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房價是跌還是漲?

這次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各類資產價格都劇烈下跌,甚至引發全球央行集體放水來保經濟。

那麼中國的房價,在這波疫情之後,會漲,還是會跌呢?

長期以來,中國的房價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且互相矛盾。


1、大家都覺得房價有泡沫。

2、大家都覺得房價不會跌。

矛盾中帶著和諧,大家都早已接受並習慣這一事實。

我先跟大家說說為啥房價有泡沫,再和大家說說為啥房價不會跌。

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

中國房價有泡沫的最大證據,就是租售比。

雖然我已經提過很多次,但是我今天還是想說一下。

中國大城市的房產,每年的租金收益僅為總房價的1/70,大約每年1.5%,租金其實漲的並不慢,但房價漲的太快了。

要知道在2003年時,中國的房租收益,還能達到每年7%左右。

疫情過後,房價是跌還是漲?

所以這些年,我國一直在嘗試推廣租房業務,採用土地競拍設上限,然後讓開發商自持租賃的辦法來冷卻房價。

但結果大家也看到了,開發商先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允諾會100%自持來獲取土地,隨後就開始偷偷搞以租代售,籤超長租約,一次性收取款項來變相銷售,最後迫使管理層出手整治。

開發商對每年1.5%的租金收益毫無興趣,快速回籠現金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

相比於3.5~4%的理財收益而言,指望租金收益無疑是不靠譜的,大家購買房產都是指望房價上漲,甚至有人長期閒置房產。

而這種投機行為,正是泡沫的一大特徵。

中國的房地產製度源於香港,各方面都高度相似,所以香港的房價走勢,對中國非常具有參考意義。

香港房價曾出現過一次峰值,就是1997年。

隨後,金融危機席捲亞洲,香港經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而在2003年,中國經歷了非典疫情,香港地區是僅次於大陸的重災區。

而香港的房價自1998年起,就一路下跌,一直到2005年才重拾升勢。

金融危機+非典疫情,讓香港的這一次房價走勢非常具有參考意義。

香港的房價波動

1984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約定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

為防止港英政府在這13年裡大量出售土地,趁機捲款走人,在聯合聲明裡中方限定港英政府平均每年只能售地50公頃,大大壓縮了香港的土地供應。

雖然本意是防止港英政府做最後變現,但事實上造成了香港土地供不應求的狀況。

5年後,香港的土地吃緊,房價開始迅速上漲。

到1997年時,香港樓價出現最高峰,市中心的房價要1萬港元1平方尺(約合0.09平方米),差不多合11萬人民幣一平方米,哪怕把城郊的貧民窟拉過來摺合一下,均價也達到了7萬多一平米。

要注意,這是1997年,不是2017年。

在2003年,北京的房價,也才2000多一平米。

疫情過後,房價是跌還是漲?

如果你看過當時的港劇,就會發現裡面的霸道總裁和主角們,住的也就是“千尺豪宅”。

一千尺,摺合90平米,這就是香港電視劇裡的土豪生活了。在普通人眼裡,這就是富,而且是大富大貴。

為了平息沸騰的民怨,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推出了“八萬五”計劃來壓低房價。


1、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八萬五千個

2、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3、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 短至三年

特區政府有意放寬土地和房屋的供應,加上亞洲金融危機,董特首的政策立竿見影的生效了,香港房價一跌再跌,2003年非典疫情時的最低價,較之巔峰跌去了70%。

疫情過後,房價是跌還是漲?

但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1998~2003香港政府的賣地數量並沒有顯著的增長,甚至還不如港英政府賣的多。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香港的房價下跌主要是因為金融危機刺破了地產泡沫導致的,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只不過是背鍋俠而已。

2003年的非典疫情,給了香港房價再一次的重重一擊。

從圖上看起來好像沒跌多少,但其實百分比很嚇人,這個道理炒過股的人都懂。

房價從100塊跌到70塊,是下跌30%。

房價從40塊跌到30塊,也是下跌接近30%。

香港的自有住宅率是49.4%,房價下跌固然有一半的無房人很滿意,但同樣有一半的人不滿意。

而這不滿意的一半有房人,掌握的能量和話語權遠大於另外一半的無房人。

2003年時,香港陸陸續續的開始有人因為房屋被銀行沒收拍賣而自殺,在當時的香港,負資產者有10萬戶之多,95-97年買入房產的人悉數被套,不僅自己拿來當首付的一輩子的積蓄沒了,還倒欠銀行幾百萬元,一個月2萬的月供讓很多家庭不堪重負,勉強抗了幾年之後幾乎耗盡了所有的力量。

當因為意外而失去工作,房屋被拍賣沒收,銀行通知你還欠幾百萬,以後一輩子都在還債陰影之中時,絕望到自殺,就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2003年7月1日,非典疫情剛剛結束,香港街頭就爆發了50萬人大遊行,抗議房價下跌,要求港府救市。

6年前,為迎合輿論,香港媒體盛讚八萬五計劃是大善政。

6年後,為迎合輿論,香港媒體痛罵特首為董八萬。

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董建華特首黯然下臺,新任特首立刻廢除了八萬五計劃,並大幅降低土地供應量,一度甚至接近零。

效果很很顯著,從2005年開始,香港房價就開始一路上漲,並於2010年左右正式超過1997年的巔峰房價。

從香港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房價下跌,未必會讓天下會和諧,相反可能會引發有房人極大的不滿和動亂。

中國房價如果真像香港那樣大跌70%,你可以想象一下會發生什麼場景。

而且房價這個東西無所謂泡沫不泡沫,核心在於供給和需求。

供需關係決定價格

自2001年以來,中國房價經歷了暴漲的19年,房價一漲再漲,已經漲出了慣性。

但這個上漲,並不是因為供給不足,而是因為需求太大。

中國這些建的樓盤,不可謂不多,不知道有多少人望著密密麻麻的樓盤說:


這麼多房子賣給誰啊,以後不會成鬼城吧。

但實際上鬼城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房子都賣出去了。

不僅賣出去了,房價還一漲再漲。

北京從二環擴到了五環,當年很多五環房子都蓋在麥田裡,每天回家都有一種倩女幽魂的感覺。

結果十幾年後,這裡全都住滿了人,五環居然都成了市中心了,得到通州才算郊區。。。

這就是典型的需求太大導致房價上漲,蓋再多房子都不夠用。

但購房是可以貸款的,租房卻只能用現金。

這就導致房價的漲幅遠遠大於租金的漲幅,雙方慢慢拉開了差距。

租金收益低至1.5%,表示了很多人的經濟收入已經和房價脫節了。

這些人不是對房子沒需求,而是真的買不起。

有需求沒錢,就等於沒需求,在市場經濟裡並沒有區別,這就為房價下跌埋下了隱患。

如果有一天狂熱的中國人發現房價真的不漲了,那面對區區1.5%的租房收益,沒人會滿意的,他們寧可把房子賣了選擇租房,這個時候房價就會承受巨大的壓力。

但房價是可以維持的,因為需求減少了沒關係,只要供應量也減少,就可以達到造市的目的。

一個鍋一隻羊,你嫌貴。

沒關係,我砸幾個鍋,一個鍋三隻羊你也得買。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時,曾有人建議美聯儲直接購買房產,然後一把火燒掉,就是這個原理。

房產建築作為一種消耗品,並不是永恆不變的,設計院只定下了70年壽命。

這相當於房屋每年會自然折損1.5%,如果時間拉的足夠長,那效果就會很顯著。

我們從衛星地圖上可以明顯看到,香港地區簡直就是一片綠,大片的土地閒置。從深圳關口去香港,需要乘坐三四十分鐘的港鐵才能抵達市中心香港九龍。

這三四十分鐘的旅途中,經過的大多數都是山林野地,完全沒有任何開發。

香港人說這叫自然保護,這些地是拿來當森林公園的。

香港只有6.9%的土地,是拿來做住宅的,農地、荒地、林地、草地、溼地高達75.7%。

疫情過後,房價是跌還是漲?

而即便是這6.9%的住宅用地裡,還有一半是密度超低的城中村,香港警匪片特別喜歡在這樣的破落區域內取景,尤其是打鬥和槍戰場景。

疫情過後,房價是跌還是漲?

如果把這些城中村全部建設成高層,那香港的住宅數量可以憑空翻倍都不止。

深圳南山科技園,和香港一河之隔,其建築類型是這樣的。

疫情過後,房價是跌還是漲?

但香港沒有絲毫開發荒地的打算,甚至連繞開“自然保護”的填海政策,也被廢止。

2003年,環保人士在香港終審法院推翻《灣仔填海計劃》,絕了填海造地的路,又不準開發那些“森林公園”,那香港當然沒有土地了。

只要不供地,房價就一定不會跌,甚至還會漲。

談論房價泡沫其實沒有意義

今天中國的房價有沒有泡沫,其實沒太大意義。

也許今天有泡沫,但明天一起床,政府說以後不供地了,那今天的房價不僅沒泡沫,反而被大大低估了。

也許今天沒泡沫,但明天一起床,政府說城市周邊的農田,都挪到偏遠山區去,以後在那裡種糧食,從今天開始城市土地供應量直接翻倍,那房價就立刻有泡沫了。

新冠疫情雖然對房價有一定的衝擊作用,但這個房價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這個地球上,無論你去任何一個國家,你所見的一切都是被精英們給精心設計的,一種隱形的力量會誘使你主動做出別人想讓你做出的決定。

只有你洞悉了事物的本質,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而房價的本質,就是一個稅收遊戲。

建設城市需要大量的資金,基建需要的資金量之龐大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象,但建設城市帶來的經濟好處,需要很多年後才能返還。

按人類正常的發展路徑,我們需要先積累很多年,攢夠了資金,才能開始建設城市,然後等城市紅利釋放後,才能進行新一輪的建設。

所以很多國家的城市化遲遲不能啟動,或者進展緩慢,就是因為積累不夠,需要時間。

而中國的地產製度,讓全中國人一起掏錢來建設城市,讓我們可以把未來數十年的積累挪到今天來使用。

這讓中國的城市化變得異常簡單和迅速,而城市化帶來的紅利,也反哺了中國。

賣地相當於收稅,地產公司相當於替政府收稅的包稅人,但所有參與的人也的的確確受益了,土拍制度在過去的20年裡,對中國也確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借地產製度實現了城市化,所以房地產已經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城市經濟裡,成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想徹底剝離房地產,擺脫地產對經濟的鉗制,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中國,房價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經濟問題了,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而房價越來越高,對政府來說也未必是好事。

很多人眼裡,政府賣地能賺大錢,自然是美滋滋,巴不得房價越高越好。

但實際上,過高的房價會導致企業和人才的流失,從而導致稅收和房價失去了根基,政府未必美滋滋,甚至可能是淚汪汪。

深圳就是一個例子,因為房價過高,導致華為被迫把大批員工和基地從深圳龍崗遷徙到了東莞。

人才走了,產業鏈也走了,你覺得深圳政府心裡會美滋滋?

所以政府要平衡房價和經濟的影響,房價中等偏高是最好的。

而在確定房價的時候,政府既不能得罪那些無房的群體,確保他們跳一跳就能買得起房,也不能得罪那些有房的群體。

漲了得罪一頭,跌了得罪另一頭。

目前中國的房價怎麼看都是中等偏高了,為確保社會穩定,凍市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而不管疫情對經濟有多大沖擊,政府都是有能力給房價託底的,阻止房價上漲那更是輕而易舉。

這次疫情面前,有人認為是買房的時機到了,有人認為該把房產給套現了。

在我看來,這都是瞎折騰,這幾年的房產,註定只能以居住為目的,以盈利為目的的買賣都必然是虧損。

你對這個世界有多大認知,決定了你能賺多少錢。而這個世界上最需要認知的地方,就是樓市,因為這裡動輒就是幾百萬幾千萬的盈利和虧損。

哪怕是利息,都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不明白房價的本質,一味討論泡沫和漲跌,毫無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