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洋:战“疫”突围中的快慢辩证

“慢心态做医疗”,实现了从商业化平台新模式探索到多元化创新布局的快速裂变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孙 欣

危困是观察企业最好的窗口。

当疫情的挑战来临,看似考验企业供应链、产品营销甚至创新能力,实则却是这些表象之下的更深一层,展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青岛很多企业都在战“疫”中表现出很强的韧性,百洋医药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一直不徐不疾、在稳健中谋求自我裂变的企业,疫情期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依托商业化平台的全新商业模式,企业业绩逆势上扬;依托互联网医疗实践,迅速助力青岛落地互联网医疗新模式;依托投资基金、产业园区,孵化科技创新新业态……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常说,做医疗要保持慢心态。然而始终保持稳扎稳打的百洋,前进速度并不慢,抓住了每次市场、技术变革的机遇,快速成长。疫情让更多人看到了这家企业的更多面,也让更多人对这家企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商业化平台锋芒初露

疫情令很多企业一夜之间跌入寒冬。但百洋却是其中一个例外。今年一季度,企业营业收入逆势上扬,同比增长近一成。这不仅给企业全年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更为自己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做了一次有力证明。

疫情给所有线下服务带来了巨大影响,医疗服务更不例外。尤其是医疗场所人流量的大幅降低,给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不小冲击。如果百洋过于依赖原有的品牌业务,在疫情期间很难不受影响。幸运的是,百洋一早就谋划出变局,从品牌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

医药产业进入变革期,如何能够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百洋看来,只要换个思路,利用好手中掌握的产业链资源,打造一个针对医药行业的专业商业化平台,未来就有巨大潜力和商机。

“商业化平台,目的是帮助好的产品、技术快速有效地进入到应用场景中。”付钢说。在他看来,这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医药企业最需要的服务。“过去二三十年,国内医药商业化门槛非常低。但随着国家‘三医联动’等医改政策的实施,门槛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能真正洞察客户需求、做场景优化设计并把好产品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的服务方。

十多年来,百洋建立了覆盖超过1.2万家大中型医院、30多万家药店的营销网络,与上百家上游企业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百洋商业化平台在提供优质渠道和推动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为应对政策和市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供了“解决之道”。

而从百洋与上游企业的合作模式中,或许可以窥见其商业化模式的本质。百洋主要通过3大方面来为合作伙伴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构建全渠道平台,帮助上游工业企业实现医院、零售、深度市场,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全覆盖;以患者为核心的,为其“量身定制”多品类协同治疗方案,提升客户群体黏性;进行数字化营销,根据不同药店的营销结构来判断其客户群,再来针对客户群优化各药店品类结构,实现客户标签化、精准化,进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全渠道管理、多品类协同、数字化营销,这种有别于传统营销的商业化能力,背后离不开百洋十多年丰厚的产业积累和对于市场的深刻理解,也为百洋业务的逆势上扬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互联网医疗“弄潮儿”

疫情期间,大家纷纷居家隔离,互联网医疗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在今年3月,为支持互联网医疗更好发展,国家出台政策,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探索推进定点零售药店配药直接医保结算;鼓励定点医药机构提供不见面购药服务等。

青岛迅速行动起来,在市立医院首先落地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复诊患者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青岛医保”,选择市立医院互联网医院,通过视频或图文的方式与医生进行在线咨询。线上医生开出的复诊处方,经第三方平台流转至医保定点药房。患者收到药品后,选择医保刷卡进行个人账户支付,实现“不见面”复诊购药。

百洋旗下易复诊,作为其中的第三方平台,为该服务在青岛落地打通了关键环节,将医院、医保、药店、患者连接起来,解决因药就医问题。

很多人眼中,百洋是顺势而上的弄潮儿,期盼它能成为青岛这块互联网“贫瘠之地”上的本土新星。但其实,在百洋各业务板块中,易复诊早已不算新成员。

2017年前后开发上线的易复诊平台,瞄准国内医药市场改革之后必将产生的处方外流市场。百洋在探索中前行,帮助甘肃打造了省级处方审核流转平台,实现了公立医院和社会零售药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以及沈阳、大连等地区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展开合作。疫情期间,迅速帮助北京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邹城市等多个医院和地区,搭建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覆盖近300家医院。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正是由于百洋早早布局互联网医疗业态,使得易复诊拥有多地实践的宝贵经验,才让易复诊在此次疫情期间,在帮助完成处方线上流转、解决患者拿药、打通医保支付等问题上,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大健康会客厅”提速

疫情的发生,推动健康医疗产业再次站上新风口。随着全面复工复产,青岛国际大健康产业化基地的“冲锋号”早已吹响,而承载重大使命的创新探索,未来都有望在基地一一变为现实。

作为百洋重点打造的健康产业综合体,基地承担着青岛健康领域发展重任。基地将为医疗人工智能、生物诊断、高端研发智造、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企业,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建设医疗健康千亿级产业链。

目前,基地规划的6大地块中的一块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主要承担青岛国际健康城市客厅的作用,成为日韩等国企业国际交流合作、产业培育及创新孵化的重要落脚点。预计将于2022年完成交付。其他地块的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政府供地、开工建设等也在有序推进。

在期待基地蝶变的同时,百洋也在不断运用资本力量,撬动更多产业资源,实现自身裂变。深度参与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百洋众信基金,正在筹备第三期基金的募集。百洋众信基金定位为健康产业创新型企业孵化,依靠自身深厚的产业经验,为投资企业提供国内外产业资源、资金、品牌以及营销、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

目前,基金已孵化高端制剂企业百洋制药、人工心脏企业苏州同心、医学科普平台医学微视等多家创新企业。其中百洋制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新产品奈达在中国正式上市开售。百洋制药攻克了渗透泵控释技术的若干工艺难点,为今后开发更多产品打下基础。依托缓控释技术的高端仿制药,也将有望成为百洋新的经济增长点。

疫情期间,百洋不仅挑起了青岛市物资供应和分发工作的“大梁”,旗下菩提检验还参与到核酸检测工作中,每天约为青岛复工企业、机构,以及青岛入境点境外输入人员进行检测达500~1000例。百洋践行社会责任冲在一线的身影犹在眼前,而与此同时,百洋的多个板块业务也保持着稳步推进。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家企业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