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前段時間,我種在陽臺上的盆栽,發黃的發黃,枯萎的枯萎,一點生機都沒有。我以為是太乾燥了,就連澆了幾天水,但情況並沒有改善。

一位懂園藝的朋友告訴我,問題出在土,土質太硬太擠,底下的根鬚透不過氣,,吸收的營養有限,上面的枝枝蔓蔓當然就沒精打采了。

我去掉了一些土,還鬆了鬆盆底,果然,花兒們都慢慢活了過來。

《論語》有云:過猶不及。

植物尚且需要空間才能存活,好的人生,也同樣需要“留白”的智慧。


- 01 -

有些話不說,留些口德

《墨子》中記載過一則小故事。

學生問墨子:“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疲,可是沒有人去聽它的;雄雞在黎明就準時啼叫,人們聽了都早早起身。”

墨子的意思是,沒必要太吵鬧,話要在恰當的時機說才有價值。

做人也當如此,滔滔不絕是表達,出言有節才是態度。

曾在網上看過一張照片,名叫《活著》。

照片中,一群年過六旬、瘦骨伶仃、膚黑如碳的人,為了6毛錢,每天卸貨300噸。

本該是安然養老的年紀,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事重體力勞作,看過的人,都表示“心酸”和“同情”。

但也有一些“異常”的聲音,出現在評論區:

“一噸6毛,一天180,一個月5400,哇,高薪!”

“年輕時不好好讀書,到老了只能賣苦力,活該!”

“不會是為了賺別人眼淚,故意炒作的吧?虛偽!”

這些言論,如同那則“何不食肉糜”的笑話一樣,高高在上、肆意批判,毫無同理心和憐憫心。

有道是: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

生而為人,口出惡語,不足以喪命,但足以喪德。懂得修“口德”的人,在很多時候話很少,甚至是不說話的。

王闓運勸曾國藩自立為帝,曾國藩不粗暴駁回,只寫下一個“妄”字,意思是“別不知天高地厚”;

王寶強不會用感應水龍頭,劉德華不出語譏諷,而是默默地,重新洗一遍手,以作示範;

蔡康永年少時不認識魚翅,主人家不刻意炫耀,只說:“這是粉絲,喜歡就多吃點。”

佛經有云: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對善意人,不說惡意話;對失意人,不說得意事;知人不言盡,責人不苛盡。

如此,便是嘴上有尺、為人有德。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 02 -

有些理不較,留些肚量

讀曾國藩的故事,發現這是一個不愛“辯理”的人。

曾國藩遵從“步步為營、穩中取勝”的戰術思想,但常常被人詬病“愚鈍”、“反應慢”、“貽誤戰機”,對此,他總是大度對待,不辯解,不爭論,也不宣講他的軍事籌謀。

這說明他眼界長遠、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也說明他有知禮不辯禮的智慧。

在網上看過一個類似的故事。

女生A因為戀情告終,過了一個沒有人陪的的情人節。當她獨自在電影院打發時間時,剛好碰到了同事B,兩人還打了個招呼。

第二天回到公司,辦公室裡的女生都幸福地討論情人節的精彩“劇情”,有好事者還跑過來問A:“你昨天是怎麼過的呀?”

A不想在公眾場合談論感情話題,就隨口回答:“昨天和男朋友去吃了牛排。”

話剛落音,她才發現,同事B也在現場,剛剛那句“謊話”,B全聽到了。

一整天,A很不安,怕B“拆穿”她,讓她淪為笑柄。但自始至終,公司裡沒有任何流言蜚語。

後來兩人真正成了朋友,A對B表示感謝,B笑笑說:“做人當然要誠實,但有時候沒有必要死扣條條框框,那些無傷大雅的‘謊言’,就讓它過去吧,何必讓人下不來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魚沒法生存;對人要求太嚴了,就沒有夥伴。

誠然,真理是越辯越明的,但如果太講“道理”,太守“教條”,則顯得無趣又沒有肚量。

要知道,某些舉動,是難言之隱,死纏不放,就是不近人情;

要明白,有些言語,是無意為之,過分解讀,就是與人為難。

不如,哈哈一笑,泰然處之,或者裝作不知,置身事外,如此,既是給人留面子,也是讓自己落得輕鬆,何樂不為?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 03 -

有些事不爭,留些涵養

“三季人”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孔子的學生子貢,和人爭論“一年有幾個季節”的問題,子貢認為是“四季”,春夏秋冬,週而復始,這是人人皆知的事。

但對方卻堅持說,一年只有“三季”。

兩人爭得天昏地暗、面紅耳赤,誰都說服不了誰,最後,只好請孔子裁定。

孔子走出來一看,就說:“別爭了,一年只有三季。”辯論者聽了,滿意離開。

子貢覺得這個結論很荒謬,孔子解釋道:“剛剛那個人,身著綠衣,是田間的一隻蚱蜢。他出生在春天,死在秋天,這一輩子,只經歷了春、夏、秋這三個季節,根本不知道冬天是何物,你和他爭什麼呢?”

所謂“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三季人”因為認知受限,拉著子貢爭論不休,讓子貢失去了風度和涵養,讓人警醒。

生活是多彩的,也是多元的,在不涉及原則的情況下,對和錯、黑與白、是與非,有時候並不能“一錘定音”,也並不是“涇渭分明”。

所以,能不爭,就不爭,留點涵養。

朋友獨來獨往,別與TA爭,因為喜歡安靜的人,心有一片海,你要做的是陪著聽聽浪聲;

愛人奮勇上進,別與TA爭,因為敢於追夢的人,心懷責任感,你要做的是在一旁加油打氣;

孩子淘氣調皮,別與TA爭,因為可以釋放天性的童年,是父母送出的第一份禮物,你要做的是,把握航向,別讓TA太過偏離軌道。

人生在世,“爭”是一種積極參與的態度,但“不爭”,並不意味著消極的蹉跎。

“不爭”,是不逞口舌之快,不糾旁人偏見,不強他人所難的涵養,也是內有乾坤,外有堅守的從容,更是心有風景、腳下有路的氣魄。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 04 -

曾國藩曾說:“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話不說盡,理不較真,事不相爭,是人生的大意趣和大智慧。

因為,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今朝若能痛快飲盡杯中酒,他日定能瀟灑同行江湖路。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注:本文部分來自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希望大家能多多點贊多多關注!謝謝一直關注我的,謝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