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學不好英語,至今都是很多人內心的一個痛處。

即便十年寒窗苦讀,最後還是得靠字幕去看美劇。偶爾出國遊只敢跟團走,就連老外問一句How are you,也只能條件反射式的反問I'm fine,thank you,and you?

為什麼以學習用功而著稱的我們,卻難以克服這個難題呢?也許老祖宗們的經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沉浸式環境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公元前137年,是張騫被困匈奴的第二個年頭。他還記得匈奴人在審問自己時,有熟知漢朝風俗的匈奴人為單于充當翻譯,但是自己卻並不精通各外族的語言。面對眼前長相各異的外族,張騫才意識到天子交給自己使命的艱難之處:應該如何將漢朝與月氏結盟的任務,用良好的語言表達出來,並準確傳達給遠方呢?

除了和匈奴人一起驅羊牧馬,張騫還不忘向自己的忠誠夥伴、胡人出身的副使甘父學習各族語言。依靠環境做到現學現賣,從最簡單的日常衣食住行開始體驗。匈奴單于為他許配的匈奴妻子,也迅速提升了首位漢朝使節的外語水平。

在生活的潛移默化浸染後,張騫已經變得精通外語。再加上他固有的好武藝特點,很快為敬重勇士的匈奴人所愛戴。但是信守諾言的他依舊沒有忘記使命。在被拘禁10年後,張騫帶著妻子和甘父一起繼續執行任務。

毫無疑問,張騫是最早以環境浸泡的方式,學習外語的中原人之一。而他的學習,最終也擴展了中原的視野,修正了漢代的世界觀。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好導師的重要性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公元400年,在幽暗的油燈幫助下,年過六旬的法顯和尚還在於闐國皇家寺廟裡查閱經文。但面對五花八門的梵文、巴克特里亞語、西北印度語、佉盧文、犍陀羅文、阿拉米文的佛教、印度教典籍,終究是一籌莫展。

這時,德高望重的住持走了進來,向他推薦了幾個會說漢語的年輕沙彌,以便協助法顯學習外語。作為絲路南道的貿易重鎮,于闐要大量接待粟特、吐火羅、波斯、印度、中原的旅行者和客商,還必須和各路人討價還價。因此不乏多語使用者。本國的貴族和僧侶,還要同時學習柔然語、漢語、吐火羅語、犍陀羅等通行語,才能在各方勢力中左右逢源。

所以,于闐等城邦不僅盛產精明商人、見風使舵的政客,還有精通各國鄉音的僧人。他們同時充當著古代世界的翻譯家和語言教授角色。那些來自東方的留學僧,一般需要在龜茲、于闐和疏勒的寺廟裡學習

“預科”。主要就是西域世界的各種語言和文化風俗。只有過了這關,才會前往天竺取經,否則就難以適應。

正是因為有這些導師的幫助,法顯的外語水平也突飛猛進。最終帶著豐厚的學術成果和《佛國記》返回東土,在佛教文化史上留下了精彩一筆。可見除了環境,合適的引路人也非常重要。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選對教材了嗎?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1089年的遼國中京,前來向皇帝賀壽的大文豪蘇轍剛剛安頓。他正準備取出筆墨,批鬥惡劣的旅行環境和蠻族欺負漢人的野蠻暴行。哪知過有大群契丹貴族和漢兒官紛紛拜訪,而且都是三蘇父子的粉絲。這些人一會兒問他大哥蘇軾的《眉山集》有沒有出全集。一會兒請他校對自己的詩文抄本,看看有沒有錯誤.....這無疑讓他受寵若驚,並由衷感嘆: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

不僅是當時的三蘇,在他之前的韓愈、白居易和柳宗元也對想不到,自己會在幾百年後的北國走紅。由於遼人要證明自己是正統,並顯得文化不遜北宋,所有人大批貴族學習經典詩文。跨越幾代的知名作家,都成了模仿對象。甚至有遼聖宗下令,將白居易等人的作品翻譯成契丹文,讓文武大臣都要學習一個。每當飲酒作樂後,遼國君臣都會吟詩作賦,並要拉著宋使一較高下。

蘇轍由此竊喜,並對契丹人也由黑轉粉。最後,連自負而敏感的宋朝輿論也承認,相比於野蠻的女真,契丹確實更文明。這一細節也足以證明,選對教材、學習名師,才能在外語水平上進步更快。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脫離實用的弊端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1839年,在廣州擔任欽差的林則徐,正用毛筆寫下幾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柴諾"、"諾克拓"和"吐烈"等字詞。其真正含義對應的是China、doctor與trade。這樣的勤奮與吃力,無疑是大清精英與世界通用語間的鴻溝體現。

對於從小缺乏語言環境、成年後開始接觸英語的士大夫來說,這樣的記音方式看起來比較好笑,但是卻也符合常理。畢竟,乾隆年間修訂的《華夷譯語》裡,也是充斥著類似的中文記音詞彙。例如一句誰也看不懂的“洞脫,唵五史為,阿脫,而藍道姆”,居然是英語中的“Don't answer at random”。完全是中文思維,無視英語語法,機械地用漢字記載發音。這樣的教材只是寫著好看,卻完全無法實用。用這樣的教材閉門造車,實際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迫不得已,林則徐只能頂著巨大壓力,破格聘請來自南洋和畢業於教會學校的海外華人。靠這些並不專業的老師,為自己翻譯《澳門新聞紙》、《萬國律例》、《世界地理大全》等著作。

以臨時抱佛腳的方式,瞭解閉關鎖國的中國和世界有多少差距......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今天的我們,該怎麼學外語?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一百多年過去了,很多人學外語還是清末討論。原因也很好理解,多數時候,老師自己就是是中國人,出卷考我們的還是中國人,就連教材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出的。大部分都是蠻族應試教育,並不著眼於交流溝通!

那最後頂多就是把「中國式英語」學好了,鬧出各種不自知的笑話: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身臨其境:這些古代能人都是這樣學好外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