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張連華,江蘇省漣水縣人,江蘇省疾控中心慢性傳染病防制所副所長,國家麻風病防治專家,主任醫師,從事麻風病防治工作二十多年。受聘為中國麻風防治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預防醫學會麻風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職教授。當選為中國麻風防治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江蘇省麻風防治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先後榮獲“馬海德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麻風防治協會第二屆“突出貢獻獎”“2019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1968年,張連華出生於漣水縣漣城街道(原漣城鎮),在漣水中學就讀初中和高中,並於198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揚州醫學院。1990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就被派往建湖縣麻風病院工作,從此與麻風病防治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對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及更加深刻的認識,張連華的內心泛起了強烈的責任感,作為醫者的那份憐憫和仁愛讓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在別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的堅持——爭取和維護麻風病人的切身利益,消除麻風歧視,成了他人生不懈的追求。

1994年回到省城後,張連華選擇以麻風病防治為終生職業,常年深入到全省每個麻風院村和麻風病患者的家中,為他們提供細緻、周到的檢查和診療服務,贏得了患者的信任,成為他們的貼心人,被麻風病友們親切地稱為“麻頭”,29年來,經他診治的麻風病達千餘例,他幾乎熟悉全省每位新發現麻風患者的病情和37所麻風院村狀況,成為江蘇省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活字典”。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工作中張連華始終是病人的貼心人。他發現宿遷某地一個家庭,父母都患了麻風病,家庭極度貧困,大兒子輟學打工,小兒子也快上不起學了,他把情況及時反饋給省疾控中心黨支部,建議省疾控中心黨支部聯合當地疾控中心黨支部開展聯合捐資助學活動,同時針對麻風密切接觸者屬於麻風高發人群的特點定期親自上門給兩個孩子做體檢,加強預防;淮安某地一父親患有麻風,兒子得了麻風后,擔心隱私洩露,不配合當地醫生治療和隨訪,他親自上門約患者父母及患者交談,做好解釋安撫工作,打開他們的心結,告訴他們麻風病3個月之內容易發生反應而致生命危險等,如果不及時發現,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畸殘,一定要積極配合當地醫生的隨訪和治療,從而挽救了該病人的家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除了診療四處奔波外,張連華還努力探求麻風病防治工作新方法,得到國家衛生部門認可和推廣。他不僅主持和參與全省日常麻風防治工作,還為江蘇省實現“基本消滅麻風病”、順利完成麻風病防治“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目標和任務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全程參與和主持了江蘇省中 - 英合作麻風康復試點項目三個階段共9年的工作,為國家全面推行麻風病康復工作貢獻了江蘇的經驗;完成中 - 荷麻風防治一體化試點3年項目,總結出推進低流行狀態下麻風防治工作可持續發展“姜堰模式”和麻風病社區康復工作模式,榮獲中國疾控中心麻風病控制中心組織評比的“一等獎”;引進AFP監測理論,開展麻風監測試點和擴大試點,總結並推行麻風監測工作的“四個制度”,為國家全面推行麻風監測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設計並普及“麻風病早知道”等資料,探尋了一條麻風病症狀監測發現病人工作的新途徑;規範和統一“麻風病專科病歷”和麻風院村管理,提高全省麻風防治工作質量。

近年來,他主導全省開展麻風治癒存活者信息摸底調查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一手資料;開展村醫麻風知識競賽,提升了村醫早期發現麻風病人的能力;推進麻風治癒者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深化了麻風防治一體化工作內涵。多年來,他參與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科研課題一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並有多篇論文參加國際麻風大會、亞洲麻風大會、國際麻風研討會等大會交流。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這位漣水籍醫師,在這一領域被稱為“活字典”

多年來,張連華身體力行,利用各種場合,積極宣傳麻風病防治知識。為了減少基層醫務人員和普通大眾對麻風的恐懼心理,他經常下基層為醫務人員開展專題技術講座培訓,近10年,由他培訓的鄉村基層醫務人員達12萬人次;為麻風病人及家屬開展常規體檢,與他們促膝談心,甚至一起用餐,以身示範,向社會公眾宣教麻風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知識;在《新華日報》等主流媒體,刊載《麻風病尚未走遠,提醒您切莫麻痺》等科普文章,普及麻風病防治知識;作為嘉賓,他多次被金陵之聲廣播電臺以及江蘇城市頻道《德行天下》欄目、江蘇教育頻道《今日科學》和《健康江蘇行》欄目邀請為節目現場及電視機前的觀眾答疑解惑。同時,他受上級指派,三次進藏、一次赴疆、一次赴青海,克服山高路遠,開展麻風防治技術指導、調研和診治病人工作,贏得了藏疆等少數民族病人發自內心的感激和尊敬,為這些偏遠省份的麻風防治工作發展和隊伍建設做出了貢獻;2008年,赴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參加抗震救災和災後援建工作,獲得中國農工黨中央抗震救災“優秀黨員”和省衛生部門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