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滋生的憂愁卻是最難消——杜甫《春望》2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日滋生的憂愁卻是最難消——杜甫《春望》2

之前說到花草、鳥兒擬人手法。

這裡的藝術手法非常巧妙,巧妙的背後也還有另一層心理。杜甫他寫這《春望》的時候還在長安看押。所以寫這詩還不寫得太明確,太直接。你要是公開地歌頌,說“我們偉大的王朝必然有復興的一天”,而這如果讓叛軍看到了,對杜甫來說也沒什麼好處,然後鬧房等級再加一級。

所以,應該說寫這首詩的時候用了很多的文學手法,但這也是實際上迫不得己。實事求是來講,文學藝術當中得很多的手法往往都是迫不得已,不得不用些委屈的筆法。 就像魯迅先生在《藥》結尾的時侯,老太太去看望他兒子的墳塋,卻發現這墳塋上多了一 個小花圈。魯迅先生後來說這是沒有辦法,他總要給人們一 點希望,要讓時人相信革命是沒有失敗的。所以他不惜用了曲筆在結尾加了一個花圈。而這就是特殊的藝術手法和文學筆法。

“烽火連三月”。對於這句,相信有很多人由於兒時的記憶遠去,存在一些誤差,在這裡很有必要糾正下。這“烽火連三月”有兩層意思。

仔細對照歷史書,我們先來把時間順序捋一下。在唐肅宗元年,也就是756年,這一年六月份安史之亂叛軍攻破了長安。大概七月份杜甫將家人安置在了鄜州,然後聽說了唐肅宗即位了,便去投奔被抓住。那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概是在第二年三月,也就是757年的三月。這可以說明,杜甫從知道判亂到自己投奔被抓到現在差不多是9個月,那麼第一個意思就是說這時間很長,是在說一個時間長度,“連三月”,說自己已經被囚禁九個月了啊。第二個意思就是說,這場叛亂持續到三月份了,是在說三月這一個時刻,說這戰火的時間很長。當然,後者表達的意思更豐富。不管是怎樣的意思,都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憎恨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正是因為這“烽火連三月”, 所以我根本就沒有辦法收到家裡寄來的書信,我給家人們寄出去的書信也沒辦法到達她們的手裡,彼此殷切的擔心和掛懷,勝過“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夜思念不見君”。親人的思念、親人的焦急,迫切想知道彼此的平安,真的是“家書抵萬金”啊 。

外面是戰火紛飛的世界,而杜甫在此卻被囚禁了九個月,想必這九個月的時間,關於家裡的情況杜甫是隻言片語都沒收到的,他能不愁嗎?杜甫又是一個家國情懷很重的人,愁完了小家,又愁國家,“這戰亂持續了這麼久,國家如今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兩重感情,剛好對應上面的兩層意思,淋漓盡致的表現了作者的憂愁:

“我的孩子怎樣了?我的妻子怎樣了?在這戰火中,她們吃得飽穿的暖嗎?她們能生存下來嗎?”

“朝廷怎樣了?國家怎樣了?不知這場叛亂有沒有被鎮壓?何時才是個頭啊?”

杜甫想了自己的小家,又想“大家”,一個都想不清楚,交織在一起,讓杜甫更憂愁,便是“白頭搔更短”啊。杜甫本來頭歲就白了,頭髮白了以後就該掉了啊。先掉長頭髮,掉完長頭髮就該掉短頭髮了,所以越來越短了。還有資料解釋說“短”是稀疏的意思,我覺得也挺對的。杜甫就在那不停的撓頭啊,想啊,憂愁啊,什麼也不能做,也做不了,他被看押著呢。 所以杜甫很生氣也很憂愁,他很憋屈也很無奈,然後就不斷的撓頭,結果呢,頭髮越來越短越來越少,短到什麼程度呢?

短到“渾欲不勝簪”。短到那稀疏的簪子都插不上了。我們都知道,古代人都留長髮,所以需要簪子來挽發。

說到這兒,這首詩就說完了,但杜甫有沒有和家人團聚了?團聚了!

就在杜甫寫完這首是之後,也就是四月份,杜甫從長安城西邊的金光門逃出去了,但他並沒有直接回家,有意思吧。

春日滋生的憂愁卻是最難消——杜甫《春望》2

那他什麼時候跟家人團聚的呢?他大概是在這年的閏八月回的家。杜甫四月逃出去的,五月、六月、七月、八月、閏八月,這中間約有半年的時間,他並沒有回去。那就有疑問了,不是說你很思念家人嗎,不是“家書抵萬金”嗎,你出來了不回家跑哪裡去了呢?他去找他的“國家”去了,以後也會詳細說說這“有意思的”杜甫。

杜甫回到家裡,寫了《羌村三首》。

羌村三首 其一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這三首也是很美妙的詩,描寫了親人歷經破難團圓的情景。這情景想必是感人的、想必是喜極而泣的。


之前所提到的“李白的道教信仰問題”“有意思”的杜甫等等問題,後面緊接著會寫了插進來,詩詞系列先暫停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