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最喜愛使用的武器,號稱機槍殺手,而且是生化武器的幫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戰場上,日軍相對於武器裝備水平低劣的中國軍隊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不論是重武器還是輕武器都是碾壓中國軍隊的,而中國軍隊少有的重火力武器也往往在交戰後迅速的被日軍摧毀。而精準摧毀中國軍隊重火力的武器便是——擲彈筒。

二戰日軍最喜愛使用的武器,號稱機槍殺手,而且是生化武器的幫兇

正在操作擲彈筒的日軍士兵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步兵裝備有兩種擲彈筒。一種是十年式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508毫米,重2.5公斤,最大射程600米。另一種是較為普遍的八九式重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610毫米,重4.7公斤,重大射程,使用八九式榴彈670米,使用九一式手榴彈可達1200米。

翻閱日軍當年的步兵編制資料可知,1933年-1937年日軍步兵中隊的編制內有輕機槍分隊三個,擲彈筒分隊一個。其後又增加了一個擲彈筒分隊。1940年日軍修改《步兵操典》,步兵輕機槍分隊裝備輕機槍一挺,步槍11枝。

八九式重擲彈筒發射小型的八九式榴彈和八九式發煙彈以及九一式手榴彈,類似微型的迫擊炮。便於攜行,特別是山地作戰。擲彈筒發射的姿勢分跪姿和臥姿兩種。

二戰日軍最喜愛使用的武器,號稱機槍殺手,而且是生化武器的幫兇

我軍繳獲的日軍擲彈筒與大正十一式輕機槍

戰鬥中發射的速度單兵一分鐘為20發,2人操作,一分鐘可發射40發。是日軍所獨有的步兵面殺傷的輕型兵器。日軍步兵學校1936年的研究報告認為,突擊時手榴彈的投擲距離約30米。


1937年9月,我八路軍115師首戰平型關殲滅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近200輛,繳獲野炮1門,以及大批步槍、輕重機槍,其中擲彈筒20餘具。雖繳獲了擲彈筒,但我抗日部隊沒有使用經驗,便以“敵”為師。


二戰日軍最喜愛使用的武器,號稱機槍殺手,而且是生化武器的幫兇

教習使用擲彈筒的八路軍官兵


聶榮臻元帥回憶:“我記得,晉察冀軍區俘虜過一個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後要求留在我們這裡,我同他談過話。我問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麼呢?他說,隨便分配我做點什麼都行。那個時候,我們部隊還缺乏使用日本擲彈筒的經驗,繳獲大批擲彈筒,不能及時用上,中西就擔任了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軍戰士使用擲彈筒。”


一般來說,擲彈筒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到8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殺傷數十人,這個威力對於50毫米口徑來說還是不錯的。並且擲彈筒對技術成熟的日本來說,造價只有步槍的四分之一。而九一式榴彈和普通步兵手榴彈基本相同也是極為廉價。如此的價格相對擲彈筒的不錯的戰績來說,簡直是太便宜了。

二戰日軍最喜愛使用的武器,號稱機槍殺手,而且是生化武器的幫兇

擲彈筒真的可以說是物美價廉

抗日戰爭中,我軍吃了不少日軍擲彈筒的虧,特別是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在阻擊日軍發起的近距離衝擊時,常常遭到日軍擲彈筒的殺傷,難以發揮我軍近戰優勢。

大家都知道日軍在二戰中曾經普遍使用化學武器,直到今天還有數十萬枚化學炮彈留在中國東北沒有處理。日軍中一般把化學武器叫做“決勝武器”,他們認為化學武器對於防守非常頑強但是基本沒有裝備防毒面具的中國軍隊效果極佳(日本防化部隊每個人都配有防毒面具),可見其重要性。在最為艱難的攻堅戰或者防禦戰中,日軍採用迫擊炮和擲彈筒大量使用化學彈頭。在1937年的凇滬會戰中日軍首次使用擲彈筒發射催淚性氣體和噴嚏性(嘔吐性)氣體,使中國守軍很多士兵失去意志。到了1938年的武漢會戰期間,由於日軍遭遇國軍多次圍殲和更為頑強的阻擊,日軍使用毒氣更加肆無忌憚並開始使用劇毒的糜爛性毒氣芥子氣和路易氏氣,造成中國士兵的大量傷亡,日軍無視人權與海牙公約,大規模使用生化武器,給中國人民帶來嚴重傷害。


二戰日軍最喜愛使用的武器,號稱機槍殺手,而且是生化武器的幫兇

擲彈筒的彈藥


作為單兵支援火力,日軍專門用擲彈筒來對付我們國家的機槍手。因為它的命中率還是比較高的,打得準的日軍老兵一發炮彈就能報銷一個暴露的機槍陣地,一分鐘能發射十幾發炮彈,為步兵進攻提供全面的火力壓制,所以說,這個擲彈筒又被稱作是機槍殺手。但是戰士們說得好“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繳獲來的日軍武器在我們手裡同樣極具殺傷力,戰士們用他們同樣可以痛擊敵軍。


二戰日軍最喜愛使用的武器,號稱機槍殺手,而且是生化武器的幫兇

使用擲彈筒的中國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