燒”烤出來的


孩子眼裡的光深深“刺疼”了母親,讓母親一夜無眠。她開始第一次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從孩子的角度考慮自家的生活,考慮孩子的未來。

孩子自幼乖巧懂事,是村裡出了名的乖孩子,雖然才5歲,已經像個“小大人”了。父母到地裡幹活,他就在家裡跟著奶奶,幫奶奶餵雞、喂兔子,還會幫奶奶燒火做飯,是奶奶的小助手。

村裡是有幼兒園的,但一到農忙就會放假,因為老師也都是農民,家裡都有地,地裡的收成才是老師主要的生活來源。



父母都是初中文化,在那個年代很普遍,他們沒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溫飽就好。兒子的話一直在母親耳畔迴響,母親翻來覆去睡不著,想著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想得更多的是孩子的未來:孩子這麼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辦?該為了孩子做點什麼?

一夜無眠,一個大膽的決定誕生了。黎明,她叫醒了熟睡的丈夫:為了孩子,咱不能這麼混日子了,咱們該好好規劃一下未來的生活了!



一番商量後,孩子的家長做出了一個決定:把家裡的地讓孩子叔叔種著,夫妻倆進城租房,靠手藝賺錢,好好供孩子讀書。



好孩子養成記:我的學費是娘用一個個“火燒”烤出來的


說幹就幹,他們打點了簡單的行囊,在縣城租了兩間平房,開起了自己的火燒鋪,做起了打火燒的生意。小本生意靠的是勤勞和汗水,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錢。孩子的父親每天早晨3:00就起床,先把火燒爐子點上,然後再叫妻子起床,為的是讓她多睡半小時。

日復一日,他們重複著同樣的勞動,沒有星期天,也沒有節假日。為了給來自攢錢,一直是省吃儉用,雖然很辛苦,但他們臉上整天掛滿笑容,因為他們心裡有希望,有盼頭,就有奔頭。也因為他們的笑容具有親和力,使得他們有了更多的顧客,他們的生意也還算是興榮。



孩子留在老家跟著奶奶生活,一直到小學畢業。作為一個

“留守兒童”,孩子很懂事,自己在村裡的小學讀書,放學回家搶著幫奶奶幹活。不光懂事,而且還知道學習,沒有家長盯著,自己寫作業,回回考試都是第一名,很受老師和同學喜歡。



每到寒暑假,孩子就會進城跟父母團聚,這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光。房東是位中學老師,她很喜歡這個有禮貌、愛讀書、很勤快的孩子,孩子每次來,她就把兒子的書拿給孩子看,還讓兒子帶他到圖書館去看書。孩子的眼界越來越開闊,是這位好心的房東老師讓孩子的理想長了“翅膀”。



好孩子養成記:我的學費是娘用一個個“火燒”烤出來的


在房東老師的幫助下,孩子終於進入城裡的中學,開始了豐富多彩的中學生活。孩子如魚得水,更加努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每到週末和假期,孩子寫完作業後,就會幫父母賣火燒,打下手。這時候,也是母親最開心的時候了,她感覺孩子長大了,而且變得越來越優秀了,夫妻倆這幾年的辛苦沒有白費。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孩子長大了,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被武漢大學錄取了。最開心的當然是孩子的父母,因為兒子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而且還是名牌大學!

孩子上了大學,父母更加賣力,因為孩子花錢的地方多了。他們起早貪黑,省吃儉用,每月定時給孩子寄生活費,

寫信告訴孩子,該花錢的地方就花,家裡不缺錢。

孩子很努力,除了好好學習,還參加了學校裡的勤工儉學,在食堂裡打掃衛生,幫忙刷碗,基本的生活費都能自己解決了。



4年的大學生活,孩子年年都得獎學金,還在學校入了黨。臨近畢業時,他獲得了保研的資格,這可是很多同學求之不得的啊。

孩子找到系裡領導,對領導說:“我不打算讀研究生了,因為我這些年的學費,都是我娘一個個火燒烤出來的!”



孩子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了省城的一家國企。他依舊很努力,努力工作,努力學習。他的能力得到了領導的肯定,並委以重任。

孩子長大了,也成功了。他的成功來自自己的不懈努力,但孩子最感恩的是他的母親,是母親的決斷和不斷付出成就了他!



好孩子養成記:我的學費是娘用一個個“火燒”烤出來的


每一位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愛的方式有所不同。

孩子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他的母親。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被母親關愛著,只是好多孩子已經習慣了母親的關愛,並熟視無睹了。

作者簡介:燕子老師說育兒,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會員,從老師的角度談育兒。歡迎大家關注我,共同探討幼兒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