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最能展現一個時代風貌的文化載體,各個時代各有不同。古代中國沒有發達的科技,為了記錄時代的脈搏,就有了修史書的習慣。

這正是中國區別與西方最大的一個不同點。中國人尊重過去,崇拜祖宗,史書存在的意義除了記錄過去的人、事、物以外,更有一層近乎宗教信仰般的意義。老外也有歷史,卻從沒有如中國人幾近瘋狂的執著,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注重官方修史的習慣。於是就有了中國特色官職:史官。這些人,用筆記錄下所處時代發生的一切,耗著畢生心血,描繪一張張有希望,有絕望;有血,亦有淚的紙張。

我們的歷史,本身就是民族整體的記憶,猶如老外的聖經。唯一的區別在於,我們不信神,有的只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的只是“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這一行行字,白紙黑字的記錄在紙上,流傳後世。傳遞給我們後人:中國人向來都是世俗的,這也是一種自古以來。

但字的力量更多作用於心靈,少了太多直觀性的衝擊力。

我時常在想,“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是種何蒼涼孤獨。要是那個時代有電影,有電影史官給曹老闆拍下一個深沉的特寫,要給老曹圈多少粉絲呢?畢竟,這年頭拍個抖音都能成網紅,何況金戈鐵馬的曹老闆呢?

我覺得,活在現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僅能有好多書看,還有那麼多電影值得品味。對清心寡慾的年輕人,這時代確實很善良,一臺電腦、一本書、一根網線,包含了精神生活的一切,若是再有一杯咖啡,也是極好的。在這資本橫流的社會,代價近乎為零。這些人,是真正的自由主義信徒,為自己而活的失敗者。

但是,大多數人是為時代而活的,因為成功只屬於當下,死去的人也只是被時代拋棄的垃圾人口。那些鼓吹時代美好與人生狼性的代言人們,一手捧著年代久遠的紅酒,一手掃著滿地橫屍,繼續著自己編織的謊言,當所有人將之奉為真理時,新時代的神應運而生。尼采要是活到現在,定會更加瘋狂,因為他所謂的超人時代,真的來臨了。

我似乎扯遠了,還是說說我要說的電影吧。

電影《熱天午後》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故事。注意荒誕這個詞,因為到後會有解釋。

故事發生在1972年的紐約,一個風和日暖的清晨。主角桑尼(阿爾帕西諾飾演)帶著兩個朋友,開著車來到一家銀行。他們眼神空洞,表情凝固,似乎是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沒人知道他們要做什麼,只有導演知道,他們接下來要搶劫一家銀行。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搶劫銀行應該是一件高技術、高風險的活。但是,電影中的桑尼和朋友沙爾(約翰凱澤爾)並不這麼想。這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開門、下車、進門、掏槍、搶錢,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上車,走人,5分鐘完事。可是由於錯誤情報,銀行金庫的存款正好在這天被轉移,只剩一千一百塊。於是,天真的兩人,被滿街的警察包圍,足足24小時。正如電影名字,那是個熱天午後,所有人混混噩噩被氣溫燻得昏頭昏腦。在得知有搶劫案後,警察、記者、群眾、一一登場,各自盡著自己的職責,卻毫無關心搶劫案本身。就連認人質被放出來時,一群不明所以的人把噹噹成犯人按在車蓋上。一切都是如此荒誕,卻又盡然有序。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阿爾帕西諾和約翰凱澤爾是對老搭檔。早在史詩鉅作《教父》中,兩人扮演一對親兄弟,演繹黑道風雲。而這次兩人搭檔,扮演一對愚蠢的難兄難弟一起搶銀行,還是一場失敗的搶劫。

桑尼是個越戰退伍軍人,也是一個擁有三個孩子的父親,最後也是一個同性戀者。複雜的角色設定,賦予了他複雜的人物關係,卻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純粹的反抗者。

什麼是反抗者?這是個哲學名詞,也是我為桑尼定下的人物標籤。為了解釋清楚這個名字,這裡需要引入“荒誕”的概念。

荒誕派文學,是西方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戲劇創作。

它採用荒誕的手法,表現了世界與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荒誕派戲劇於五十年代初誕生於法國巴黎,隨後在歐美各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統治西方劇壇長達二十年之久,七十年代初走向衰落。

後現代文學和藝術的一大特點在於:事物的無意義。這種無意義存在於世界的方方面面,割裂了人和世界的關係。荒誕的本質就是人意識到自己作為人,和所處的世界脫離的關係,徒留一副沒有意義的軀殼在這世界苟延殘喘,也就是意識與物質的剝離。所以,在看昆汀電影時,你會發現裡面有數不清的嘮叨,和沒完沒了的對話。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都是沒意義的,只是為了對話而對話。

荒誕一詞出自法國作家加繆。在他的名作《局外人》中,有這樣的開頭。

今天, 媽媽 死了。 也許 是在 昨天, 我 搞不清。 我 收到 養老 院的 一封 電報:“ 令堂 去世。 明日 葬禮。 特 致 慰唁。” 它 說得 不清楚。 也許 是 昨天 死的。

這句話幾乎包含了荒誕哲學的精髓。

當一切都沒有了意義,人的所做作為也就沒有了意義。有意義的只有人本身,那作為人,怎麼活下去?答案就是反抗。反抗者們放浪形骸,離經叛道。暴力、毒品、色情、酒精,他們通過接觸這一系列的罪惡,來反抗荒誕的人生,來確定自己在這世界所處的位置,這就是“虛無主義”。

魏晉名士諸如阮籍、嵇康他們,嗑五石散,酗酒,息交絕遊,不復司馬家徵辟,沉迷老莊哲學和清談,拒絕世俗,這就是文人的反抗精神,政治的“虛無主義”。反正我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你司馬家想殺誰就是誰,想用誰就是誰,沒有道德底線,我的所作所為有什麼意義呢?這種上層的意識形態充斥在大晉貴族的日常生活中,很快五胡亂華來了,就亡了。

桑尼為了反抗,於是就去搶銀行了。

那他在反抗什麼?為什麼要反抗?

上世紀 70 年代 的 美國, 正從 越戰 的 泥沼 中 艱難 抽身, 舉國上下 對 政府 普遍 不滿, 很多 參加 過 越戰 回國 的 老兵 無法 得到 很好 的 安置, 社會 問題 嚴重, 貧富 差距 拉大, 人們 的 思想 混亂, 然而 絕 大多數人 依然是 虔誠 的 宗教 信仰者。 整體 而言, 人們 對 政府 是 一種 不信任 下 的 牴觸 態度, 桑 尼 搶劫 銀行 的 行為 就 發生 在 這樣 的 背景 下。

桑尼是在反抗社會本身。正是如此,桑尼再和警察對峙時,成了圍觀群眾的英雄。他們圍觀,吶喊,歡呼桑尼的英勇行為,一個為桑尼送pizza的小哥為自己和桑尼近距離接觸而大呼:“I am fucking superstar!”人們為桑尼向人群中撒美元而一度失去控制,和警察發生暴力衝突,衝突很快演變成鬥毆,場面極度混亂。桑尼和FBI對噴時,高喊:“阿堤卡!阿堤卡!”引起全場圍觀群眾的喝彩。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注: 1971 年 9 月, 紐約 州 懷 俄 明 縣 的 阿 提 卡 監獄, 爆發 了 美國 歷史上 最 慘烈 的 監獄 暴動。 共 死亡 43 人, 包括 32 名 囚犯 和 11 名 人質。 起因 是 囚犯 們 不堪 虐待, 在 申請 無果 後, 囚犯 們 佔領 監獄, 控制 了 幾十 名 獄 警 作為 人質, 開始 與 政府 談判。 談判 失敗 後, 在 炸彈 和 催淚瓦斯 的 協助 下, 幾百 名 荷槍實彈 的 國民 警衛 隊 士兵 衝進 監獄, 向 囚犯 開火…… 有 報告 稱: 很多人 是在 投降 後 或 已經 喪失 反抗 能力 的 情況下 被 開槍 打死。 死者 家屬 事後 也 僅僅 收到 了 一份 題為 死亡 通知 內容 粗糙 的 電報。

社會普遍對政府不滿,桑尼恰好成為了眾人不滿的洩壓閥,盡情地揮灑。就連銀行中的人質,相比警察,更願意回到銀行,和搶劫犯呆在一起。他們理解桑尼的所作所為,因為這正是大多數人感想不敢做的,桑尼一時成了英雄。銀行代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殿堂,壓榨人民的精密機器。就如攻克巴士底獄的巴黎市民,紐約市民的圍觀群眾們也感覺自己戰勝了華爾街的資本家了。

但是,這世界不需要英雄,很快,英雄就被拉下神壇。因為他是個同性戀者。輿論開始發揮他的神奇,盡其所能的詆譭、八卦,不管真相與否,反正挖出來的事實就是真相。最後,連沙爾也成為了同性戀者(電影中,沙爾因為這個事情一度很憂鬱),因為新聞這麼說,人們就這麼信了。輿論就是這個可怕的洪水猛獸。

事情發展至此,一切都無法挽回,唯一的出路是什麼,對桑尼而言,是逃到阿爾及利亞;對警察而言,是就地正法。雙方各自醞釀著自己的詭計,尋找突破口。

在離開之前,桑尼需要見見自己的愛人,也就是他的同性戀男友里昂。故事也開始接近尾聲。

在和里昂最後的對話中,桑尼搶劫的原因也終於清晰了。為了給里昂湊足變性手術的2000塊,桑尼才去搶劫銀行,但在和里昂交談中,里昂並不理解桑尼的做法,而走投無路的桑尼也無法做出準確的回答。人就這樣被事推著走,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最後的結局,桑尼機場被捕,沙爾當場被殺,機場轟鳴的渦輪葉片呼嘯著湮沒眾人的身影,漸漸淡化成黑色。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全片的舞臺幾乎全部在銀行內和銀行外的街道完成。狹小的舞臺設定註定了沒有大場景的震撼,那麼如何使得這部將近3個小時的電影,顯得好看又不枯燥呢?這就需要導演完美的排兵佈陣和演員高超的演技。

舉個例子。

在桑尼和沙爾控制銀行內的職員後,桑尼迅速拉上窗簾和門閂,慌慌張張地搜出櫃檯中的賬單和銀行記錄,用打火機燒掉。燒紙這個看似沒有意義又無法理解的動作,是劇情推動和故事內在邏輯的關鍵推動點。一方面,這側面刻畫出桑尼是個不懂搶銀行的新手,內心焦急雜亂無章的心態;一方面,紙燃燒後冒出的青煙通過排風口,向大街排出,引來了對面理髮店鄰居的注意。隨後,警察包圍了銀行,而桑尼等人在接到警方通告時,是完全不知道的。是誰報警?肯定是鄰居。但是,電影並沒有拍出這一報案過程,這不僅省下鏡頭,也使得故事主體不顯得割裂。小小的燒紙動作,牽出許多內在邏輯和人物形象,編劇、導演、演員,相互協調、井然有序,從中可見一斑。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熱天午後,一部關於史學、反抗者和虛無主義的戲劇電影

這種手法,在小說創作中,叫做“引發點”。而故事就是由無數個引發點構成的集合。

電影 一直是 一面 反映 社會 的 鏡子, 透過 它, 可以 反射 出 當時 社會 的 方方面面, 也 正是 由於 這個 原因, 電影 才 成為 各類 學者 進行 社會 文化 研究 的 重要 文本, 同樣是 因為 這個 原因, 一百 多年 的 電影 史上, 才 誕生 了 眾多 優秀 的 電影 社會 學家。

所謂 的 電影 社會 學家, 其實 就是 那些 用 膠 片上 的 畫面、 用心 中的 故事、 用 電影 來 記錄 當時的 社會 形態 的 電影 創作者 們。 簡單 的 說, 任何 時代 產生 的 電影, 都有 其 產生 的 社會 背景 和 創作 理由, 不論 影片 的 類型 是什麼, 也不 管採用 了 多麼 先進 的 技術, 更不 管 影片 講述 的 是一 個 多麼 超 現實 的 故事, 它 終歸 是 當時 時代 的 反映, 後世 的 人們, 通過 看 當時的 電影, 往往 能 更 貼近 那個 時代, 體會 那個 時代 的 溫度。 電影, 也就 成了 一種 史料。

導演呂美特就是這樣一位史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