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核心區控規公示 老城將如何保護

北京老城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是北京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全國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載體與根基。

北京老城被梁思成先生譽為“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他曾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中稱讚:“北京是在全盤的處理上,完整地表現偉大中華民族建築的傳統手法和都市規劃方面的智慧和氣魄。”北京老城的營造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營城智慧的集中展現。

而在文人墨客筆下,老城是親切、自然的生活空間。老舍在《想北平》裡寫到“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麼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衚衕裡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區不遠。”林語堂也在《迷人的北平》裡稱讚北平是“一個理想的城市”。

北京老城,正是這樣一座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與社會價值的城市。它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是中國傳統營城理念和建造手法的集大成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規劃建設工作緊密圍繞老城核心價值的保護與傳承,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堅持“保”字當頭,不斷強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保護,不斷提高歷史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與展示水平,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推動北京老城彰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交融、歷史文脈與時代新風交相輝映的獨特魅力。

彰顯獨一無二的壯美空間秩序

自《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提出老城整體保護十方面重點內容以來,歷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不斷深化老城整體保護要求,並始終明確提出要將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北京老城被梁思成先生譽為“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他曾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中稱讚:“北京是在全盤的處理上,完整的表現出偉大的中國民族建築的傳統手法和在都市計劃方面的智慧與氣魄”

因此,規劃將老城空間格局的核心構成,即兩軸、四重城廓、棋盤路網、六海八水、九壇八廟作為整體進行保護。

保護兩軸,統領整體空間秩序。紮實推進中軸線遺產保護,營造良好遺產環境,全面烘托中軸線作為城市骨架的統領作用。

中軸線以文化功能為主,展示傳統文化精髓,體現現代文明魅力。

首都核心區控規公示 老城將如何保護

長安街以國家行政、文化、國際交往功能為主,體現莊嚴、沉穩、厚重、大氣的形象氣質。

首都核心區控規公示 老城將如何保護

保護格局,強化老城空間的整體性。規劃依託城址遺存、棋盤路網、歷史水系、九壇八廟保護,延續古都歷史格局。結合城址遺存保護、歷史水系恢復、綠化空間建設,勾勒清晰可辨的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廓,強化老城歷代城址格局。通過對四橫兩縱城市幹道的林蔭化改造,強化老城棋盤式道路網格局。推動歷史水系恢復與濱水空間建設,營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繞京華的水系格局。

九壇包括天壇(內含祈谷壇)、地壇、日壇(又稱朝日壇)、月壇(又稱夕月壇)、先農壇(內含太歲壇)、社稷壇、先蠶壇(位於北海內)。八廟包括太廟、奉先殿(位於故宮內)、傳心殿(位於故宮內)、壽皇殿、雍和宮、堂子(已無存)、歷代帝王廟、孔廟(又稱文廟)。

首都核心區控規公示 老城將如何保護

四重城廓包括明清形成的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城廓。

四橫兩縱包括朝阜路、平安大街、前三門大街、兩廣路、東單大街-崇文門大街、西單大街-菜市口大街。

六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後海、前海。八水包括通惠河(含玉河)、北護城河、南護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門護城河、長河、蓮花河。

留住歷史印記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要把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老城整體保護好,不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擴展保護視野、擴大保護對象、豐富保護類型,以更嚴格的措施、更常態化的制度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保護理念,實現應保盡保,讓老城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持續加強歷史文化挖掘,不斷擴大保護對象。規劃在總規提出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物、歷史文化街區、特色地區、歷史建築等九類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基礎上,突出老城文化遺產特色,將地下文物埋藏區、歷史街巷、傳統衚衕、傳統地名、歷史名園、革命史蹟等納入保護對象,更加完整地詮釋老城核心價值。

首都功能核心區十一類保護對象包括:(1)世界文化遺產;(2)國家級、市級、區級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又稱普查登記在冊文物);(3)地下文物埋藏區;(4)歷史建築(含優秀近現代建築、名人舊居、掛牌保護院落、工業遺產等);(5)歷史文化街區和特色地區;(6)歷史街巷、傳統衚衕及傳統地名;(7)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產;(8)城址遺存;(9)歷史名園與古樹名木;(10)革命史蹟;(11)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都核心區控規公示 老城將如何保護

建立遺產登錄制度,分批分類公佈保護名錄。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全面普查,鼓勵主動申報與社會推薦,建立健全遺產登錄保護的常態化機制。開展普查梳理潛在歷史資源,規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認定標準與審查程序,分批公佈遺產名錄,制定配套保護管理辦法。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留住京味兒。規劃加強對傳統節日、特色民俗、傳統工藝的研究、記錄和宣傳工作,留住更多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字號、老物件、老手藝、老劇目,形成穩定、經典的傳統文化品牌。規劃合理佈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空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生存、傳播和發展的空間,留住老北京的鄉愁和記憶。

講述老北京故事

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以高品質公共空間為依託,加強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系統整合,為公眾提供歷史尋蹤、文化探訪的特色體驗,讓歷史文化活起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讓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加大文物、歷史建築保護力度,鼓勵開放與合理適度利用。健全文物保護修繕長效機制,採用傳統工藝高標準修繕,使老城成為傳統營造工藝的傳承基地。積極推動不合理使用文物、歷史建築的騰退,鼓勵文物、歷史建築在妥善保護的前提下開放及合理利用,更好地發揮其公共文化屬性及社會價值。加強文物、歷史建築周邊環境整體提升,最大限度帶動區域文化與活力復興。

依託規劃林蔭道串接重要文化場所,展示老城特色文化空間。規劃以西單北大街一線、平安大街、東單北大街一線、兩廣路四條規劃林蔭道為核心骨架,串聯老城內重要的公共空間、歷史節點和城市地標,形成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貼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間。

優化道路斷面,弱化小客車交通功能,強化生活功能,並以歷史景觀恢復、地面標識、數字影像等多種手段強化重要歷史地標的場所感。

串接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文化探訪路體系,整體增強歷史文化遺產展示水平。規劃依託衚衕街巷,分區域建設主題鮮明的10條精品探訪線路,引導散佈各處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串接與生動展示。優化文化探訪路的空間營造與步行體驗,吸引公眾探尋歷史,並帶動更多文物開放展示、文化設施共享,進一步增強文化活力與魅力。

10條精品探訪線路包括:(1)中軸線文化探訪路;(2)玉河—什剎海—護國寺—新街口文化探訪路;(3)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地壇文化探訪路;(4)東四—南新倉—日壇文化探訪路;(5)月壇—白塔寺—西四文化探訪路;(6)皇城文化探訪路;(7)環天安門廣場—前門大柵欄文化探訪路;(8)新文化街—宣南文化探訪路;(9)天壇—先農壇—天橋文化探訪路;(10)白雲觀—三里河路—北京展覽館探訪路。

首都核心區控規公示 老城將如何保護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負責人表示,新時代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手段實施老城整體保護,著力將老城整體保護與人居環境改善統一起來,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