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基本都不超過300年,根源何在?

從秦朝開始,中國進入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秦朝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劉邦滅亡秦朝只經過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秦朝之後其他封建王朝又先後崛起,但是一直到清朝滅亡,封建制度結束,也沒有一個封建王朝能夠存在超過300年,其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三個王朝分別是:唐朝存在了290年,清朝存在了276年,明朝存在了276年。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基本都不超過300年,根源何在?


300年似乎是封建王朝的一個怪圈,一直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王朝能打破這個旋律。其實這些封建王朝最本質的特徵沒有差異,滅亡的原因大致相同的,馬爾嘎尼在評價清朝的時候說過:清朝就像是一個破舊的輪船,只是因為掌舵者比較精明,所以才沒有出現問題,一旦有一個不合格的掌舵者出現,立刻就會出現問題。

馬爾嘎尼的這個評價其實適用於中國所有的封建王朝,封建王朝往往都是在出現了比較差的掌舵者的時候就會土崩瓦解。而這種土崩瓦解的形式可能是農民起義推翻,可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入侵,可能是帝國內部的權臣擁兵自立造反。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昏君,而這些昏君一般都是亡國之君,還有一些是亡國之君的父親或者爺爺。封建王朝本身的制度決定了封建王朝很難長久,封建王朝大多數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的素質參差不齊是封建王朝出現昏君最大的原因。

晉朝的兩位白痴皇帝,都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原因當上了皇帝,而這樣的皇帝出現之後就會伴隨著官吏的腐敗,大臣的造反,農民的起義,遊牧民族的侵略,最終導致國家出現變亂。

而後面的皇帝即使非常的能幹也很難挽回敗局,比如說明朝的崇禎皇帝就比較能幹,但是依然消除不掉明朝幾代昏君種下的惡果。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基本都不超過300年,根源何在?


在清朝時期,清朝的統治者並沒有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出現昏君的可能性,清朝的皇帝雖然也不是非常完美,但是比起來之前的王朝要強很多,清朝歷史上也沒有出現一個昏君,這主要是因為清朝採用的是內部選拔的制度,對於皇位繼承者的教育非常重視。

清朝滅亡的原因和歷史上其他封建王朝不同,清朝趕上了列強擴張的時期,在內外的多重打擊下,清朝最終在辛亥革命後滅亡了。而清朝之外的封建王朝,在王朝的末期總會有一個昏君出現,這個昏君的作用就是通過一系列手段讓王朝變得混亂起來,最終在一片喊打聲中滅亡。

其實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是封建王朝不能長久的根本原因,王朝在一家一姓傳播,難免會出現昏君,而300年剛好是一個週期。王朝剛剛建立的第一位統治者肯定都是比較強的,而從第二代開始就可能出現昏君,300年的時間則是要更換很多位統治者,自然也就很難保證不會出現昏君,王朝也就很難能夠延續300年以上。

除此之外,馬爾薩斯定律也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馬爾薩斯定律指的是工業革命之前,王朝的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高於生產力的增長速度,這樣就會造成人多地少,人多糧少的局面,很多王朝的滅亡的前夕都發生了饑荒,這些饑荒就是因為人口的增長超過了生產力的增長導致的。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基本都不超過300年,根源何在?


而饑荒就會造成災民,在災民的衝擊下,封建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即使沒有土崩瓦解也會實力大損。唐朝的黃巢起義,清朝的太平天國,明朝的李自成起義,漢朝的赤眉軍都是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而當戰爭過後,就會出現人少地多的局面,很多盛世也是這樣產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