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听当地人说,平遥古城要三天才能全部逛完,但我们只有一天时间,准确的说是多半天时间,因为下午还有双林寺要去。所以一大早很早便起来集合,好在本身就是住在古城里的客栈,出门就已身在古城中了,而古城正在晨曦中渐渐苏醒。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年间曾进行了扩建,距今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县城风貌,也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足有10米高的古城墙,将整座古城围在一个方形中,整个城墙一圈有6公里多,城墙上,宽的地方有6米多,而窄的地方也有2米多,整座城有六个门,南北各一个,东西各两个,每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在城墙上还散布着很多用于站岗换班或观察敌情的敌楼、角楼、城楼、魁星楼、文昌阁、点将台。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古城在春秋时属晋国,战国时属赵国,直到明朝初年时,为了防御外族才建立的城墙,洪武三年又在原城墙基础上进行了包砖扩修,后来历代都对城墙做过加厚修缮,使得这座古城墙越修越厚且屹立不倒,并将平遥县城分为非常明显的城里城外两个世界。

古城中依然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像平遥县衙、日升昌记、文庙、清虚观、城隍庙等建筑,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从城墙上下来,穿过棂星门就是文庙,文庙也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唐贞观初年,是国内现有文庙中历史最为悠久的。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文庙以南北轴线成四进院落结构,从棂星门入,沿中轴线一路经过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建筑。里面的大成殿是金大定三年重建的,至今依然保持原貌,大成殿前有不少人都在请祈福牌,然后悬挂在殿前或侧面的祈福墙上,有祈求安康的,当然也免不了求学求工作的,毕竟这里是文庙嘛。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过了大成殿,穿过“龙门”抵达明伦堂,是学官中的主要学习场所,也是向人们灌输孔子儒教中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再往后走就到了敬一亭,亭前有徐继畲塑像,塑像下的说明只有姓名是中文的,其余都是英文的,有点没明白这位晚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人不会太多呢,不至于只解释给外国人看吧。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徐继畲有东方伽利略的称号,山西五台人,道光六年考得进士,历任过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并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不过后来还是因为与朝廷官员处事方式不一致被弹劾,降了官职,咸丰六年在平遥的超山书院做院长,潜心研究学术。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敬一亭主要用来祭天,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年,不过1943年被日寇焚毁,现在的敬一亭是后来从晋南移建过来的。而敬一亭中的“一”出自《淮南子·诠言训》中的“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古人对万物归一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如佛教也是不二法门,历代禅师也总是教诲修行者“是一不是二”,不过很难参得透啊。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从文庙出来去了平遥县衙,县衙位于古城的中心,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国内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整个县衙的内部主从有序结构合理,从中可以看出县太爷日常工作生活的起居路线,还有休闲的小花园,在县衙最后的建筑中还有一栋大仙楼,是县衙中唯一的元代建筑,供奉着据说可保官位的守印大仙。从县衙往外走的时候,正赶上亲民堂前的院子里上演着审案表演,围了不少人观看,也不知审的什么案,是谁在做官。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平遥古城中还有不少值的去的地方,例如成立于清道光三年的日升昌票号,是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一度操纵了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真可谓是“汇通天下”。还有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城隍庙,以城隍正殿为中心,集六曹府、土地堂、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建筑规模宏大,而且保存得还很完好。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进入城隍庙后会有一条石铺路通往“敢入”门,过得敢入门才能到城隍正殿,有意思的是门前的楹联上写着“如怀荡荡心出去入来有何不敢,若绩盈盈德烧香供物無甚相求”。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的神。所以说人的生活,不能没有信仰,这无关神仙鬼魅,而是将心安定下来生活的最有效的方式。

古城中除了一些历史悠久的遗迹旧址和古代建筑以外,还有很多琳琅满目的店铺,以及许多当地居民居住,与古城和谐悠然地生活在这里,仿佛时代的变迁与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换了服饰换了用具,日子还是那样的日子。

午饭回到客栈收拾行李,大家在暖阳下懒懒地吃了些水果,便提着行李信步古城外城墙,欣赏最后的砖石土坯,然后便上了中巴往双林寺驶去。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双林寺原来叫中都寺,因为金朝的中都城就在这里,所以叫中都寺,但寺院具体是什么时候创建的,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在寺院里现存的一块北宋石碑上有一行写着“重修寺于武平二年”,武平是北齐的年号,既然是重修,那创建年代必然更早,即使是从北齐开始计算,到现在也有一千四百多年了。从北齐直到宋代,中都寺才改名叫双林寺,这“双林”取自释迦摩尼佛涅槃时的地点和情景,由于佛陀是在古代天竺拘尸那城的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圆寂的,彼时四边双树绽放出白色花朵,被称为“双林入灭”。

双林寺自宋代以后经历风雨兵灾,到元代末时已经非常破败了,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有再进行修葺,所以现在寺院中的建筑已经都是明代和清代的了。寺院总体占地面积有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沿着南北轴线分布着十座殿宇,格局方正对称,四周围绕的寺院山墙有石梯可上,沿着山墙可以围绕寺院,这在过去应该是为了便于巡更而建立的,在中国的寺院建筑风格中,这种带有巡更山墙的方式应该是非常罕见的。

寺院非常幽静,一来已经没有出家师父在此修行,二来是因为初冬季节并非旅游旺季,虽然没有了往昔的香客云集,但却平添一份清幽的感觉。寺院中最为宝贵的,还是各个殿堂中的彩塑造像,大大小小有一千五百多尊,最大的达到三米多高,而小的有十厘米左右,在各个殿堂中或为法会情景,或为佛教故事,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塑像基本都是高度写实风格、形神兼备,是我国彩绘泥塑的珍品,能够完整保存到现在,是极为珍贵的。大雄宝殿侧墙上的明代壁画,已经相当斑驳,仅剩轮廓依稀可以辨认了,实在可惜。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寺院中的庭院里,还有一株唐槐,也有上千年的树龄了,树高11米,树身枯空,主干到两米多的地方分成了两支,都还枝繁叶茂,生生不息,连同这株唐代栽种的老槐树,还有几位尽职的保安,一起守护着这古老的寺院,不仅有些感叹:景致亦需人为伴,僧袍方显松柏青。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晋在咫尺 - 山西游学记(五 平遥古城 双林寺)

告别双林寺,已是下午四点多了,一行人上了中巴,一路前往灵石县,今晚将不会与团队里的师兄们一起用餐,因为有一位曾和我学习了一段时间录音的音乐人,从左权县开车来看我,约好一起晚饭,其实他中午就已抵达平遥,只是怕打扰到我的行程,自己在平遥古城逛了一圈,便先去灵石县等我了。

这个音乐人叫李飞,不过我确实不记得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我学电脑音乐的,只记得他是个很用心的人,但在录音方面的基础不是很牢固,人却极为热情,这次游学山西,刚好可以见一面。

抵达灵石后办理入驻,稍微整理一下,便下楼与李飞汇合,一起去了一家火锅店吃饭,席间知道了李飞已是两个小孩的爸爸,以及李飞的从业经历,竟然萌生一个想要拍一部名为《我是音乐人》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可能这部纪录片与音乐本身并没有太多关系,而更多的,是想让人们了解音乐人这个职业的心路历程,与那些看起来光鲜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告别李飞,叮嘱他回程路上小心,然后徒步走回酒店,今晚的风不是很凉,不知是我已习惯这样的气温,还是因为实际上我们从太原出发后一直在向南走的原因。不过,接下来的行程就要转而北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