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企業與市場篇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企業與市場篇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從11月開始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是本簡單而全面的經濟學入門書,有七個部分:價格與市場,工業與商業,勞動與報酬,時間與風險,國民經濟,國際經濟的一些話題,我會分兩部分去介紹這本書。

“預算不足”表示的是什麼?

有次在上班路上跟朋友聊天說到,開採可燃冰只達到了“技術上可行”,但是消耗的金錢要遠遠大於得到能源的價值,因此這種技術“經濟上不可行”。“不經濟”的評價意味著技術根本不能被投入使用,上一個時代的人總是喜歡在計劃經濟的框架中說“我們不計成本”,這說明他們實際上不理解“成本”的含義。

每個人都有每月支出的預算計劃,當預算不足時就買不了足夠的東西。但就全社會而言,不是金錢的總量限制了各位不能生活得錦衣玉食,而是社會的總產出不足以支撐這樣的生活。換句話說,你自己沒有生產足夠的物資供全社會購買

國家也是一樣,國家產出的產品與服務決定了國家的貧富。一項投資計劃哪怕是由國家全額撥款也佔用了大量資源,當國家大興土木時沙石、人工、機械都會隨之緊張起來。秦朝修建阿房宮,即使秦二世是按照市場價格付給民夫薪水,從民間購買土石,也會帶來社會動盪。因為金錢本質上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修建阿房宮的人力物力是從修繕民居和種植糧食的人力物力中剝奪而來的,大興土木常常是封建社會亡國之舉。

回到可燃冰技術的話題。一項“不計成本”的技術意味著什麼呢?這說明應用這項技術取得的能源不足以彌補開採的成本,在社會資源使用上類似於一家加油站的油箱漏油,總是會損失掉一半的能源。隨著“不計成本”的技術大量使用,我們國家的能源和財富越來越少了。這種技術在民間的使用將導致企業破產,而對於政府卻缺失退出機制,推廣這種“不經濟”的新技術會使降低全國產品的總量,每個人都會變得更窮。因為項目的“成本”是這些人力物力在做其他事情時創造的價值

沒有真實客觀的價格

海景房總是要昂貴一些,這反映了人們更偏向於住在海邊,而相對於那些普通住房來說,海景房的數量不足。自由市場與價格決定了物資的分配,通過價格,全社會可以最有效地分配資源給需要的人。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價格開始發揮指導分配的作用,總會帶來飛速的經濟增長。

當你看到某省發現了油田的新聞而歡呼時,我要告訴你一個事實,絕大多數東西都沒有固定的供給量。隨著價格水平上升,一些砂岩裡的石油也可以被開採,因此石油的儲量可以有極大的差異。同時產品與服務沒有客觀的真實價值存在,否則購買產品的行為不會發生。交易達成的基礎是互利雙共贏,沒人願意以高於真實價值的價格去交易,因此“真實價值”是個錯誤的觀念。當企業紛紛搬離某城市或國家時,區域工作機會減少,生活在該區域的價值越來越低,房屋的低售價體現的正是當前不斷降低的價值。

管制價格帶來短缺與過剩。一種商品官方價格被限制之後,一連串副作用將會發生。設置價格上限之後,人們的頻繁就醫使得醫療資源永遠處於匱乏狀態,糧食會隨著被囤積而匱乏,可以租賃的房屋也會相應減少。設置價格下限後,持續的浪費在所難免,對食糖產業補貼後寒冷的芬蘭也開始種植“不經濟”的甜菜,對光伏產業的補貼使得手工作坊都在生產粗劣的電池板。價格管制與黑市相伴相生,被管制價格必然帶來黑市交易。

是在保護民族產業,還是在成就壟斷資本?

01

企業虧損與破產是社會進步的源泉

如果企業賺到了錢就往往擴大生產規模,如果企業虧損乃至破產,產能就會被削減。呼籲政府應當扶持某種行業的人忘記了一點,這些企業的破產原因是將珍稀的資源配置到了社會不需要的地方,虧損與破產是對這種浪費的懲罰。在由盈虧指揮的市場裡,大企業的破產帶來了公共消費的繁榮,行業補貼恰恰換來了更高昂的物價。

盈虧是一種市場參與者集體智慧的體現,這種智慧與知識指導資源配置向更合理的地方,而補貼與扶持僅僅是出於決策者個人判斷,往往與低效率相伴相生。歷史證明了,知識是稀缺資源,依賴於更多人知識的決策打敗少數人的智慧

02

規模越大,越不經濟

規模經濟被大多數人所理解,但是製造巨無霸企業使得單位成本降低有一個界限。當企業過於龐大,監督與協調就越發難以進行,管理成本的上升最終超過了生產成本的下降,蘇聯國營農場的犁地工人都懂的在遠離管理者的田地中央抬高犁頭。

按照峰值需求準備的供給能力總會在其它時期過剩,淡季里豪華酒店入住房價甚至低於快捷酒店預定的價格。市場經濟領域裡這種不經濟由利潤來調節,將盲目擴張忽視不經濟性的企業淘汰出局,而政府控制的領域裡卻沒有這種退出機制。

03

中間商不只是賺差價

千百年來總有人想著在經濟活動中“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事實上如果沒有中間商物價反而會上漲,而且你會壓根買不到這種產品。商品總是在市場中流向最有價值的用途,中間商就是最有效率的經濟,因為他們在零售上具備知識,做這一部分工作效果更好。西非的貧窮限制了消費者能採購的商品數量,稀少的需求和缺席的中央市場不足以讓廠家向這裡出口貨物,但是當中間商批量採購時,一切就不同了。中間商在賺差價的同時,為當地帶來了新的貨物。

04

監管壟斷使得壟斷永續

監管行業壟斷的委員會面臨的任務在公告裡通俗易懂,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任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合理價格”只會在自由市場裡被揭示出來,無論是觀察公司運作,還是審計成本、進駐調研都不會發現企業最有效的經營方式。美國的監管委員會基於各州不同燃料的發電成本制定電價,管制電價帶來的永遠是過量和匱乏。加州產生電力缺額時,其他各州電網不願意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啟動備用機組為其供電

,這才是加州大停電的真實原因。

監管委員會最終都會變成被監管企業的保護人,通過設定恰到好處的價格、制定微妙的政策,使得這些企業免受新技術新公司的競爭。一個行業引入管制後,行業規則發生了變化,不再向著降低資源消耗的方向發展,而開始以符合監管委員會要求的方式來做事情。

05

誰在反對國際貿易

國際自由貿易的擴展意味著對本國壟斷資本的削弱,即使企業在國內實現了壟斷也依然面臨外來競爭者。而當法律禁止進口或施加關稅時,該企業就具備了阻止別人進入市場的能力,成為了壟斷企業。不僅僅是生活中熟知的行業,凡是呼籲保護民族產業的,往往是資本在希望成就自身的壟斷地位

沒有不流血的進步。無論在什麼時代裡,想要通過新產品提高生活水平,稀缺就意味著資源必須從一些人手裡轉移到另一些人手裡。

資源轉移不可避免,選擇了國際貿易帶來的巨大好處,就必然要開放傳統受保護的行業,那些打著民族產業招牌的企業註定無法在新時代裡取得它們應得的一份。而當政府被遊說而猶豫時,只應當記著,任何補貼都是在阻礙稀缺資源流向最能產生價值的地方,而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取決於資源是否產生了最多的價值。

勞動與就業

01

你的效率取決於其他因素

人的勞力和其他資源一樣,生產者看來,為勞力支付薪酬是一種配置稀缺資源的形式。勞力的生產效率不僅僅卻決於他自身,還取決於其他資源投入情況。當搭配上合適的搭檔、高產能的機器與恰當的管理時,勞動力的價值會隨之提高;貧窮地區缺乏高效的運輸,有著更高的腐敗程度,勞動力的價值隨之降低。

02

資本與勞力此消彼長

儘管生產過程中,資本補充了勞動,為勞力配置了技術與設備,但是資本投入與勞動就業相互競爭。富裕國家裡,相對於資本來說,勞動力更加稀缺,因此讓工業設備為工人提供便利更加合適。貧窮國家裡到處是便宜的勞動力,安排工人24小時值班就成了節約資本的選擇。金錢反映的是現實在市場經濟與非市場經濟國家中具有普遍性,重要的是這些工人的時間與工業設備還有什麼其他的用途。

蘇聯每一節車廂運載貨物更多,設備使用週期更長,這並不值得誇耀。事實上這反映了蘇聯的鐵路公司更缺乏資金與設備,工人無所事事的時間也更長。當同樣的時間可以生產足夠多的替代品時,維修才是一種浪費。只有工人的時間沒有更高效用處時,設備壽命週期才會更長。

03

實際的最低工資永遠是0

當人們原意工作卻很難找到工作時,社會消費品的生產會開始減少。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上調最低工資和增加僱員福利的歐洲國家,機器大範圍取代了技術工人。技術性失業的特點是,技術增加的每一步效率都會讓一部分人失業。

隨著跨國公司落戶貧窮國家,不僅使得當地勞力熟悉現代化生產方式,而且外資與當地企業的競爭迫使工作環境、生產效率與工資得以提高。自由市場競爭帶來的改善主要是工作崗位的增加,這使得工人有了更多選擇權,工人流向能創造更多產值的地方,工人、僱主、消費者同時受益。

04

工會與僱主協會的鬥爭

僱主協會壓低工資水平,使得本應賺取高工資的勞動者退而求其次,不再從事自己最擅長領域的工作,這造成了全社會的損失。

工會中往往人為提高工資水平,這使得不擅長某項工作的勞動者為高薪酬去做事,這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目前發展最快的工會是政府僱員組成的,政府工會可以為自己爭取更高的薪酬福利與就業保障,卻不必擔心失業問題。

私營行業裡無論是工會還是更好的職業保障都增加了失業人口,相關崗位的政府官員明白其中的聯繫,但是鮮有公眾能理解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