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絕版”老照片曝光

上週

一組成都罕見老照片

曝光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張老成都壓箱底的舊照出爐!

當年的最“港”飯店、第一鐘樓...長啥樣?》

看著一幕幕兒時熟悉的畫面上演

回憶瞬間湧上心頭

引發了網友們的集體淚目......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有人清楚地記得裡面的每一張老照片,感慨自己老了......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一晃這麼多年過去,有人對當年的美味仍然念念不忘......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有人想起年少時的老友們,如今已物似人非......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曾經天府廣場附近的新華書店和白芙蓉點心,都是那個年代最最美好的回憶......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都說大街與小巷是一座城市的肌理

只有走過、經歷過、生活過

才能親身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巨大變化

今日,又一大波成都“絕版”老照片曝光

曾經的老成都

你還記得它舊日的模樣嗎?

成都這些曾經的地標建築,變了變了

70年代—2000年,鹽市口的鉅變

據《四川府縣誌輯》記載,鹽市口的發源要追溯到漢代,清代做為鹽貿易的集中地而盛極一時。後來的鹽市口,是成都繁華中心的象徵之一,周圍聚集了新世界百貨、新中興、泰華、染房街等商業地標,非常興盛、熱鬧。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78年的鹽市口舊貌,攝影:楊榮忠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2年的鹽市口,攝影:嚴永聰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鹽市口的各種廣告牌,攝影:李大忠

清真古寺,有人記得這裡嗎?

成都市區共有5座清真寺:成都皇城清真寺、成都鼓樓清真寺、成都土橋清真上寺、成都土橋清真下寺、成都鳳凰山清真寺,各郊區市縣還有8座清真寺。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80年代人民南路廣場的清真古寺,攝影:陳道洋

蜀都大廈曾風光無限的“西部第一高樓”

現在的蜀都大廈,在成都只能算是眾多高樓群中的一位“小兄弟”。然而你知道嗎?竣工於1991年的蜀都大廈,共34層,不僅是成都“第一高樓”,更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中國“西部第一高樓”。當年能坐觀光電梯上到30樓的“旋轉餐廳”消費一把,在不少人心中是一件很洋盤的事。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蜀都大廈1991年VS如今的對比圖,攝影:周孟棋

天府熊貓塔“中國西部第一高塔”

1992年12月,電視塔開建。2004年3月,號稱“中國西部第一高塔”的四川廣播電視塔主體工程完成。2006年12月,四川人民廣播電臺三套調頻節目在該塔正式播出。2013年9月15日,錦繡天府塔塔主體對公眾開放。2014年11月,更名為錦繡天府塔。2018年2月,再次更名為天府熊貓塔。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從市區電子科大遠望電視塔,攝影:周勇良

沙灣會展中心當年 “超洋氣的建築”

2018年3月27日,11點45分,陪伴了成都人21年的沙灣會展中心,爆破拆除。這一老成都眼裡當年 “超洋氣的建築”,曾舉辦西博會、糖酒會的地方,在見證了成都會展業快速發展的21年後,正式告別了歷史舞臺。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7年的沙灣會展中心,攝影:周勇良

上世紀成都人趕車的地方,如今也還在

火車北站,候車規模當時全國第二

成都火車站,新中國成立之初最早的一批火車站,於1950年6月15日破土動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伴隨成渝鐵路建成通車,成都站正式建成交付運營,為客貨運一等站。1982年,成都站新候車大樓動工修建,於1984年10月1日投入運營,候車規模當時僅次於北京站,新候車大廳的“成都”二字取自郭沫若先生的筆跡。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85年的火車北站,攝影:張西南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7年的火車北站,攝影:周勇良

新南門汽車站最繁忙的旅遊運輸主樞紐車站之一

新南門汽車站,也就是成都旅遊客運中心,是省內最大的公路旅遊運輸主樞紐車站之一,也是全國首個公路普通客運向旅遊客運轉變的客運汽車站。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的新南門汽車站,攝影:周勇良

上世紀成都人逛街都是逛哪兒?

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

青年路前身是前清時就存在的九龍巷。這裡毗鄰春熙路,長不過300餘米,但是周邊交通順暢,人流興旺,服裝、鞋類和小商品批發匯聚,是成都的商業發祥地之一。那個年代,成都的潮人都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九龍、泰華、新中興,萬千成都少女瘋狂打call的購物“天堂”。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80年代的青年路,攝影:周勇良

上世紀80年代,成都的年輕人結婚,大多數新人都要專門跑到青年路的百萬蚊帳商店裡買一頂蚊帳。據說早上還沒開門,就排起了隊伍,有人回憶道,“當年真是‘賣瘋’了!”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85年的青年路,攝影:聶從建

商業場,不少人第一次體驗自動扶梯的地方

商業場,總府路上最重要的商業建築之一,不少成都市民第一次體驗自動扶梯正是在這裡。建於清朝末年,最早叫勸業場,是四川最早的近現代商業街,可以說是四川乃至西南現代商業的開端,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上個世紀30年代,木質結構的商業場曾毀於一場火災。重建後的商業場於1986年重新開業。迎客當天,人頭攢動,熱鬧極了。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86年7月的商業場,攝影:張西南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位於成都總府路的商業場,攝影:秦昌平

大慈寺片區,太古裡的“前生”

千年古剎大慈寺所在的這片區域,有著縱橫交織的里弄和老成都的市井氣息。如今,保留了古老街巷與歷史建築的遠洋太古裡在這裡崛起,成為了城中時髦人的新派聚集地。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7年的大慈寺片區,攝影:周勇良

荷花池曾創造年數十億交易額的經營神話

說起“荷花池”,老成都人再熟悉不過了,除了供批發,成都市民也曾喜歡在這裡選購物美價廉的商品。你知道嗎?它曾經創造了年數十億交易額的經營“神話”,是全國有名、西部最大的日用商品批發市場,輻射成都周邊及西南各省區,是上世紀80、90年代小商品批發繁榮的代名詞。它靠近火車北站,很多小老闆一下火車就徑直趕來挑貨,常年人氣聚集。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7的荷花池市場,攝影:周勇良

成都各個區(市)縣的鉅變

龍泉驛,東出成都的第一驛站

龍泉驛得名於境內一條東西走向的古驛道,作為其時連接成都與重慶之間的交通幹道,這條“蜀巴古道”全長536公里。“蜀巴古道”興起於漢代的郵傳制度,繁榮於唐宋,普及於明清,龍泉驛則是東出成都的第一驛站。1960年2月建成都市龍泉驛區,為成都市最早的五城區之一。

從下圖上能看到,80年代的龍泉鎮上,還未撤遷改造的街道兩邊,大多都是吊腳樓。龍泉驛街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公里狹長小街,到如今建成全區110平方公里的現代新城,從吊腳樓鱗次櫛比到遍地高樓林立,龍泉驛區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80年代的龍泉鎮,攝影:金士廉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87年,龍泉鎮最早出現的高摟,攝影:金士廉

地處天府之國腹地,這是名副其實的“溫江

溫江區古稱“柳城”,地處天府之國腹地,是4000多年前古蜀魚鳧王國發祥地,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設置溫江縣,距今已1400多年。因其土地豐饒、百業興盛,素有“金溫江”的美譽。

光華大道,是最早溫江與成都鏈接的快速路,由此拉近了溫江和成都市區的距離,最快30分鐘可以直達成都三環以內。光華大道東起於上跨三環路的跨線橋,西止於與南燻大道平交的路口,已經建成向成都三圈層的崇州市和大邑縣延伸的路段。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的溫江光華大道,攝影:周勇良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的溫江南燻大道,攝影:周勇良

“古蜀三都”之新都,不愧為“香城寶地”

新都建治於春秋末期,是“古蜀三都”之一,距今近2800年曆史,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02年1月1日,新都縣結束了約1800年的“縣史”,成為“成都市新都區”。作為成都北部的新中心城區,新都素有“文獻名都”“香城寶地”之稱。

桂湖是新都最富盛名的遊玩地之一。始建於初唐,原名“南亭”。每到夏秋兩季,桂湖的荷花和桂花便滿園綻放,是全國“八大荷花觀賞勝地”和“五大桂花觀賞地”之一。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新都的新老桂湖公園,攝影:周勇良

在桂湖東路和大件路交匯口,矗立了近30年的鐘樓,是新都的地標建築之一,在90年代,它可是當時新都最高的建築。而桂湖東路上的中國建設銀行大廈和中國銀行,也是城中的高建築。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的新都桂湖東路,攝影:周勇良

新繁鎮一顆歷史悠久的“川西碧玉”

新繁鎮,隸屬成都市新都區,是一座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歷史文化名鎮。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相傳當時古蜀國王望帝杜宇率先民從山地沿古繁江(即今青白江)順流而下,來到濛陽地區一帶定居,時稱“繁”。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繁縣,列為蜀郡轄十五縣之第三,排列在成都、郫縣之後。

由於歷史地位使然,新繁鎮一直以縣制規模建造城邑,其街市繁華熱鬧,城池的規模也比普通場鎮大許多。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83年的新繁鎮,龍燈隊進縣城,攝影:雷忠昭

曾經的千年首縣——華陽

華陽地區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蜀文化之寶墩文化,是古蜀文明發祥地之一。1965年撤銷“千年首縣——華陽”,併入雙流縣,華陽新縣城中興鎮改建為華陽鎮。2006年9月,撤銷華陽鎮改建華陽街道。現為成都市天府新區華陽街道。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0年的華陽浮橋,攝影:秦昌平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的華陽大道,攝影:周勇良

成都過去60年,好比一部“工廠變遷史”

有人曾說:“成都過去60年,好比一部‘工廠變遷史’。”這話一點兒不假。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大片大片的工廠登上成都的歷史舞臺。

無數工人用青春與汗水建設工廠,川棉一廠、成都420、成都配件廠和成都熱電廠、刃具廠、無縫鋼管廠……都是那個時代的絕對“主角”。時至今日,很多工廠、建築、煙囪雖已倒下,但關於那二年生的時代記憶,卻在無數親歷者心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量具刃具廠上世紀的“成都版莫斯科”

成都沙河之畔,有一片區域,老成都把這塊地方習慣稱為“東郊”,這裡不僅承載了一代人的奮鬥與激情,也留存了一份關於老工廠的記憶。其中,成都刃具廠就見證了不少人父輩的青春和汗水。

據《成都工業志》記載,成都刃具廠在1956年年初動工,歷時兩年,1958年年初建成投產。廠房按照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提供的圖紙建設的,因外牆是磚紅色,被稱為“紅樓”,也被稱為“成都版莫斯科”,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建築精品。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成都量具刃具廠,攝影:周勇良

鋼管廠在上世紀還不是串串的代號

鋼管廠,在上世紀還不是串串的代號。全稱成都無縫鋼管廠,是不少人忘不了的地方。據《成都市地方誌》介紹,成都無縫鋼管廠於1958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先後經歷了興建、停建緩建、恢復建設等階段。自建廠開始,不少人的父輩以及兄弟姊妹都在鋼管廠工作過。

據曾經一個鋼管廠人介紹:“那時候廠裡有自己的幼兒園、小學、高中、技校、職工大學。從幼兒園晃悠到大學畢業,很多人的活動範圍可能都不需要離家三公里。”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8年,鋼管廠的火車,攝影:周勇良

成都,一座“建在橋上的城市”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緣水而興的城市。有水的地方,那麼自然就有橋。有人說“成都是一座建在橋上的城市”,這話真不假。有資料顯示,清末時期,成都有大大小小190多座橋。

一號橋”,成都城區罕見的“四交點”

老成都習慣喊的“一號橋”,指的就是紅星橋。“一號橋”有多“神奇”?錦江、成華、金牛、青羊四區的邊界在這裡交會,交會點就在橋的北岸西北角。據成都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成都城區唯一的一個‘四交點’”。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7年,剛建成的活水公園-府河一號橋

攝影:周勇良

曾風靡一時的“玉帶橋傢俱商圈”

上世紀90年代,玉帶橋周邊曾彙集了大量傢俱商場,“玉帶橋傢俱商圈”風靡一時。後來玉帶橋逐漸成了成都市區一個很大的交通堵點,於是2005年10月玉帶橋立交被拆除,從此,玉帶橋告別了老成都。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的玉帶橋上,攝影:李楊

老成都的故事,大多都藏在了街巷中

曾經的成都“首街”不在春熙路,而是東大街

說起成都最著名的商業街,首先想到的便是春熙路。但在清光緒年間、還沒有修建春熙路的時候,成都最繁華的商業街是東大街。當年這雖沒有林立的高樓、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但街道兩旁商鋪眾多,商業一度十分發達。

東大街還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誕生地,早在1993年,成都被確定為西南地區金融中心城市後,東大街就被規劃定位為“金融一條街”。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9年的東大街,攝影:陳先敏

西安路昆明路...居然都是成都的街道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很多城市都有一眾以全國各地的省(區)市名稱來命名的街道。成都也不例外。

據《成都街巷志》記載,1935年,國名黨政府為了打破四川軍閥完全統治四川的局面,決定要在成都建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建校地址選在了北較場,遂將一大片地區劃入了軍事禁區,將居民全部遷出,並將軍校範圍內及相鄰地區的幾條小街都重新命名。

命名的方法是選擇當時黃埔軍校在各地設校的所在城市來命名,昆明分校所在的昆明。於是,原來的豐豫倉街改為昆明路。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5年的西安中路,攝影:嚴永聰

大家都以為西安路是以城市命名的,其實不然,據《成都街巷志》記載,其本義是西門平安。

西安路在民國初期是成都西城牆外的一條小路,可以從通惠門入城。新中國成立初期,皇城壩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遷改造,大量原來在皇城壩地區生活的居民以及其他一些地區的拆遷戶被遷到了這裡,西安路成了一條人氣旺盛的街道。

1995年的西安中路,攝影:嚴永聰

蘭桂坊酒吧一條街,竟然曾經是成都“柴市”

東門大橋以南,沿府河東岸的一條街就是水津街。過東門大橋右拐即到。津即渡口,碼頭的意思,緊傍府河,水運繁盛,舊時這裡是成都市區通向府河和南河交匯處的要道,故名水津街。

早先的水津街,南起水井街西口,接外東上河壩街,北至天福街。那時的水津街是成都東門外有名的“柴市”,在燒火做飯取暖都用木柴的年代,所用柴火都由渡口運輸,沿河的街道更是柴鋪林立,可見其重要程度。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1995年的水津街,攝影:嚴永聰

東桂街,彷彿飄著花香的老街

東桂街、梨花街、桂花街、三桂街、雙槐樹街、三槐樹街、幹槐樹街泡桐子樹街、皂角樹街……成都有不少以花木命名的街道。光是聽它們的名字,就彷彿能聞到陣陣花香。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2000年的東桂街,攝影:嚴永聰

此前,成都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和成都商報社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特別推出 "獻禮 · 找尋成都記憶"特別策劃,徵集2000年以前的成都城市老照片200張。經過三個月的徵選,日前200張成都珍貴老照片已經出爐,以上展出的為此次入選的部分照片。

每一張老照片都是滿滿的“回憶殺”

你對老成都最深刻的記憶

又是什麼呢?

当年成都的潮人不逛荷花池,而是逛青年路...又一大波成都“绝版”老照片曝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