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與現實交織出來的完美“人物”

歌德:“藝術並不打算在深度和廣度上與自然競爭,它停留於自然想象的表面;但是它有著自己的深度,自己的力量。它藉助於這些表面現象中見出合規律性的性格、盡善盡美的和諧一致……將這些現象的最強烈的瞬間定形化。”

在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楔子中,吳敬梓塑造了一個嶔崎磊落、性情灑脫、淡泊功名,身上有著濃厚的隱逸色彩的王冕。這個王冕與歷史上的王冕有所不同,是吳敬梓藝術加工、修飾潤色後的人物。

其實,王冕本身就帶有他的深度和力量,可經過吳敬梓修飾後的王冕,有了更多的力量。因為,在《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與現實交織出來的完美“人物”,是吳敬梓與王冕兩人的人生交織出來的另一個人生。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與現實交織出來的完美“人物”

王冕畫荷圖

歷史上的王冕與《儒林外史》中的王冕

歷史上的王冕並不是如此的完美,處在元末時期的王冕年幼家貧,父親只好讓他替人放牛,混口飯吃。

可是,王冕愛詩文,多次因貪聽私塾讀書而晚歸,還丟失了牧牛。因此,王冕屢次遭到父親的毒打,但始終不改。見王冕如此痴迷,父母無奈之下只好讓其自行選擇。

自此,王冕躲在廟宇裡,借佛前油燈讀書,後師從韓性,學有所成。

可是,王冕多次參加科舉,卻始終未能考取功名。心灰意冷之下,王冕放棄了科舉仕途,開始“北遊”之旅,到燕京一帶遊學。

元朝客秘書卿泰不花欣賞王冕之才,讓王冕在府中教書,後又推薦其為官,但王冕極力推辭。因為王冕雖是一介書生,但也知天下之大勢,認為天下將會大亂,所以拒絕了泰不花的推薦,帶上妻兒隱居於九里山中。

隱居生活中,王冕在屋前舍後種下梅樹千株,桃杏各五百株,自稱

“梅花屋主”。此後,王冕每日在屋前畫梅,畫技漸長,因“善畫梅”而聞名,求畫的人也漸多,王冕以畫換米度日。

後明太祖欣賞王冕的才華,授予其諮議參軍,可王冕剛接任一日便病死。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與現實交織出來的完美“人物”

王冕所作梅花圖

這是歷史上的王冕,與《儒林外史》中嶔崎磊落的王冕還是有很大的出入。《儒林外史》中的王冕輕視功名利祿,面對危老的青睞,本可藉機上位,但王冕對此毫不感興趣,甚至多次拒絕官吏的邀請,不惜得罪權貴。

而且,在逃難之餘,以畫換米度日,地主喜愛其畫,但又不親自來買,時常派粗夯小斯來買,鬧得王冕不得安穩。王冕心不耐煩,直接畫一大水牛,題上幾句詩,諷刺地主的行為。

幾次,本可以畫獲取暴利,但王冕卻都不以為然,視金錢如糞土。《儒林外史》中的王冕與歷史上的王冕有相似的地方,但書中的王冕又更加有精氣神,始終不曾想過當官,灑脫自在,逍遙了卻了一生,一個十足的隱士。

除了隱逸的色彩外,《儒林外史》中的王冕還有很多是歷史上王冕所沒有的,比如從未參加科舉、憎恨官場的腐敗風氣、批評科舉教育的弊端.......這時,吳敬梓筆下的王冕,寫的不僅僅是王冕的人生,還有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屬於吳敬梓的人生。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與現實交織出來的完美“人物”

吳敬梓

吳敬梓的一生

吳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顯者”的家庭,從小就“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打小就有著不錯的天賦。後來,在父親吳霖起的嚴格教育之下,吳敬梓的文學才能不錯。

由於出生於仕宦之家,染了些許的“家本膏華,性輒揮霍”的習性,加上出入仕宦之家,時常遊山玩水,所以吳敬梓養成了放蕩豁達、胸襟開闊、睨塵俗的性情,這與《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相似,但少了一份高潔。

十三歲喪母,吳敬梓隨父親遷贛榆生活。吳敬梓看到父親吳霖起為當地的教育鞠躬盡瘁,一到任就捐了俸祿40兩重建教舍,同時變賣祖產肥田三千畝,還變賣了當鋪、布莊、銀樓,籌集2萬多白銀重修文廟、尊經閣。

可是,就算如此盡心盡力,父親還是因不善於巴結上司,被罷官回鄉,這件事對於吳敬梓的影響是很大的,後邊的經歷也使得他更加的成熟。同時,我們也知道了吳敬梓對於科舉教育和官場風氣是比較瞭解的,而歷史上的王冕卻不知。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理想與現實交織出來的完美“人物”

讀書人相聚圖

正因為吳敬梓對官場是瞭解的,所以在《儒林外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當秦老帶回來的消息,“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之時,王冕說道:“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又說:“你看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也。”其實,此時不是王冕所說,而是吳敬梓所說,是吳敬梓在對於科舉教育的批駁。

而且,在文中還有對於官場風氣的描述,官吏們之間的對話,把那官場腐敗之風、官官相護之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翟買辦向王冕買畫時,“那知縣時仁,發出二十四兩銀子來,翟買辦扣剋了十二兩,只拿十二兩銀子送與王冕,將冊頁取去”。

再有,王冕不肯去與危老相見,與翟買辦爭論了一番,都得不到結果。於是,秦老想以生病推辭,但翟買辦不肯,最後“秦老整治晚飯與他(翟買辦)吃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問母親秤了三錢二分銀子,送與翟買辦做差錢,方才應諾去了,回覆知縣”。

在歷史上,王冕對於官場可以說是一知半解的,更為了解官場風氣的是作者吳敬梓。所以,在書中所要表達的意思,這裡不僅僅是王冕說元末明初,還有吳敬梓說清朝官場之風氣。

結束語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王冕,不僅僅是王冕,還有吳敬梓的影子,富有了吳敬梓的精氣神,是王冕和吳敬梓的現實人生與理想中的人生交織出來的一個人生,近乎完人的王冕!

用王冕來“敷陳大義,隱括全文”,同時也表達了吳敬梓對於清朝科舉教育和官場風氣的不滿和批駁,對於讀書人隱居山林只作文學的贊同,說盡了當時讀書人為功名的眾生相。


【小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