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投資與政府篇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投資與政府篇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七個部分:價格與市場,工業與商業,勞動與報酬,時間與風險,國民經濟,國際經濟,經濟學的一些話題。上篇已經說過前三個,下面說後面兩個話題時間與風險、國民經濟。

投資的時間與風險

01

推動生產的投資與保衛生產的投機

投資可能採取的形式是停止當前消費品的生產,將生產消費品的資本與勞力,轉而建造機器與廠房,以期待未來更大的產量。人力資本與金融投資是常見的兩種投資形式。

技能造就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產生自實踐而不是教室之中。第三世界國家的家庭裡第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常常選擇簡單而籠統的學科,而科學、醫學、工程學等難度大、要求高、掌握市場技能的學科實際地創造了財富。相反大量接受教育而缺乏市場技能的年輕人並不具備他們認為的那種經濟價值,這使得第三世界國家出現大量失業。

更多的教育如果不是傾注在具備實際技能的專業上,便會削弱一個國家現有人力資本的能力

金融機構助推產業發展。像前面說過的,金融投資意味著人們為未來犧牲現在,當未來的回報豐厚時,金融機構獲取足夠的回報才能支付起個人存款的利息。然而,貧窮國家裡不具備可靠的法律和保障產權的體系,這使得國內外的金融機構很難開展業務活動。不發達國家中缺乏有效評估投資風險和收益率的機構,這使得這些國家無法聚集小的資源,也就無法幫助特定企業獲取到急需的投資。


非勞動收入利國利民。當債款到期後難以回收,那麼借款人一開始就不可能以低利率獲得貸款。

有的社會不鼓勵親友借款時支付利息,也不通過法律解決貸款協議的糾紛,這種社會中人們不願意放貸,也不會讓人知道他有足夠的錢可以放貸。社會壓力消滅了獲取財富的動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損失,也使得企業難以獲得資金,全社會的生產力都受到了損失。

貸款利率上限越低,那麼借款人就需要越可靠才能獲得貸款。為貸款設定的價格上限實際上使得社會群體在抵押貸款、信用卡使用、其他短期貸款上面臨著不平等的對待。缺乏信用與可靠性的群體無法取得貸款,這也剝奪了他們投資與發展的機會。


投機的高收益是對抹平經濟風險巨大貢獻的合理補償。經濟活動中有的交易它們涉及的物品還不存在,或是商品的價值目前還沒確定,這類經濟活動往往具有極高的風險,使得不具備資格的人望而卻步。風險阻礙了這類交易的進行,但是專業投機者的活動使得普通人無需再為預測商品價格而苦惱

投機就是支付一定代價,然後由一群專業人士承擔各類風險。為了讓風險的轉移有意義,那麼雙方都必須從中受益,總體風險有所降低。專業投機者要麼有著複雜的評估方法計算風險,要麼有著大量可靠資金來應對短期損失,或者是大量而多樣的風險減少了關聯性。對於農民也能從風險減少中獲利,讓專業投機者以確定價格收購農產品,自己只管種植,對方承擔風險,從而使得收入穩定。

投資與賭博恰恰相反,賭博憑空創造了風險,而投機將風險轉給有準備的人。期貨合約保證了農民出售產品的價格,這使得生產與經濟預測相互分離,都交給了專業人士去處理。投機也是一種分配稀缺資源的方式,它所配置的稀缺資源是知識


資源的價格使得成本最低的資源可以被使用,也抑制了成本過高的資源被不必要地開採。某種資源的已知儲量小,意味著在目前開採成本下,可獲得的資源幾年內就會耗盡。然而科技進步降低了難度,提高了勘探與開採效率,這使得可開採的資源不僅成本下降,而且數量也會上升。

02

買股還是買債?

一處房屋的資產價值可能隨時間增長,這種增益叫做“資本收益”,但如果你不賣出房子,那麼它只能叫做“未實現的資本收益”。人們購置房產往往是對抗通貨膨脹的手段,貸款與理財也是。實際的貸款利率永遠要能夠補償預期的通貨膨脹水平,不僅如此,還要能夠留出實際收益的預期和風險溢價的部分

債券的價格就是與利率相關的,人們願意出價購買債券的價格,不會超過同等錢財用在其他地方能獲得的收益。這就是為什麼債券在利率上升時價格下跌,而在利率下降時價格上升。


高新技術產業風險較高,這與這類企業總是需要高昂的研發成本有關,高風險之下的債券完全無法吸引投資者,銀行也不願意借錢給它。這就是為什麼高新技術企業幾乎肯定會通過出售股權來進行籌資

相比之下供水供電等公用事業提供大眾持續需求的產品,債券風險極小,因此公用事業單位可以發行與出售債券,而不必支付股票市場中的高額回報。

經濟蕭條的十年裡,債券的回報率往往是股票投資回報率的兩倍。而經濟繁榮時期,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債券的收益往往是負值。

03

政策使得經濟更加不確定

一種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會產生不確定性,這使得投資者、消費者都不願意花錢。在政府變革經濟制度的規則時,各方對改變將導致怎麼不可預知的後果充滿擔憂,貨幣流通速度將隨著不確定性而下降,信貸增長也會在經濟變革期間下降。

一種經濟調整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顯現,這使得很多官員可以犧牲未來創造眼前的收益,收穫政治成就。時間可以讓規模經濟從經濟優勢轉變為政治債務

降低公交車票價的行為將使得公交車公司股價立即下降,這是專業投資者基於知識對於公司風險與盈利能力的預測。而公眾只會慶幸如今更加便利的交通工具,缺乏資金維護的公交車將在報廢后不再投入使用,數年後的公共交通將成為城市資金投入的泥潭。這就是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反應速度的差異


公民有時候能夠預見政府政策影響,這使得經濟政策執行結果與制定的初衷截然不同。可以說

經濟政策具有“反身性”,制定政策這件事本身將產生額外的影響。當一筆政府撥款被用於解決兒童多動症時,各種組織將為了申請資金更傾向於把兒童的心理問題診斷為多動症。當第三世界國家試圖重新分配土地時,在完成分配之前現有的土地所有者就會放棄土地的收成。當威脅沒收外國人的財產時,本國的外匯匯率、外匯儲備、信用評級、資產價格等等都會受影響下降。

評級機構就是研究經濟政策的專家,它們的結論比政治家的宣傳語更為可信。2001年穆迪和標準普爾依據加州電力危機帶來的財政壓力下調了加州的債券評級,由於處理電力危機的成本債券可能被延期或違約,而不到一年後加州鉅額的預算盈餘就轉為了巨大的財政赤字。

國民經濟篇

首先,實際收入是以貨幣能夠買什麼物品,能夠購買多少實際的商品和服務來衡量的。僅僅把收入儲蓄起來並不會降低總需求,因為銀行會將儲蓄的錢借貸出去作其他投資。大蕭條時期人們不再信任銀行,轉而將錢存在罐子裡,隨之帶來總需求下降。

01

GDP在說什麼

國民生產總值計算的是國境內生產所有產品勞務的總和,國民財富也是用這些紙幣能買到的東西和勞務構成。比較兩國產出時很可能面對這種情況,一個國家的產出經由市場銷售,另一個國家的產出大部分由政府產生和銷售。

在政府提供某些商品的國家裡,物品的價值往往以政府的生產成本來計算,這誇大了政府提供產品和勞務的價值。這些政府製造的東西在自由市場中銷售時,落後工藝與粗放管理帶來的生產成本永遠不會得到補償,使得社會主義國家的產出總是存在高估傾向。

02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是指價格普遍上漲,在當前價格水平下,需求持續增加而產出沒有跟上。當政府創造貨幣時總是無法抗拒多發貨幣多消費的誘惑,凱恩斯說“通過持續的通貨膨脹,政府能夠秘密地沒收公民地財富”。

貨幣是被認可用於購買產品和服務的任何東西,因此信用卡、借記卡、支票乃至口頭承諾也執行貨幣的職能。

總需求不僅來自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還來自各種信貸。因此清算信用都將減少總需求,就像減少法定貨幣供給一樣

如果一場戰爭需要動用國家一半的產出,政府會選擇印發貨幣採購軍用物資,在這同時國家一半的生產能力都在生產軍用裝備與物資,貨幣與民用品的比例變化就會引起通貨膨脹。當貨幣供給量增加一倍時,民眾將對貨幣失去信心,更不願意持有貨幣。這使得貨幣流通速率加快,從而使得物價飆升不止一倍。但當技術進步,產出大增,貨幣供給量基本不變時,物價將出現持續下跌


通貨緊縮就是這種情況,現有產出與投入的價格一直下降,而用貨幣計算的債務保持不變,以真實購買力計算的債務負擔更重。

國家縮減貨幣供應之後,首先受到衝擊的是房屋所有者、農民和企業,他們無法償還貸款,率先失去了居住和生產的地方。薪資明確的人購買力將合法地提升,他們將從通貨緊縮中受益,如果他們沒有像許多人那樣失業的話。

像通脹時人們拼命花掉手中的錢一般,通貨緊縮時人們會拼命節省錢財持有貨幣,這會使得貨幣流通速度進一步下降,減少對產品服務的需求,從而引起資產價格與物價全面下跌。通貨緊縮的時候,資產是否具備流動性,取決於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不損失價值而迅速轉化為金錢。

03

政府意味著上各自為政

政府最基本的職能是提供法律框架與社會秩序,保障人們自由從事想做的經濟活動,並且相互達成他們認為合適的合同與協議。英國在19世紀成為第一個工業國家,主要因素就是應該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可靠的法律。即使歧視的條款在法律裡註明,那麼這種可預見性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私有產權是法律框架的核心,影響了整個經濟中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配置,即評價產權要根據它對於社會福利產生的經濟影響沒有產權的國家也就沒有激勵,蘇聯總想用監督來解決問題,但是嚴格監督是成本高昂的。與資產所有者的自我監管相比,政府監督具有侷限性。

盈虧指導經濟的激勵,依賴於私有產權帶來的利益。當國家領導大談獨立、創新、效率時,如果侵犯了私有產權,就破壞了經濟運行中的激勵機制,所有的政治口號與百年規劃就都是空中樓閣


如果監管與法律提高了誠實的成本,那麼政府就是在鼓勵國民去做不誠實的事。最痛恨不誠實的人推動法律,讓誠實行為無法得到經濟獎勵,這激勵大家多做不誠實的事情。政府通過監管與立法,成功降低了公眾對法律的尊重,在全社會範圍內鼓勵失信行為。


政府不能與政治相分離,我們將政府看作執行人時,往往模糊了它能做什麼與它傾向於做什麼的區別。政府是由眾多利益、激勵、議程不同的個體與機構組成的,它們分別追求各自的目的,而不是回應公共利益和國家領導者的政策。這成為了經濟浪費和資源無效配置的誘因,即使在蘇聯這樣的集權國家,政府也不是一個整體,有著彼此不同的利益。

由於政治的時間跨度總是短於經濟的跨度,出於短視,政府常常忽視重要的領域。對於政府又很少有激勵與約束促使它們衡量成本與收益。請記住,政策的目標與實際後果截然不同,某項法律的目的與該項法律實際被用於什麼目的也截然不同。為了應對某種危機,公眾創造了權力,但權力並不會隨著危機終結而停止。

04

稅收,債券,還是資產置換?

政府依賴於稅收、出售債券、收費和出售政府資產來獲取收入,其中稅收負擔實際由誰承擔是由許多經濟因素共同決定,並不僅僅取決於法律的要求。

像企業一樣,地方政府總是會在任期內傾向於最大化收入,提高稅率難以實現時,往往會選擇採取以高價值資產替換低價值資產的方式。拆遷就是一種資產替換手段。只要徵用破舊的居民區和廠房拆遷,將原有的地段轉移給購物中心、娛樂場所企業,同樣的地區就可以獲得比原先多得多的稅收。

政府通過債券來獲得收入,但是鉅額債務絕不是憑空獲利,而要用未來的稅收償還。評估國家債務時要看債權人是誰,出售給本國人不能減輕當前民眾的經濟負擔,出售給外國人可以延遲負擔到未來償還。如果政府有著不在預算中的龐大負債,那麼國債可能大大低於真實的全部負債。


行業補貼常常是政府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因為即使補貼的條款是由某個機關制定,只要這種法律支持還存在,這種補貼支出就處於不受控制的狀態。必須要將法律規定廢止,才能終止錯誤的行業補貼。


當人們談論政府時,往往把政府看成統一的整體或者公共利益的化身。實際上政府中不同部分對不同群體的人作出回應時,常常因為彼此管轄權摩擦而產生對立。政府官員的作為是對特定激勵與特殊約束的回應,並不是把自身視為公共利益的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