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再好,也要小心這3件事

文 | 實用菌

關係再好,也要小心這3件事

01


小時候看電視劇,劇中的男女主角經常因為一些誤解而發生衝突。


“你聽我說!”

“你還有什麼好說的!”

“你聽我解釋!”

“我不聽我不聽!”


那個時候就很替他們著急,為什麼就不能有話好好說,心平氣和地把事情解釋清楚呢。


長大後才發現,誤解和被誤解真的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管是朋友、情侶、家人還是素未謀面的網友,只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不可能避免會有誤會的發生。


而很多誤解也真的不是緣於故意,而是一些意識上的“漏洞”,或者說心理上的“坑”。


這些“坑”有哪些呢?


02


1. 猜測偏差


當我們看到一些事,聽到一些話時,必然會有自己的判斷和猜測。


這些猜測有些是準確的,但也有很多是存在偏差的。


比如一位朋友和你在一起時臉色不好,說話也愛答不理的,你可能會想她是不是對你有什麼不滿。


而實際情況可能是對方身體不舒服,或者因為別的事而不開心。


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考慮問題的方式:


從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來推測其內在動機。


這是人的慣性思維方式,本身沒有問題,唯一的問題是,你要時刻提醒自己,這種推測並不總是對的。


越是在重要的關係上,越要保持謹慎。


多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一下,有條件的話去驗證一下,這樣想到底對不對,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


避免對別人有不必要的誤解,或者避免被表面上對你好的人騙。


03


2. 內心的偏見


人是理性的,但很多時候人又是不夠理性的。


尤其是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人的內心其實是充滿了各種偏見的。


比如你剛結識一個人的時候,很容易受到重第一印象的影響。


美的就是好的,醜的就是惡的。


這種顏值即正義的潛意識,就是一種偏見。


當然,危害性更大的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貼標籤行為。


比如,TA這個人特別“摳”;

他是一個“鳳凰男”;

她是一個“扶弟魔”等等。


標籤是一種固有認知,所以一旦你給一個人貼了某個標籤,那麼在以後的生活裡就會用既有的觀念來看待這個人,並通過選擇性記憶強化這種觀念。


比如我們認為一個人很“摳”,如果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事證明了這種看法,就會想:


“看,我想的沒錯吧!”


而如果對方在一些事情上表現的很慷慨,我們就會下意識的忽略或弱化這件事,認為這不可能,或者只是個例。


這樣,我們的頭腦就會困在自己的偏見裡,無法掙脫。


要想不被偏見的思維束縛,就要有一種清零的意識,也就是提醒自己:


我們對別人的任何看法和認知,都只代表過去,不代表現在,也不代表未來。


人是有很多面的,會在不同的情景下做出不同的反應,所以,重要的是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一概而論。


04


3. 你要你覺得的


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經常有一種錯覺:


自己認為對的,別人也會認為對;自己覺得好的不得了的事情,別人也會認為是好。


這就是之前我們調侃過的: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這種錯覺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一個人內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徵投射到他人身上,以為他人也應如此,結果往往對他的情感、意願作出錯誤評價,歪曲他人願望,造成一些問題。


這個問題最典型的,就是在一些親密關係中,你覺得你是在為對方付出,結果在對方看來更多是一種傷害。


於是,你感到很委屈,覺得對方是白眼狼;而對方也很委屈,覺得你是在道德綁架,或精神控制。


針對這種情況,關鍵還是要提醒自己:


每個人的期望和偏好都是不同的。


自己認為好,是因為之前有讓自己覺得好的經歷和體驗,而別人的經歷不同,未必就能認同你的好。


你覺得的,僅僅是你覺得的,最好再弄清楚,別人是怎麼覺得的,這樣的好,才是真的好。


05


我們之前曾多次討論過成熟這個話題。


成熟有很多層面,在關係中,成熟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意識到:


自己並不總是對的,要對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保持警惕。


當你能這樣想,並意識到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時,很多誤解和矛盾就可以避免了。


你曾經因為什麼事而被誤解過?

或者在什麼事情上誤解過他人?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