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大做強,你要考慮清楚這個問題

最近公司的產品要支持冀教版本,因此就像教研人員進行諮詢,看看如果僅僅只是把冀教版本的課文內容錄入到系統中大概需要多少工作量,從我初步的評估來看,這個工作量不應該很長,以下是我和教研的對話:

我:“同步聽說的內容,如果要支持冀教版本,整理課本和音頻,你預估需要多久的時間?”

教研:“大概要兩個月左右,二個人”

我:“這麼久? 這個不是就是原文摘抄下來,然後音頻剪輯一下,需要這麼久時間? 主要的工作量是在哪裡?”

教研:“文本要我們手動去打 網上的文本有很多錯誤 我們要根據音頻去核對文本 有的文本還找不到 我們等於是聽寫;最費時間的是音頻剪輯,因為我們是跟讀,基本都是句子,音頻都是完整的一條,我們要一句一句去剪,一個單元的剪輯量還是蠻大的”

這裡教研給出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

1 電子版本的教材很多不太準確,有很多都需要教研人員根據音頻把文本補全

2 由於錄入系統是需要單句的音頻,需要大量的剪輯

我聽後,針對這兩個問題,也給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

1 針對電子版本不準的問題,可以考慮花錢買一個準的版本,畢竟各教材都是標準件,出版社的原始版本不太可能不準

2 針對第二個問題,可以寫一個自動分段音頻的工具,批量進行分句

從以上對同樣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案,大家可以看出不同技能背景的人員對同一問題的思考是不同的, 教研人員是從完成工作的角度給出的細節流程,他們對工作目標定義很清晰,但在方法上,更習慣沿用慣性使用工具。而有研發背景的人,則更擅長關注工具本身是否還可以進行優化,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這樣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通過工具進行批量複製的方式,開發軟件的公司,其實就是把流程融入到產品中,而產品的邊際成本是很低的,一旦通過軟件產品化,這類問題就可以得到批量的解決。這確實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它把問題的解決分成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先搞清楚問題的解決方案,第二步則是對流程進行產品化。 第一個步驟是在打磨有效內核,也就是說這個流程一定要真正的能夠解決問題,第二個步驟則是在複製內核,有了複製後,才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批量解決問題。這兩個步驟其實就是很多互聯網公司能夠快速擴張的秘訣。

德魯克說,公司就像社會的某一個器官一樣,他必須要解決某些問題。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會有很多方法,這些方法中有些比較容易複製,有些則難於複製。例如就拿做飯這件事情舉例,中餐和西餐都能解決飲食的這個需求,但它們的解決方案內核不一樣。中國的菜雖然很好吃,但流程不容易複製,精鹽少許,火候適中這些詞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所以中國菜的製作就不是一個很好的能夠複製的方法。而麥當勞肯德基這種食品,其製作流程就非常容易標準化,這也使得其能夠快速在全球進行復制。 能夠複製的生意體量才能做的足夠大。

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風險投資人之所以願意投錢,也是處於類似的邏輯。風投會首先評估公司所解決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多大體量的市場。然後就會看你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案是否確實真的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它與市場上已有解決方案有什麼不同,你的方案是顛覆者還是替代者,這個步驟其實就是在考核這個裂變內核是否真的有價值,有價值的內核才能夠裂變。最終,就是要驗證你的內核是否能夠快速批量的複製?能夠複製的內核才能快速驗證市場。 而投資人給你的錢,其實就是為了縮短你擴張的時間,通過大量的市場宣傳完成快速複製。所以,當你想要拿投資人錢的時候,一定要證明你的內核是有效的,並可以快速的裂變。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位創業者,可以考慮清楚公司的裂變內核是什麼,是否可以進行快速的複製?如果你並不想創業,也可以認真考慮下,作為一名職場人士,別人最看重你的內核是什麼,它是否具有複製性? 想清楚了這個問題,也算是構建起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