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人┃搞懂五步,成為踩盤高手

踩盤是地產人的必修課。但你可能根本就不懂踩盤!那踩盤的正確姿勢是什麼?今天分享一篇踩盤乾貨的文章給大家:

大部分內行人,並不會踩盤,你通過他們的姿勢就知道了:

點贊派:去別人家的售樓部,看到景觀和場景的營造,止不住的興奮,不斷拍照和尖叫。回去也想在自己的售樓部複製一下。遇到這種踩盤人,請原諒他們沒有見過世面

感受派儘量把自己模仿成一個買房人,順著路網,到售樓部結束,以一個買房人的感官來評價樓盤,比如區域太糟糕拉,上面有飛機啦,接待很不爽。其實你評分高的未必賣得好,評分低的未必賣得差。

收垃圾派:去了就要圖紙,總平圖、區位圖、戶型圖都來一套,發現對方樓書還不錯,包裝袋也漂亮。辦公室集了一堆,擦屁股都嫌硬啊。

這是業內人士踩盤的三種主流姿勢,我一度懷疑他們不是去踩盤的,而是去春遊的。去麓湖和去寬窄巷子,對他們沒啥差別。

地產人┃搞懂五步,成為踩盤高手

為什麼要踩盤,是要學習;為什麼要學習,是因為自己的項目遇到了難題。帶著難題去踩盤才叫踩盤,自己沒難題,至少要把對方的難題踩到吧。

城鄉結合部的樓盤,何必要去看阿那亞,高地價的樓盤,你能學到麓湖什麼?自己難題和踩盤對象不符合,還不如到我辦公室,花錢請我聊天。

盤肯定是要認真踩,因為每個盤都是開發商的考試,如果賣得很好,說明這個開發商很有料,應該拿走他的全部心得和精華。

所以踩盤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也代表了專業的門檻。

地產人┃搞懂五步,成為踩盤高手

通過區位圖,要看到樓盤的邊界

房地產是一門生意,成功則說明效率最高。你要學習別人的精華,自然要從樓盤的“邊界”入手。

任何樓盤的邊界,都在區位圖上

房子是長在地圖上的商品,當經緯度確定,這塊地的城市位置、配套和發展,優點和缺點,所覆蓋哪些社會階層,全都命中註定。至少很難在銷售週期中遇到土地命運的變化。

順著土地的命中註定,其實地價也順便命中註定,它就該值這麼多錢。但事實上,地價可能和土地價值不一致。

當地價高於土地價值,這個盤就有得看了。

踩盤之前,你得了解項目的土地價格,樓面地價和周邊的售價,然後對著區位圖,你可以看到開發商的眾生相:

雲淡風輕:比如他售價2萬,但是樓面地價600元,這盤你就不用看了。所有優點你都學不會。

開拓進取型:如果周圍售價1萬,樓面地價是5000元,這盤可以看看。如果操盤手合格,他一定會對區位圖進行重新梳理,也即土地價值再發現。做得好,他會賣到1.5萬,取得豐富利潤,做得不好,至少也努力過。如果它的區位圖沒啥特點,那就拜拜吧。

昏昏沉沉型:不管他準備賣多少錢,區位圖和其他家一樣的,這個我不想點評,太得罪人了。

不管怎麼樣,土地的“邊界”,才是開發商的考題。好地不是你想拿就能拿,區位好資源多指標棒價格便宜的地,已經滅種了。

地產人┃搞懂五步,成為踩盤高手

通過總平圖,體會開發商的“掙扎”

開發商的題呢,是土地價值和土地價格兩條邊界對生命的煉獄,有難度才夠勁道。

通過總平圖或者沙盤模型,你可以看出這個開發商的“掙扎”。

每塊地都有容積率、密度、高度的限制,除了那種限高40米容積率又在2.5的變態要求之外,大多數地,不可能將所有指標全部頂滿。

容積率除外,因為容積率決定建築面積和產值。

房地產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同一塊地,建築面積是固定的,但不同開發商做出來的總產值是不一樣的。

根據土地自身的長寬形狀,和密度高度,一塊地的總平,至少有幾十種擺法,每種擺法,對應著市場不同的客戶預期:

1)大圍合型:密度最低,高度最高,這種擺法,說明開發商認為中庭值錢,缺點在於樓棟太厚;

2)小組團型:一定捨去了高度,或者容積率過高,可能追求洋房和多層;

3)高密度型:高密一定低層,否則容積率超標。

4)拉高拍地型:犧牲了高層的舒適度,認為低密度會值錢。

5)胡亂型:就是高高低低排排坐,那這個開發商一定是戶型優先,讓設計院擺下戶型。

擺法有N種可能,但是開發商一旦選擇某一種,就確定了棟數、梯戶數、面寬、形態,也就意味著確定了客戶。

對著沙盤,在腦袋裡推敲其它可能,你大約就知道開發商是怎麼掙扎過來的,N選一的心路歷程,代表著他們對市場的判斷。

這種方法不適合去看碧桂園的項目,因為他們一天出圖,拿著集團統一的戶型去強排棟數。自然也放棄了總平的很多種可能。

很多人認為,戶型是價格之母。但是,我需要強調:總平代表產值,總平代表產值,總平代表產值。

否則,不管你去多少次,都看不懂麓湖的智慧:全成都最大的拉高拍低項目,高層豪宅的容積率在4.0以上,總產值是做足了的。但是,他聰明的將建築用地散落在配套用地上,並且以“T”字型,160平米起的做出了T3大平層,讓客戶也出夠了價格。

確定戶型,未必能確定總平;但確定了總平,就確定了戶型。

地產人┃搞懂五步,成為踩盤高手

通過戶型圖,看出開發商的客戶取捨

總平確定了,戶型的總面積也就100%明確了,比如每套120平。戶型圖不代表開發商的智慧,但是代表開發商的取捨:

1)假設將120平米做成4房,他認為客群全是改善心態的首置者;

2) 假設120平米做成3房,代表他認為客戶是第二次買房。

3)假設他將120平米做成套一,代表他認為客戶是有錢的人。

4)假設強調了衣帽間和廚房,代表他認為客戶是女人做主。

一般買房人喜歡對戶型指指點點,但是業內人士要尊重開發商。因為開發商都會去做調研和戶型測試。

這個樓盤的戶型面積是如何切割的,以及戶型配比如何,代表開發商對這個片區的客戶調研成果。

而不同戶型對應的顧客角色,出價預期是不一樣的。所以戶型也決定溢價和產值。

如果我是個外地人,可以通過一個盤瞭解這個區域的客戶構成。如果擔心一個開發商的調研不紮實,那我就選擇3家樓盤的戶型。

在“產品系”為王的年代,集團要求各分公司戶型標準化,這個嘛,有利於高週轉,但是很危險。

今天全中國的三四線城市,戶型全是99-130的套三和套四。記錄下來,說不定有利於你推集團的新款。

地產人┃搞懂五步,成為踩盤高手

通過附加值,看出開發商的溢價手段

土地、規劃總平和戶型,決定了樓盤的基本價值觀。

所謂“附加值”,就是這三項基本價值之外,開發商用來提高溢價的手段,比如立面值、景觀園林值、精裝值、展示值、服務值、其它值等

極少開發商通過立面來提高溢價,因為太麻煩。主要還是土地價格不貴,一般來講,賣得貴的樓盤,立面顏值都很高——因為好看的都貴。多數開發商還是一種風格打全國,比如新古典、新亞洲等。

景觀園林值,過去都是幾大風格打天下,比如龍湖景觀風格,通過植物的層疊或者路網的退進形成層次感,萬科是對景觀區進行功能化設置,號稱院的是設置了空間的切換;綠城極喜歡對稱的路網形成皇家感。共性是都拿來提高溢價。但是新一代豪宅,都改變了對景觀園林的定義,比如金茂府和東原長江印。

精裝值就不用多說了,客戶早就接受,雖然路線有所不同,比如有些精裝是賺精裝價格差的;有些精裝是提高整體溢價的。前者會告訴你每平米1200元,後者會告訴每平米5000以上。

展示值,即銷售樣板區的水準。畢竟現房還很遠,但是好的展示可以改變客戶心中畫面,所以展示值高的樓盤,溢價都很高,比如龍湖。但是問題在於,如果買房時的畫面和交房時差太遠,交房就容易變成“事故”。

服務值,賣物業公司的。這個解釋為何地產公司都大把花錢養自己的物業公司,成為全國TOP10.因為能在前期輔助銷售溢價。

其它值,比如金茂的綠色科技,東原的童夢童享,阿那亞的社群關係。

放一萬個心,沒有一個樓盤會同時拿出這6種值來,因為這些附加值,一增加成本,二太考手藝。做久了就成為開發商各種的核心競爭力,也形成開發商的江湖流派:

綠城派:景觀+精裝+展示。所以綠城是很貴的,但也不能下鄉的,畢竟很多鄉下的房價都沒有綠城的建安綜合成本高。

龍湖派:景觀+展示+物業。在非限價階段,龍湖可以通過此做到比周邊高30%。

萬科派:物業。所以這幾年萬科的產品市場印記,越來越模糊。

金茂派:綠色科技+展示

可能這幾大附加值,是踩盤人最喜歡拍照的地方。所以外行了吧,畢竟這麼美不是為了這麼美,這麼美是想投入增加20%,價格為了提高30%。

如果不能提高溢價,這些開發商的附加值將脫得一件不剩。Emmm,限價不取消,消費者真可能回到安置房的居住水平。

如果這樣去踩盤,每個樓盤都是一本書,每個開發商都是一位老師。

有人教你藝高人膽大,

有人負責演示“躺屍”——躺地上,吃城市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