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大戰”打響,誰將率先扛起行業大旗?

氫能“大戰”打響,誰將率先扛起行業大旗?

作為目前最火爆的能源,氫能的迅速躥紅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投資熱潮。

放眼世界,不少國家紛紛將氫能產業列入重點發展方向,給予財政補貼或政策支持。

而在國內,各地也正上演著一場如火如荼的“氫都”爭奪戰,企業則幾乎是“沾氫必火”……

這與光伏、風電行業初期現象十分相似。

儘管資本市場十分火爆,但從產業角度來看,氫能目前實質性落地的內容很少。

資本的一擁而上是否會產生泡沫效應?

冷靜過後,誰又將率先扛起氫能行業發展的大旗?

◆◆◆

中國躋身氫能第一陣營

追溯歷史,氫能的發展已經有近50年。在這其中,不少國家曾先後投入到氫能產業的研究中,通過制定補貼政策和長期發展規劃,搶佔行業制高點。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

日本是全球發展氫能尤其是氫燃料電池汽車最積極的國家,也是最早提出構建“氫能社會”的國家。

日本的氫能產業萌芽起源於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這場危機給日本敲了一記警鐘,能源安全成為了重要的論題。當年,日本成立“氫能源協會”,以大學研究人員為中心開展氫能源技術研發。

此後多年,日本並沒有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其中,直到2013年《日本再復興戰略》中提出把發展氫能源提升為國策,並啟動加氫站建設的前期工作。

近年來,日本通過不斷制定發展規劃、推出新政策來促進氫能在本國的發展。據統計,在2017、2018年兩年,日本政府為氫能和燃料電池提供的補貼資金總額超過300億日元,涉及燃料電池、加氫站、氫能供應鏈等多個方向。

高標準的補貼之下,催生了一批先進的氫能企業,豐田便是世界燃料電池車的領軍者。

無獨有偶,美國對於氫能產業的關注也起源於1973年那場波及全球的石油危機,儘管沒有日本在氫能領域取得的成就矚目,但近年來美國也大有奮力追趕之勢,引導能源體系向氫能經濟過渡

美國政府通過頒佈政策法規,提供科研基金的方式促進氫能產業研發,同時,對於氫燃料車消費群體,美國則提供經濟補貼和稅收減免

歐盟氫能產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也勢頭頗猛,今年2月,17個歐洲主要工業參與者聯手製定“歐洲氫能路線圖”,計劃到2030年將為歐盟創造約1300億歐元的氫能產值。

此外,韓國也是氫能產業的積極參與者。2018年,韓國宣佈未來5年投資約150億人民幣,助力氫燃料電池汽車及加氫站的發展。

此外,韓國還提出了一個更加宏偉的願想,力求在2030年,韓國氫燃料電池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世界市場佔有率均達到世界第一的水平。

在全球第一氫能陣營中,中國則是一位新生。尤其是2017年以來,中國開始發力氫能產業,全國範圍內出現了遍地開花的局面。

國外氫能產業的發展經驗,帶給了我們啟示和經驗。當氫能在我國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之時,氫能產業還將迎來更加集中的爆發。

與5年前日本的孤注一擲相比,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加入氫能產業的陣營,隨著技術的突破和產業的完善,一場全球範圍內的氫能競賽也不可避免。

◆◆◆

氫都:不應止於口號

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修改後的政府工作報告增加了“推進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的內容之後,氫能在國內便一發不可收拾,引得不少地方政府紛紛加入其中。

最近湧入氫能圈的是重慶市。近日,重慶市在《關於印發重慶市2019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中明確提出,

將對加氫站建設給予最高200萬元的補貼。

更加引人關注的則是山西。作為一個傳統的煤炭大省,山西近年來將能源轉型列為發展的必經之路,而氫能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

4月30日,山西省發佈計劃,確定在氫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政策不退坡的前提下,按照中央財政補助1:1比例給予省級財政補助,並對加氫站和氫燃料加註進行適度補貼。

此外,山西省還表示將重點支持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的延伸,包括氫燃料電池電堆、制氫儲氫和氫燃料的運輸加註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

緊接著,山西大同便在5月初與首航節能簽訂氫能產業合作協議。其中首航節能擬在2020年之內至少完成1座世界一流制氫工廠建設,擬在2021年之內完成10-20座世界一流加氫站建設。

而大同市則為首航節能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包括設立不少於20億元的政府氫能產業基金,首航節能可以出資部分參與並優先獲得服務等等。

山西氫能產業的火爆只是冰山一角。據統計,目前全國已經有近30個省市提出氫能發展相關規劃,一大批“氫都”、“氫谷”正在拔地而起。

目前地方政府出臺的引導性政策多數集中於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氫燃料電池汽車的購買補貼以及一些便利政策等。

此外,也有部分地區將目光聚焦在氫能裝備製造上。例如河北邯鄲在5月28號開工的氫能產業園,重點則是建設以制氫、儲氫、運氫、加氫和氫燃料電池核心材料等等。

氫能產業在各地紛紛上馬,一場地方之間的“氫谷”爭奪戰也在所難免。

◆◆◆

能源企業的新競爭主場

火爆的產業自然也使得資本市場聞風而動,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哪怕僅僅是提出“氫能概念”的企業也備受熱捧。

無論是跨界而來的企業還是氫能產業的固守者,都在氫能火爆的大勢下有所佈局。據統計,僅今年以來,國內企業在氫能領域的佈局就已經超過了200億元,並且這一數字仍然在持續增長。

不過,進入5月份以來,氫能相關概念股有所下跌,這也引起了業內不少人士的關注。

氫能的火爆引發著行業一波又一波的熱潮,蜂擁而至的規劃、佈局之後,也勢必將會有一波調整期。正如當下的光伏行業一樣,大浪淘沙,千錘百煉,才能換取更加長遠的發展。

去年末,麥肯錫協助國際氫能源委員會發布了全球首份氫能源未來發展報告,其中指出,到2050年,氫能產業將創造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和3000萬個工作崗位,氫能汽車將佔全世界車輛的20%~25%,承擔全球18%的能源需求

無疑,氫能的前景十分廣闊。在這場浩浩蕩蕩的氫能大戰之中,或許真的有人會決勝於千里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