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精緻窮”背後的4個真相

昨天,我看到一個帖子,一個網友哭訴現在不知怎麼辦?


這個網友是個全職媽媽,在家裡帶一個孩子,老公一個人工作還需要還房貸、車貸,老公原本的工作不錯,呆在公司裡工資最高的部門。


但是疫情之後,公司大裁員,這個全職媽媽內心祈禱著千萬別裁掉她的老公,但最後的結果是,公司恰恰先裁掉了人工成本最貴的部門。


疫情下:“精緻窮”背後的4個真相


也就是說他老公失業了。


這個媽媽哭訴的是:


家裡根本沒有存款,兩人都是及時享樂主義者,以前都是掙多少花多少,老公雖然工資高,但是兩個人除了還房貸車貸,剩下的錢兩個人大手大腳花了,那個時候想著反正有工作,每個月花完了再掙。


於是亂七八糟的名牌沒少買,買東西的時候總是講究國際大牌,現在倒好,銀行卡餘額馬上快清零了,房貸都還不上,太焦慮了。


從這個網友訴苦的內容中我們看到幾個信息:房貸、車貸、高消費、及時享受、無存款、失業。


我再跟大家說說我身邊一個例子,我身邊一個女性朋友小瑤,可以說是大美女。


畢業了7年,前幾天還找我借錢還花唄。


我先說說她的財務狀況,剛開始出來工作的時候,邊掙錢邊讓家裡貼補,因為工資實在太低,不夠她買兩件品牌衣服啊。


疫情下:“精緻窮”背後的4個真相


接著,她辦理各個銀行的信用卡,拆了東牆補西牆,雖然工資上漲了,但根本趕不上她花錢的速度。


最開始蘋果6出來的時候,她就是靠著分期付款買下。好不容易陸陸續續把錢還上,接下來就是買單反相機,後來瘋狂購物的慾望,猶如洪水猛獸般一發不可收拾,不吃不喝靠借貸還要買名牌包包,梳妝檯前的口紅就有30多個。


靠著網貸繼續拆了東牆補西牆過日子,花唄、白條一樣沒有少。


你跟她講一千遍一萬遍這樣的消費方式不是長久之計,但她總是當耳旁風。


01


這次的疫情,對於那些手中沒有一分錢存款,每個月不僅月光還負債的人來說,現在連生存都是一個問題。


我查看了去年關於年輕人負債數據的報告:


86.6%的年輕人都在使用信貸產品,近半數人沒有債務累積。年輕人中,總體信貸產品的滲透率為86.6%,但是42.1%的年輕人只使用消費類信貸並且在當月還清;如果將這部分年輕人從負債人群中去除,那麼實質負債人群將縮少為整體年輕人的44.5%。


也就是說一半的年輕人都有負債,當然這些指的不是固定資產購買性負債,而是日常生活消費性的負債情況。


疫情下:“精緻窮”背後的4個真相


如果再加上房貸和車貸,固定資產的購買性的負債,估計年輕人中的負債率會更高。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儲蓄情況:從15年開始中國國民儲蓄情況出現斷崖式下跌。


這說明了一個情況,現在人都少有儲蓄的概念了,而選擇及時享受。


撇開固定資產的必要購買以外,今天我們單來談論,精緻窮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02


我們先來看看去年一個報道:


巴寶莉公司在過去的5年寧願銷燬價值約9000萬英鎊(約人民幣8億元)的未出售品,也不願降價處理。


巴寶莉的做法,從商業角度來講,無非是為了維持自己產品背後所謂的“附加價值”,這個“附加價值”便是“上流階層的象徵”。


說白了,就是這些奢侈品店,通過這種方式來維持自己產品的“暴利性”。


巴寶莉的一件經典款風衣官網售價人民幣16900元,包包售價也在10000元+,帽子皮帶等配飾單品鞋也要3000-5000人民幣。


疫情下:“精緻窮”背後的4個真相


但是真正這一件所謂洋牌子的奢侈品不過跟其他服裝一樣,在中國服裝加工廠流水線生產出來的。


我再來給大家一組數據:


  • 1、過去的2018年,中國人在境內外的奢侈品消費額達到7700億元人民幣,佔到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三分之一。


  • 2、到2025年,中國消費者將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的40%,對全球奢侈品消費增幅貢獻佔比將達到65%。


一邊是中國人的儲蓄出現斷崖式的下跌,一邊是中國人買下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奢侈品。


難道真的是中國人太有錢了嗎?


NO、NO、NO,是中國人太容易被忽悠了。


03


那些洋品牌進入中國前,把中國人的消費心理研究的透透的,說白了他們比中國人還要了解中國人。


把奢侈品跟上流階層、跟成功、跟富豪畫上等號,那麼它將成為中國人追求的潮流。


這是洋品牌們對中國人消費心理學研究得到的第一點,夠雞賊了吧。


比如蘋果6手機出來,為了提高銷售額,特意迎合中國人的口味生產出了土豪金的手機。


就一個通訊工具而已,能讓有些人去賣腎,有些人去賣卵,有些人去裸貸等等。


這些人追求的不是這樣的一個通訊工具,而是這個通訊工具背後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和優越感。


疫情下:“精緻窮”背後的4個真相


這些極端案例的背後,其實也揭開了中國人愛慕虛榮的普遍心理。


越是年輕人越愛炫富,虛榮心越爆棚。


所以,看看那些90後95後,甚至是學校的學生們,為什麼會走向網絡套路貸這條路,來購買本來就不屬於他們這個群體該購買的奢侈品?


沒有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像中國的年輕人一樣,對奢侈品如此的迷戀和追求。


這背後就揭開了中國人攀比心、虛榮心普遍愛面子的民族心理,一系列的精緻窮的背後,是因為你的人性弱點被商家們利用了。


04


其二、借用明星網紅做代言,給你足夠的變美幻覺


我偶爾會去商場逛逛的時候,導購經常會有這麼一套話語話術“這是某某明星的同款”,“某某明星上個周剛上雜誌就是穿的這一套”,等等。


年輕的妹子一聽,哇,我穿了戴上了,立馬有種醜小鴨變成高傲天鵝的感覺。


實則醜小鴨還是那個醜小鴨。


這裡面的營銷背後,還是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借用名人明星耀眼的一面,來營造出一種產品效果的虛幻感。


他們告訴你:你穿了它戴上它,你也像明星一樣。


文前我的那個朋友小瑤就是這種類型,購物起來完全失去了理智,以為自己立刻能變成大明星。


05


其三、及時享樂主義,替代手中有糧心裡不慌觀念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50後、60後那一部分人的人生歷程,他們從上個世紀艱苦奮鬥才走到今天國家富足的時代。


捱過餓、受過苦,知道攢錢、攢糧未雨綢繆。


但是80後、90後、00後這些群體,根本沒有經過饑荒年代,未曾體會過什麼叫做餓得吃樹皮,易子而食等等慘不忍睹的悲慘年代。


疫情下:“精緻窮”背後的4個真相


沒有經歷過戰亂年代的人,不知道和平的可貴;

沒有經歷過飢餓年代的人,不知道糧食的珍貴;

沒有經歷過貧苦年代的人,不知道儲蓄的寶貴。


再說說80、90、00後的年輕人,他們沒有經歷過戰亂、飢餓、貧苦的年代,在他們的腦海裡很容易形成及時享樂的價值觀,很難形成儲蓄,延遲滿足感的觀念。


比如,在農村你讓一個60後的老父親買一個價值五六千的手機,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一個農村00後,90後的年輕人們他們手中拿著這樣一個高檔手機卻很正常。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九十年代,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印象是:儉樸。


但是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在國際上的印象:

早就失去了二三十年前的儉樸特徵,而是人傻錢多。


各種國際品牌店,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國人的錢包。


最後,我們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待精緻窮這個問題,其背後也反應了當下中國“社會價值觀”出了問題。


一個群體性現象的出現,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縮影。


這一二十年,中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都是向“金錢”看齊,向“明星”看齊,笑貧不笑娼,在這個極度崇拜金錢的社會環境下,才讓這些90後、95後逐漸形成了極度愛攀比,極度奢侈,逐漸走向沉迷於物質生活,及時享樂“精緻窮”之路。


這個世界的人有三種活法:


一種是沉迷於物質,處處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人;

一種是享受精神富足,追求內心愉悅安詳的人;

一種是修煉靈性,用大愛來成全別人的人;


一個沉迷於物質的人,總拿自己身上的名牌來顯擺自己多麼牛X,或許在外人眼裡恰恰證明了你的淺薄。


真正的牛人,是不需要拿你穿戴的物質來證明你的價值,而是靠你脖子上腦子來證明的。


涔汐,希望手中之筆可以喚醒大家:


你的人性弱點早就被人利用了,不要再沉迷於物質世界,而忽略精神世界,做一個處處跟人攀比的稻草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