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錯把生命的恩典當做痛苦,卻反說生活欺騙了我們

儘管所有生命都不願意接受痛苦,但不管願不願意,所有的生命都要面對痛苦,誰都無法逃避。

世人沒有面對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包括動物也一樣——都希望不愉快的事情早點過去,幸福快快來臨。在這樣的期盼中,一生就這樣蹉跎過去了。

如何把幸福,尤其是痛苦,轉變成助緣、順緣,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痛苦和幸福就會變成障礙,連正常的生活都會受影響。

我們錯把生命的恩典當做痛苦,卻反說生活欺騙了我們

在面對痛苦時,如果能以正知正見去對治,痛苦就不一定有害;反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痛苦就會讓我們心煩意亂、焦躁不安,甚至走上絕路。

簡單地說,痛苦不是物質,也不是任何物質的運動,而是精神的一種特殊感受。

感受是屬於精神領域特有的東西,鋼筋、水泥、磚頭、玻璃等物質不會有感受——既不會感到痛苦,也不會感到幸福。人死了以後,屍體也和石頭、磚頭一樣,在接觸外界的任何東西——地、水、火、風時,都不會有反應。因為它沒有意識,所以感覺不到任何痛苦或幸福。

因為痛苦或者快樂產生時,能檢測到大腦某個部位的腦波會有所變化,所以有些人認為:痛苦與快樂是大腦活動的產物。其實並非如此,大腦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意識依靠大腦,可以辨別、感受外面的東西,但痛苦與快樂本身,卻不是由大腦產生的。

我們錯把生命的恩典當做痛苦,卻反說生活欺騙了我們

痛苦和幸福的產生,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與我們自己的觀點、習氣或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雖然我們不否定物質生活也可以帶來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來自於外界。幸福與痛苦,並不是與外界完全沒有關係,但卻不是最主要的關係。

幸福本身並非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要想獲得幸福,只有往內心去尋找;要真正解決痛苦,也只有往內心尋找解決方法。所以,我們不能迷迷糊糊地做著金錢能帶來所有幸福的美夢,因為金錢不能帶來所有的幸福。

我們錯把生命的恩典當做痛苦,卻反說生活欺騙了我們

啟蒙運動時代的代表人物——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機械唯物主義者拉梅特利在內的很多西方哲學家都認為,痛苦與快樂來自於外界,幸福不可能從內心產生,要尋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尋找。因此,西方人長時以來,一直鼓勵人們往外追求幸福、尋找快樂。

一般人本來就誤以為,幸福快樂來自於外界,再加上這些學者們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後的幾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眾所周知,儘管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收入越來越高,但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

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覺到,這種追求是錯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說已經走向失敗了。精神導師們一再告訴我們,內心不要太脆弱。內心脆弱的人,更容易產生痛苦。

什麼叫做內心脆弱?什麼樣的人會內心脆弱呢?

堅強和脆弱也許與遺傳也有一點關係,有些人生來就比較堅強,有些人先天就比較脆弱。但絕大多數與環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習慣有很大關係。從小生長在富裕家庭當中,然後又在貴族學校讀書出來的人,相對來說精神比較脆弱。

我們錯把生命的恩典當做痛苦,卻反說生活欺騙了我們

因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問題上都很計較、很挑剔。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會越來越嚴重,以致發展到對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環境,都產生強烈反感,所有東西都看不順眼,找不到真正的滿足感。最後的結果,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樂趣,最終可能會走上極端的路。

所以,我們要學得堅強一些,不要讓痛苦輕而易舉地就在心裡生起。總而言之,痛苦的主要來源,就是自己的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