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好這“十大利器”,在機關職場你就有了看家本領

依靠文件指導工作,是領導機關的重要方法之一。機關公文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機關的工作水平。

辦文,也叫寫材料,這是機關幹部的看家本領,是參與領導決策和謀劃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鍛鍊機會。沒有這個本領,機關幹部在機關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就會受到限制。

打磨好這“十大利器”,在機關職場你就有了看家本領

機關幹部要想在職位上獲得提拔,就得有作為。練就看家本領,是有作為的首要條件。所以,能不能寫好材料,是對機關幹部的起碼要求,也是機關幹部的基本技能。

遺憾的是,這個最起碼的要求,現在很多機關幹部都達不到,機關選調個能寫的幹部非常困難、無苗可選。而往往能寫的,一旦名聲在外,沒多久就會被上級機關看上。

因此,無論從幹好工作的角度看,還是從個人進步的角度看,機關幹部都應該打牢寫材料這項基本功。那麼如何寫好材料呢?結合自己的體會,我感到最基本、最核心的是練就“十大功夫”:

思維的兩大工具──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所謂邏輯,就是合理性。辯證邏輯是指客觀的規律,形式邏輯是指思維的規律,又稱普通邏輯

形式邏輯是用來展示思維和用語言正確表達我們看法的,也就是如何把事情說明白、把文章寫明白。形式邏輯可以概括為“五性”、“四律”、“三個思維形式”,五性四律即思維遵守思想的同義性、無矛盾性、確定性、可證實性、連貫性“五性”和同義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四律”,三個主要思維形式即概念、判斷、推理。

打磨好這“十大利器”,在機關職場你就有了看家本領

寫論文最講究“有條理”,文章的條理性就是邏輯性。優秀的論文首先是一篇有條理、講究邏輯的論文,即總是緊緊圍繞一條邏輯主線展開,並基於確定的層次關係組織觀點、素材和語言,絕不隨意跳躍、東拉西扯。這就是邏輯意識,也是形式邏輯要求。有了邏輯意識,並懂得運用邏輯方法表達問題,論文自然就“合乎邏輯”了。

科索沃戰爭中多國部隊沒有傷亡→科索沃戰爭是高科技戰爭→高技術戰爭是零傷亡戰爭。

以上這個推理看似很規範,但結論卻是錯誤的。因為,一場戰爭的傷亡是指雙方的傷亡。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沒有傷亡,但南聯盟傷亡了2500多人,因此不能講科索沃戰爭是零傷亡戰爭。

這裡的錯誤發生在局部代替整體,即以多國部隊的傷亡情況代替雙方的傷亡情況。這是一個典型的形式邏輯錯誤。

當我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之後,就是形式邏輯的工具,把零散的材料和思想編織成一個嚴密的思想網絡。因此,不懂得形式邏輯,不自覺地運用形式邏輯,一定寫不出好的論文。

辯證邏輯是用來認識事物和解決矛盾的,也就是如何對事物認識更加準確深刻,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領域中的具體運用

辯證邏輯可以概括為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四大觀點,即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四大方法,即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和歷史相一致(主觀的邏輯要以客觀的歷史為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理論在實踐中檢驗、實踐是理論的再現);五大範疇: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可能與現實、內容與形式。

馬克思、恩格斯把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的關係比喻為高等數學與初等數學的關係。由此看來,辯證邏輯是一種更高級的邏輯,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根本的思維方法。

打磨好這“十大利器”,在機關職場你就有了看家本領

辯證邏輯還強調遵循事物的內在關係,特別是要注意事物發展的一般順序。反映到論文寫作上,就是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再寫什麼。如:先歷史後現實;先準備後實施;先計劃後操作;先部署後行動,等等,這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順序。抓不到規律、不圍繞規律展開,文章就沒有靈魂、沒有主線;而順序不當,文章就雜亂無章

論題來自矛盾。寫論文或公文就是為了解決矛盾,越能發現尖銳的矛盾,文章就越有價值,而這種價值就是辯證邏輯在文章中的體現;不過,文章選題有價值,只有完成了一半,還得會表述,把文章寫得“有條理”,讓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而這種語言的展開就是形式邏輯在文章中的體現。

再簡單點,說白了,把話說明白是形式邏輯,把事說深刻是辯證邏輯,不懂得這兩種邏輯,不能自覺地運用這兩種邏輯,一定寫不出好的文章。

收集的兩大素材──務實素材和務虛素材

務實素材是指有關工作過程、工作方法、工作成果、單位和個人的先進事蹟、突出政績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其中又分定性素材與定量素材、面上素材與點上素材。

務虛素材是指有關工作經驗、思想認識、理性評價、精彩議論等那些能夠啟發人們深思、激起思想火花的材料。

只有務實素材,沒有務虛素材,文章只能是一大堆沒有靈魂的死材料,是簡單事例的堆砌;只有務虛素材,沒有務實素材,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乏味的說教性材料。只有把二者巧妙結合起來,才能寫出既有實在內容又有深刻見解的高質量的文章。

把握的兩大情況──研究上情和吃透下情

上情與下情,是各級領導經常關注的兩個基本方面,也是領導機關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依據。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從上情與下情的結合上來把握領導思考問題的軌跡,掌握其意圖的精神實質。

對上邊的精神不瞭解,領會領導意圖就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對下邊的情況心中無數,領會領導意圖往往會原則來原則去,很難貼近實際。機關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上情與吃透下情,並從二者的結合上出主意、抓落實,結合得越好成果越大。

打磨好這“十大利器”,在機關職場你就有了看家本領

上情主要關注七個方面:①國際、國內和全黨、全軍的大形勢,②黨、國家和軍隊的大政方針,③上級領導和機關對全局工作的部署和要求,④上級領導和機關的最新指示及強調關注的問題,⑤新的和重要提法的把握,⑥全局工作部署、落實的總體協調(工作組、會議等),⑦重大政策、重要規章制度出臺的時機方式。

下情主要關注四個方面

:①單位建設發展的總體態勢,②工作中遇到的主要矛盾、難點和出現的傾向性問題,③群眾關注的熱點、敏感問題,④工作中成功的做法和體會等。

掌握上情與下情的途徑有很多,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有心、上心。人在職場,處處留皆學問啊!

經歷的兩大階段──學習積累和靈感迸發

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厚積薄發。靈感不是憑空產生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位歷史學教授對學生說,如果你們能收集到兩萬張卡片,你就可在史學界成為權威。魯迅也說,無論什麼事,如果繼續收集資料之十年,總可成為一學者。《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說過:“積累好比儲藏在頭腦裡的火石,現實生活一接觸它,就會發現耀眼的火花。如果沒有積累,就引不起任何反應。”

好的材料不是筆桿子寫出來的,而是對手頭和頭腦中已有資料進行梳理、組合加工出來的,是豐厚素材積累的結晶。

積累離不開“兩把刀”、“一支筆”。兩把刀,一把是機械剪刀,剪貼報刊資料;一把是電子剪刀,剪輯電子信息資料。一支筆,就是採取摘錄、提要、心得式的筆記方法,摘錄文電資料,記錄會議講話等。

打磨好這“十大利器”,在機關職場你就有了看家本領

一個善於積累的機關幹部,腦中有目錄,手中有情況,家中有書屋,靈感有記錄。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用時在各種壓力的逼迫之下,才能調動潛能,在大量素材的基礎上迸發靈感。

養成的兩大修煉──盡力去幹和盡心去想

前者體現一個“勤”字,後者體現一個“悟”字。何為“勤”?《說文解字》的解釋:勞也,辛勞。從造字上講,其左側“堇”,像一個成年人,張口呼喊,脖頸上被套著繩索,腳下有火,表示因遭受束頸套枷的刑罰和火刑的煎熬而痛苦號叫,造字本義是在酷刑下從事苦役,引申為勤奮就得吃苦。

打磨好這“十大利器”,在機關職場你就有了看家本領

現在,很多人到機關,想吃機關的飯,不想吃機關的苦,這種態度是極為錯誤的。不吃苦中苦,怎為人上人?哪一個有作為的人不都是在煉獄似的苦幹中礪煉出來的?天才來自勤奮,進步源於刻苦。只有品嚐熬夜的艱辛,才會領略成功的喜悅。

但是要想成功、有所作為,僅僅靠苦幹是不行的,這只是必要條件,成功還得靠“悟”。何為“悟”?《說文解字》的解釋:悟,覺也,內心獲得深知。字面上講,就是自己用心去體會,要善於總結反思。

我們常講,一個人有悟性,說得就是這個人一點就透、一說就懂。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在用心幹工作,他會總結反思。我們常聽到,這項工作我已經盡力了,水平也就這樣了。這種想法是非常有害的,要經常問問自己,工作盡心了沒有?只有苦幹,沒有悟性,再幹也是白乾;人很聰明,卻不捨得下苦功,人就會浮躁。

打磨好這“十大利器”,在機關職場你就有了看家本領

只有撲下身子苦幹,沉下心來感悟,才會不斷進步。總之一句話,

常回頭大有益,多總結出智慧

有了以上認識,具備了以上功夫,你才可以說從思想上、能力上真正跨入了機關的大門,假以時日必定成為領導器重的“機關大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