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在17世紀工業相對完善的情況下,就有很多人對天空充滿嚮往,利用熱氣球飛向天空成為可行的方法。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1900年10月的一個傍晚,威爾伯·萊特趴在易碎的滑翔機骨架上,迎著海風飄了起來,他成功了。雖然這只是幾秒鐘的飛行,只有1米多高,但萊特兄弟的成就超過了試圖靠移動身體重量操縱飛行的李林達爾。第二年,兄弟倆在上次製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改進,又製成了一架滑翔機。這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基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達到180米之高。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史潑尼克一號”,標誌著人類太空時代的到來。

1961年4月12日,第一個進入太空道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他乘前蘇聯東方1號飛船升空,代表人類首次進入太空專。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尼爾·奧爾登屬·阿姆斯特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上著陸的人。


2020年距離人類第一次遨遊太空,時間已經過去了近60年。短短的十幾年中,人類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我們現在離發明熱氣球開始已經過了300多年;裡萊特兄弟第一次利用機械飛向天空已經過了100多年;距離加加林進入天空過了半個世紀;阿姆斯特朗的腳印還在月球,靜靜的在哪裡記錄著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時間。

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但是人類的科技發展彷彿停止了。人類並沒有大規模的進軍太空,那層藍色的空間彷彿是一層牢牢地屏障鎖死這人類。

商業航天不斷的興起、目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幾個航空公司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SpaceX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即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是一家由PayPal早期投資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2002年6月建立的美國太空運輸公司。它開發了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獵鷹1號和獵鷹9號運載火箭。SpaceX同時開發Dragon系列的航天器以通過獵鷹9號發射到軌道。

其公司研製的獵鷹系列火箭可謂是地標最強的的火箭之一,其運載能力高達63.8噸為現役航天器之最。,SpaceX公司主要為美國宇航局運送貨物和人員。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藍色起源公司

藍色起源公司貝佐斯創辦的娛樂性質商業航天公司,是的目標是研發火箭、飛船複用技術,在亞軌道高度實現太空旅行。“新格倫”火箭是其重要的成果。

2012年起,藍色起源公司開始研製“新格倫”火箭,但直到2016年才對外公佈該項目。“新格倫”火箭採用兩級結構,一子級採用7臺BE-4發動機,二子級採用2臺BE-3U發動機,火箭全長86m,整流罩直徑7m,近地軌道運載能力45t,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3t,預計2020年以後首飛。該火箭可根據任務需求選裝三子級,三子級設計採用1臺BE-3U發動機,三級構型火箭全長99m。其一子級利用海上平臺回收,設計可重複使用100次。

2018年10月,藍色起源收穫了來自美國空軍的大合同獲得了5億美元,努力發展自家的新格倫(New Glenn)火箭。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微軟航天

億萬富翁和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創建了一家名為“伏爾甘宇航”(Vulcan Aerospace)的新公司研製迄今為止體積最大的飛機的計劃。 這種“航天母艦”用於將衛星、航天器和乘客送人太空。同溫層發射系統是一種巨型母機,用於將航天器和探測器送入軌道。這款航天母艦的翼展將達到385英尺(約合117米),是迄今為止研製的體積最大的飛機。

國內航天

相比國際上比較出名並且已經是產品完善的情況下,國內航天也不甘落後。

據不完全統計約有60家左右航天公司(援引一家北京智庫:未來航空航天FutureAerospace數據)。

華爾街日報去年曾報道:約有80家中國初創公司競相進入太空。

還有外媒稱: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超過100家。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上游:火箭與發動機製造商

(16家入列,排名不分先後)

藍箭航天(LandSpace):2015年創立,主打朱雀一號、朱雀二號。

翎客航天(LinkSpace):2014年創立,主推探空火箭、可複用火箭新航線一號。

零壹空間(OneSpace):2015年創立,主推X系列火箭、M系列火箭。

星際榮耀(i-space):2016創立,主推雙曲線一號、二號火箭。

九州雲箭(JiuZhou YunJian Space):2017年創立,研發凌雲液體火箭。

星途探索(Spacetrek):2017年創立,逐步遞推亞軌道火箭、小型固體火箭、小型液體火箭、中型液體火箭、複用型火箭。

深藍航天(Deep Blue Aerospace):2017年創立,主攻液體燃料+垂直回收火箭。

靈動飛天(S-Motor):2017年創立,主攻高性能、低成本商業航天動力系統:I級發動機、II級發動機、III級發動機等。

星河動力(Galactic Energy):2018年創立,主攻350公斤運力的固體火箭。

天擎航天(Ningbo Space Engine Technology):2018年創立,研製國內民營最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

空天引擎(AA ENGINE):2018年創立,致力成為一流空天動力裝備提供商。

天一華宇航天(SpaceOne):2007年成立,主營航天應用、衛星應用、系統集成、終端設備製造、衛星運營服務。

馭龍航天(Dragon Drive):2012年創立,主攻運力300公斤的DD-1液體火箭,研製DDE系列發動機。

航天科工火箭(Expace):2016年創立,借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打造快舟系列火箭。

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SN-AAPRI):2017年創立,植根「中國航天動力之鄉」,打造航空航天動力創新全要素的開放式平臺。

鑫精合(TSC):擅長金屬3D打印,2007年開始涉足航空航天製造研發。

相關事件

各個躍躍欲試的航天新銳們都在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做成中國版SpaceX。不過,先不用看他們說了什麼,關鍵看做了什麼——

藍箭航天:2018年10月27日,率先發射軌道級的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2019年2月,80噸級發動機噴管順利下線,成為國內首家掌握激光焊接夾層噴管技術的火箭製造商。

翎客航天:2015年3月,發射兩枚探空火箭:翎空一號、翎空二號。2018年10月,新一代可回收火箭RLV-T5首次點火試驗成功,為首款小型商業化、可複用火箭新航線一號(NewLine-1)打前陣。

星際榮耀:2018年4月、9月,兩次成功發射亞軌道探空火箭雙曲線1Z,為後續的軌道級火箭雙曲線一號先行探路。

零壹空間:2018年5月,發射探空火箭重慶兩江之星。

天擎航天:2018年10月,第一款固體火箭發動機首次地面點火試驗成功。

靈動飛天:2018年11月,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完成地面試車。

星河動力:2018年11月,首款光年系列固體火箭一級發動機熱試車成功。

九州雲箭:2018年12月,凌雲10噸變推力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全尺寸推力室短程熱試車成功。

遊新銳們都在研製火箭、發動機。首飛、試射還只是個別事件,大多數卯足勁瞄準今明兩年發射、試車。

2018年:中國民營火箭發射元年,1次軌道級發射、4次探空發射。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上游:衛星製造商

(11家入列,排名不分先後)

天儀研究院(SpaceTY)——衛星製造的多產者,提供微小衛星整體解決方案,快速、低價、高集成製造衛星,現已5次部署、超十星。

千乘探索(Qiansheng Exploration)——主打千乘星座,計劃部署20顆衛星。

精航偉泰(ATspace)——自我定位:高可信衛星設計、研發平臺服務商。

零重力實驗室/零重空間(ZeroG Lab)——主打靈鵲星座,研製微小衛星核心零部件。

歐科微航天(SpaceOK)——擅長研發低成本、高可靠微小衛星及配套產品。

國星宇航(ADA space)——專注星聯網運營服務,深挖遙感衛星。

智星空間(Smart Satellite)——側重低成本商業衛星製造,打造低成本星座。

微納星空(MinoSpace)——研製微小衛星系統,實驗衛星+業務衛星。

巡天空間(AstroCruise)——核心利器:衛星電推進系統。

斯北圖(Space TUBE)——專注衛星模塊製造,讓客戶安心聚焦衛星應用。

曦華科技(Xihua Technology)——改造火箭末子級、打造開放式迷你空間站。

看得出來,國產衛星製造商們都在從事微小衛星的研發與製造,從納米衛星、立方體衛星,一直到小型衛星。

近百家航天公司努力!距離離開太陽系是否處於倒計時!

1977年,“旅行者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在完成太陽系的探測任務後,前往銀河系的中心繼續探索。2012年8月,“旅行者一號”成為第一個離開太陽系,進入外太空的航天器。截至2019年10月23日,旅行者一號已經距離太陽211億千米。"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帶著人類的期盼默默的在宇宙中航行著。

無論如何,這些人類的“使者”終將離開太陽系,在無邊的宇宙中漂泊。也許有人擔心它們攜帶的有關地球座標的信息會被外星文明發現,進而危及人類的生存,但實際上這種擔憂根本沒有必要——宇宙的空曠遠遠超出我們想象,人類探測器和其它天體相遇的幾率極其微小。另一方面,自從上世紀初以來,人類文明發射的無線電信號就不斷向宇宙擴散,最遠已經傳播到119光年之外,對準M13星團發射的“阿雷西博信息”也已經覆蓋了45光年。如果在這個範圍內有高等智慧生命存在,或許它們早已獲悉人類文明的下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