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導語

有寫作功底,卻不一定能寫好頭條?是的,這條說的就是我自己。

我屬於“先嚐到甜棗,再挨巴掌”的那種類型。註冊自己的頭條號之前,在朋友的號上曾經蹭熱點發了一篇文章,將近2000字,用了4個小時,沒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青雲獎的消息,得到了300元獎金。

獎金雖然不多,但是中獎比例很低,文章是從60萬個文章中篩選出來的200篇之一,所以是三千(篇文章)裡挑一。於是,我就想當然地認為青雲獎很容易獲得。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當然,我不是第一次公開發表文章,也就是說不是寫作小白。這種“一標投中”的經歷,在我的並不連續的寫作史上也曾發生過。

  • 曾經參與過清華大學國際戲劇節大賽劇本寫作,與TOP5名校和中戲北影之類的藝術專業院校學生同臺比稿,獲得優秀劇目提名;
  • 在國內知名的學術期刊人大複印資料網絡版——壹學者平臺發佈影評,平臺上有75萬個學者實名註冊,影評發出後半小時就接到編輯反饋錄用;
  • 更早的時候,曾經2個小時搞定一篇公關稿(那是直屬上司寫了二稿被拒後塞給我的任務),發出去半小時,雜誌社就反饋文章錄用;
  • 曾經憑藉一稿得到某高科技類雜誌3000字以上的用稿通知,此後有機緣進去做記者。

你一定會問,列出上面這些應該很有底氣,實力派啊!我也曾經這樣想!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我雖然有清晰的寫作目標,還是壓力重重,我知道好文章的標準,達不到標準,自己這一關都沒法過,這時候,焦慮感就會跳出來干擾我。

其中一個挑戰就是寫長文。世間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太過容易得到,往往不想付出更多。由於過原創要寫10篇優質文章,沒有稿費的那種,相當於無底薪試用,心裡總是有點煎熬。

都中過青雲獎了,原創不是小菜嗎?不見得!每篇文章從蒐集素材、構思到成文都比較耗心力。毫不誇張地說,原創寫作過程就是一場磨鍊心性之旅。

我不斷地反思自己,沒有成為專業寫手,只是業餘愛好者,原因就在於沒有集中發力。一次中獎說明不了什麼,尤其是在不同平臺隨機地參加比賽或投稿。於是,我一邊寫一邊研究頭條號優質原則文章的評選規則。發現一條規律,分享給大家:

在頭條垂直領域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對職場人的職業化訓練。受過這種訓練的人,在職場頂層設計工作中更具有勝任力,在專業領域也有一定的縱深能力和更廣泛的影響力。

這是因為:

首先,垂直領域寫作,培養的是一種專家式寫作能力

前幾個月前曾經有人問我,看你對寫作感興趣,都喜歡寫哪方面的東西?我一時回答不上來,因為我一直沒想過專注於哪個點,靠靈感寫作吧。然而靈感是隨機的,靠不住的,沒有靈感時,就寫不出來作品了。她又說,興趣不是簡單的喜歡,興趣是一種認定了某種事物,願意為它堅持下去的事。當你有了清晰的目標後,無論遇到什麼阻礙都阻擋不止要堅持下去,這就是你真正的興趣。

我開始反思,寫作對我而言,是一種興趣還是一種成長路徑。回到頭條寫作上來,頭條明確要求和鼓勵作者在垂直領域寫作。為什麼平臺要求確定註冊的領域呢?顯然平臺並不打算培養一批批的作家,而是要扶植各個行業的典型,這些領頭羊們要善於以寫作的手段輸出自己的價值。也就是說,垂直型寫作不是基於興趣,而是成為專業人士的一種經驗輸出手段,這是垂直寫作的現實意義。

好平臺就像一個好老師,在平臺設定的規則下,我的寫作路徑越來越清晰。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在成長。

你擅長寫作,那就鎖定一個領域深耕。如果你的行業經驗豐富,就專注於寫經驗性文章。如果你的抽象思維能力強,就寫具有普適性的提高元認知類文章。

業餘與專業的區別,從你對一個行業的瞭解深度中,一個沒有一定的經驗的作者,是很難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很難獲得讀者的認可,你的專業品牌形象就沒有樹立起來。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那麼,該如何成為一個領域的行家?一個途徑是大量閱讀專業書籍和行業實踐,有效地輸入;另一個途徑是堅持寫作,高質量地輸出。

作為一個知識生產者,不管是分享一本書還是一個經驗,在自己獲得成長的同時,也給讀者帶去知識增量,這就是一種專家式寫作。

其次,寫作框架的搭建,訓練的是一種通用的思維能力

頭條對優質文章的寫作要求是,有獨特的見解,條理清晰、邏輯自治。一篇優質的文章通常都會採用演繹,歸納,推理等手段,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分析-解決問題”或者“現象-解釋”等結構來搭建文章的框架。思維能力在這種刻意練習寫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提升。

具備了這種思維能力的好處是,在現實工作或生活中,即使遇到新事物,也會有規律有步驟地思考、判斷和驗證,很多獲得青雲獎的文章都有這個特點。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因為寫作是梳理思路的過程,如果你平時在工作中人微言輕,可以多讀青雲文章,然後再嘗試著輸出,通過寫作來檢驗你的結構性思能力。

此外,能夠清晰地寫出一篇文章的人,口語表達能力也會跟提高,思路清晰能夠避免表達語無倫次,含混不清。日積月累,周圍的人會對你刮目相看,你說話的份量不知不覺地得到提高。

第三,對觀點的提煉,訓練知識萃取能力

簡單地說,萃取能力就是用一句話把你要表達的事情說清楚,將碎片化信息進行系統化梳理,作為知識結晶向他人輸出。

訓練觀點的提煉能力,可以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穿透眾多信息,直達事物本質。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如果你做的是瑣碎的事務性工作或者窗口流程性的服務工作,沒有機會做領導,沒有機會在人前講話,也就沒有機會鍛鍊這種能力。

在頭條寫作是個不錯的鍛鍊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能力就生長出來了。知識萃取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進行強化學習,再把知識轉化成作品,經過沉澱的作品正是那種經得起推敲的作品。

第四,論證過程,提高自己的共情力

共情力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彙報工作需要溝通技巧,團隊合作需要溝通技巧,職場上缺少不了共情力。

在新媒體寫作過程中,共情力是帶來文章流量最直接的途逕。一篇邏輯自洽的文章可能會獲得青雲獎,但是不一定保證吸引到多少讀者,畢竟,對讀者來說,直奔主題比看著理論學方法快捷得多。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論證不是一個人的自嗨,不是掉書袋,不是搬理論,而是有理有據,一步一步地說服他人的過程。你每講一個故事,列出一條數據,對案例和數據的分析,都是與讀者心智的碰撞。講了很多,卻沒有讓人讀進去,沒有讀完就迫注待地跳過好幾屏文字看結論,就說明文章沒有與讀者產生共情。

從這個意義上說,寫作是一種深度社交。當讀者與你產生了共鳴,共情就出現了。你的文章有多少人閱讀,評論、轉發和收藏,這些指標都是衡量這篇文章的共情力。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結論

會寫作的人在職場第幾層?這是我不斷問自己的話。之前一直是像完成命題作文一樣水平方向寫作,不管是獲獎,還是稿件被錄用,一直處在甜蜜點,讓我自己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自己很有寫作天賦。

轉向垂直領域寫作後,最大的感受是,在一個行業清晰地規劃,系統性輸出,邏輯脈絡清晰,才是職場人層級實現躍遷的最好方式。就像一顆樹,根扎得越深,生命力就越旺盛,越有向上生長的力量和更寬的延展空間。

所以說,垂直領域寫作,不僅僅把普通人變成行業專家,還訓練了頂層設計能力、底層挖掘能力,同樣也會因共情力而獲得多維度的拓展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寫作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

當然,寫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腦袋一熱就去寫。不要做無規則的布朗運動,保持自己的優勢積累,厚積薄發,慢慢就有提升了。

同時,寫作過程也是心力修煉的道場,比如說現在,我還沒有攢夠十篇原創文章,就有一種強烈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感。所以,又要不斷提醒自己:“知止而後定,定而後安,安而後慮,慮而後得!”

保持淡定,繼續修煉!

#我和頭條的故事 #

我是 ,美國CCE認證生涯規劃師,專注解讀職場人生,關注我,與你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