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簡嘉穎 食通社KnowYourFood 2017-12-08

- 食通社說 -

從福岡正信到木村秋則,從自然農法到秀明農法,再加上幾位活躍在國內有機界的日本老師,鄰國有機農業思潮和流派對大陸同行的影響甚大。但是,日本不同的農法流派到底有何異同?日本有機農業的發展脈絡是怎麼樣的?


臺灣姑娘簡嘉穎在日本研習、實踐有機農業多年,還在MOA自然農法大本營大仁農場系統學習了兩年。我們請她為食通社的讀者寫了這篇科普文,幫助各位一線農夫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農法。


- 這是食通社第015篇推送 -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食通社

作者

簡嘉穎

日本食通信聯盟華語區協調人。1984年生於臺灣。2011起在日本學習、實踐自然農法之餘,撰文介紹日本農業、飲食、環境、地方活化等議題。譯有《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紀錄》等書。


1

化學農業取代有機農業不過數十年


一般公認人類農業文明誕生於一萬年前。當時世界上各大文明不約而同出現了農耕及畜牧活動。在漫長的農業歷史中,絕大部份都是所謂的“有機栽培”(因為沒有化肥農藥可使用啊!),我們習以為常的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化學農業相當晚期才出現:1840年。被後世譽為“肥料工業之父”的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發表了《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應用》,證明了作物可透過無機營養生長,建立了化學肥料的使用基礎。(本文意不在討論化學農業的功與過,李比希的發現的確改善了世界人口的饑饉狀況,功勞很大。)

至於日本的化學農業何時開始的呢?120多年前的明治時代,化學肥料傳入日本;明治、大正時期在政府有計劃的推動下,日本進口了不少西方製造的農藥,如硫酸尼古丁、氰化氫、坤酸鹽殺蟲劑、波爾多液等,都是第一批被灑在日本土地上的化學農藥。但農藥真正使用於農村,要到昭和初期(1930年代)左右。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糧食短缺,農藥化肥成了提高農田生產力的救世主。由於日本為火山灰土,不僅偏酸性且保肥力不佳,政府投入大量磷肥與石灰改善土壤、鼓勵農家使用化肥農藥;加上日本農協成立,交通系統及批發市場逐漸完備,打造出我們所熟知的大量生產、大量流通的近代農業模式。


2

“自然農法”先驅:岡田茂吉與福岡正信


在當時追求產量、視化學農業為正道的時代浪潮中,有兩個人很早就提出異議,他們分別是秀明自然農法、MOA自然農法的始祖岡田茂吉,以及因《一根稻草的革命》而被許多自然農法實踐者奉為精神導師的福岡正信。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左:岡田茂吉;右:福岡正信

1882年,岡田茂吉出生於東京淺草。他少時體弱多病,深受藥害所苦,成年後漸漸察覺到濫用農藥化肥僅能保證一時的生產,長久下來恐怕會汙染、弱化土壤,影響人體健康,便潛心研究無農藥、無肥料的栽培方式。1948年岡田茂吉發表《無肥料栽培》論文,1950年將之統稱為“自然農法”,並以箱根、伊豆為據點,逐漸擴展到全國。

1913年福岡正信出生於愛媛縣伊於市。與岡田經歷相仿,福岡年輕時因為急性肺炎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從而領悟到 “萬物皆無”的道理,決心回鄉從農。他以老子的無為思想、東洋的“混沌哲學”為基礎,發展出“無為農業”,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不耕耘、無肥料、無農藥、不除草”的自然農法。1958年,福岡自費出版了《百姓夜話》,被視為福岡“無的哲學”的原點。20年後出版的《一根稻草的革命》,則是福岡哲學的集大成之作。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岡田茂吉和福岡正信這兩個人與其說是農家,不如說是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後來日本的自然農法實踐者,大抵上都是承襲自兩人。


3

有機農業:起源於60年代反抗環境公害運動


如果說自然農法起源於哲學與信仰,偏重出世悟道,那有機農業就是針對環境公害問題的入世反抗。1960年代,日本食品中的農藥殘留問題、農藥中毒問題、病蟲害過剩、硝酸鹽殘留、環境汙染等問題層出不窮;加上1970年代亞伯特˙霍華德(Sir Albert Howard)的《農業聖典》(An Agricultural Testament)、傑洛米˙羅代爾(Jerome Irving Rodale)的《有機農業》(Pay Dirt: Farming And Gardening With Composts)、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等書相繼在日本出版,敲響了警鐘。1979年,日本社會派小說家兼劇作家有吉佐和子的《複合汙染》出版,書中指出濫用合成清潔劑、化肥除草劑、食品添加物的現代社會無疑是個大型人體實驗室,對後世的影響恐怕難以估計。

這本書影響許多人投入自然/有機農業,至今仍是備受日本人推崇的經典著作。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農業聖典》和《寂靜的春天》也已經在國內出版。

推動日本有機農業的中心人物為元農林中金常務理事一樂照雄。受到福岡正信、提倡無農藥栽培的梁瀨義亮醫師、確立農村醫學的若月俊一醫師等人的啟發,一樂照雄1971年和其他有志者一同成立了“日本有機農業研究會“,其主要理念如下:

“現在的農法,讓農業從事者傷病不斷,令消費者身受毒害。濫用農藥化肥與投入家畜排洩物,不僅造成各種生物死亡,也汙染了河川與海洋,破壞了環境。農地也因為缺乏腐殖質而地力急速衰退,這不僅僅是公害問題,更關係到人類的存亡危機……(中略)……農業從事者應抱著健全國民飲食生活、保護環境的使命感,迴歸農業應有的樣貌。對農業者和一般國民來說,農業絕不僅是一種產業,而是超越經濟層次、更貴重的存在。”


由此可知,“有機”不僅是一種栽培方式,更重要的是建立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連結。


4

自然農法的流變與流派簡介


作為有機農業的一個獨特分支,日本的自然農法有許多不同的派系,要講清楚,必須從岡田茂吉的“世界救世教”開始說起。

岡田茂吉除了“自然農法”,還推動“淨化療法”、“美術文化活動”,合稱“三大事業”,希望建立“無貧無病無爭的地上天國”,在1935年創立了“世界救世教”(當時稱為“大日本觀音會“),信徒目前約有60萬人左右。

岡田死後,在關西佈教的小山美秀子創立“神慈秀明會”,脫離了“世界救世教”。而原本的“世界救世教”則分成三大教團:“東方之光”、“伊豆之眼”、“主之光”。這三大教團同樣奉岡田為教祖,推動三大事業,但其中自然農法因為後繼者路線不同而產生了差異。

基本上,無論哪個教團,大體上都繼承了岡田茂吉最初的思想:即主張發揮土壤本來的力量,順應自然,遵從自然,使用由落葉枯草製成的草質堆肥,推崇自家採種、連作(即連續兩次栽種同一種作物)等栽培方式。

其中,秀明自然農法算是恪守原始作法的基本教義派,要求儘可能不投入外部資材,不使用塑膠覆蓋物,堅持自家採種,其做法應該比較近似我們目前認知上的自然農法。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秀明自然農法介紹。圖片來源/秀明網站


“東方之光”的“MOA自然農法”、以及“伊豆之眼”的自然農法,則主張要適時變通。MOA原則上不使用家畜糞肥,但考量社會情勢、土壤狀態、作物種類,可適當使用完全發酵的家畜糞肥;同時他們也不排斥使用黑色地膜、塑膠布等資材。“伊豆之眼”的自然農法,則推廣使用EM菌 (編者注:effective microorganism的縮寫,即一種有益微生物的混合菌群)。同時,這兩派皆致力於自然農法的科學實證研究。MOA在靜岡縣伊豆之國市開闢“大仁農場”;伊豆之眼則在長野縣松本市建了“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後者每年定期頒佈自家育成的自然農法種子,是全國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實踐者重要的種子來源。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位於伊豆大仁的MOA農場每年都會招募學員,系統學習MOA自然農法體系。圖片來源/網絡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本文作者簡嘉穎(圖左)曾經在MOA大仁農場研修,今年夏天,她陪食通社和北京農友王鑫(圖右)重返故地。(王鑫的故事我們下週放送,敬請期待。)攝影/食通君


儘管並未強迫入教,研修生和職員中也有許多非信徒,但岡田式的自然農法總體上仍以信徒為中心。由於主張不同,各流派的交流並不頻繁,十多年前“東方之光”、“伊豆之眼”兩派曾有透過農業進行組織整合的想法,後來也不了了之。

福岡正信雖然沒有像岡田茂吉一樣成立宗教。但他花費40年確立的自然農法四大原則“不耕耘、無農藥、無肥料、不除草”、最低限度給水、米麥連續不耕耘直播栽培(不經過育苗插秧等手續的栽培方式)、混合多種種子的黏土糰子等作法,已經成了許多人的信仰,被譽為“神的農法”。(編者注:黏土糰子是福岡正信發明的獨特播種法,在泥土裡混入植物種子,混成一個泥球后丟在田裡,可以避免直播的種子被鳥啄食)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福岡正信的“伊甸花園”項目。圖片來源/網絡

雖然崇拜福岡正信的人很多,但或許是他的境界已經超越凡人,他的栽培方式難以複製,在日本很少看到成功使用福岡式自然農法的案例。真正的正統後繼者或許要算是福岡正信的孫子福岡大樹,他繼承了祖父開墾的柑橘果樹園,在愛媛縣伊予市持續實行自然農法。去年伊予市還開設了福岡正信紀念館,展出福岡正信的手稿和遺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然農”川口由一和“自然栽培”木村秋則。後者因《這一生,至少要當一次傻瓜》的“奇蹟的蘋果”的故事,而成為國內很多有機農民的偶像。

川口由一實行化學農業20多年,被農藥和除草劑搞壞了身體。他偶然接觸到《一根稻草的革命》,決心挑戰“無為農法”。初期他嘗試仿效福岡的做法,卻發現直播方式令稻米幾乎沒有收成,便轉換為育苗。在數年的試行錯誤之下,他逐步確立了“不耕耘、不用農藥肥料、不把草和昆蟲當成敵人”三大原則,主張自然農並非“放任”,而是”栽培”,需要適度的人為干預。

川口由一不僅出版多本自然農著作,每年還吸引400多人前往位於奈良、三重縣界的“赤目自然農墊”研修,各地也有學習川口式自然農的“自然農學堂”。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川口由一在農場。圖片來源/網絡

木村秋則因為《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而爆紅——花了十一年的時間終於等到蘋果樹開花結果的故事感動了千萬人。讓木村秋則轉換栽培方式的契機也是因為讀了《一根稻草的革命》。

木村式自然栽培同樣注重土壤的培育與生態系的調和,不用農藥肥料,但仍會進行栽培管理,比方搭配豆類、麥類等綠肥種植,以確保商業生產的可能。目前北海道、岡山、石川等都有學習木村式自然栽培的組織,其中石川縣羽咋市農林水產課在2015年成立“自然栽培推進系”,和羽咋農協攜手推廣木村式自然栽培。這在以化學栽培為主流的官方和農協系統中,是非常罕見的例子。去年,東京杉並區還設立了“羽咋放送局”,販賣羽咋產的自然栽培農產品。


日本自然農法和有機農業的流派與發展

木村秋則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圖片來源/網絡


有別於岡田和福岡兩派,近年來默默蔚為風潮的,還有巴西日僑林幸美創立的“炭素循環農法”,簡稱炭循農法。有機、自然農法之爭常常聚焦於肥料的使用上,但是隻要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整個大自然不用肥料也能生生不息。因此林幸美主張要在田裡重現森林生態系,投入過多氮素只會招致土壤腐敗,應要適當投入炭素資材,增加微生物,轉換為發酵型土壤。目前推廣炭循農法的有住在靜岡縣的前廣島大學理學教授城雄二、還有以東京、神奈川為據點,開設炭循農法餐廳、提供蔬菜宅配的宜客思公司。


5

“有機”與“自然”:名稱不同,本質相通


2001年《有機JAS法》(農林物資標準化的相關法律)成立以後,“有機農業”似乎就成了遵循官方有機規格的栽培方式;而“自然農法”流派眾多,各自為政,並沒有統一的正式定義。但不管是哪種農法,真正成功的農家都有驚人的共通之處:他們一定十分了解周遭生態系和土壤,善於觀察作物和自然環境,維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令作物和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農法的名稱和概念,是由人類所決定的;但對大自然來說,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都是一樣的,只要是合於自然之道,假以時日,大自然一定會給予善意回應。


食通君的讀後感

在各流派的有機、自然農法之外,日本的農業和食物革命也非常強調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直接連接,過去幾十年出現了提攜(日式社區支持農業CSA)、大地協會等短鏈宅配企業、生活者俱樂部等消費合作社、農夫市集等各種模式。其中,《食通信》通過雜誌+食材的方式,把農友的故事和他們的食材同時呈現給讀者/消費者,促進都市人對農業和農民的認知與尊重,幾年來已經發展到日本39個地區,影響力波及臺灣和韓國。


回覆“食通信”,就能看到本文作者簡嘉穎翻譯的三篇日本《東北食通信》的農友介紹,深入瞭解日本農民如何在日常勞作生活中實踐不同的農法。


文中提及組織/店家資訊


  • 一般社團法人MOA自然農法文化事業團(大仁農場)http://www.moaagri.or.jp/index.html
  • 公益財團法人自然農法國際研究開發中心 http://www.infrc.or.jp
  • 特定非營利法人秀明自然農法網絡 http://www.snn.or.jp
  • 赤目自然農墊 http://iwazumi.sakura.ne.jp
  • 羽咋放送局 https://www.hakuihoso.com
  • 福岡自然農園 http://i-yo.jp (網頁已暫停更新)
  • 福岡自然農園臉書(目前更新以臉書為主)https://www.facebook.com/福岡自然農園-1845878729017039/
  • 炭循農法的共樂廣場 http://tanjun0.net
  • 宜客思公司 https://www.icas.jp.net
  • 炭素循環農法的簡介影片(中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_sUIxu3yNc
  • 慈光會(梁賴義亮)http://www.jiko-kai.org
  • 長野佐久總合病源(農村醫學之父若月俊一)http://www.sakuhp.or.jp/ja/honin/2864/43/000624.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