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英译版摘得世界科幻协会“雨果奖”。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科幻作家首次摘得这一奖项。而以此为契机,原本多年来一直处于小众领域的“科幻文学”迅速成为大众传媒的焦点。与此同时,研究界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始关注科幻这支“沉默的伏兵”。2019年春节,根据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以46.5亿元勇夺春节档票房冠军,更是给已经开始加温的“科幻研究热”增加了新的燃料。

然而,对于很多新进的研究者,尤其是一些准备从事科幻文学研究的文科研究生们来说,科幻小说真得算不上是个很友好的研究领域,很多被尊为经典的科幻作品,真正拿到手里,却老是看不懂。其实,不要说是刚入门的萌新,就像是窦文涛、高晓松等等大咖们,也都曾经在自己的节目中承认,对《三体》之类的科幻经典作品一开始是读不进去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种类型文学,科幻小说与普通读者之间有一道门槛,也就是科幻小说的“科学性”。

这里所说的“科学性”,并非一般意义上所指的言论、思想、主张等主观表达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或者是否符合已经被证明的科学理论或科学常识。而是通过一个严密的以人类既有的科学认知、科学(技术)假说以及创作者自身建构的自洽性理论说辞为基础搭建而成的幻想世界体系,而这个体系的界限通常是不会超出人们对既有世界的物理学认知或假设。可见,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实际上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现实理解和合理想象,是一种对“科学技术”的艺术化处理。这是正确理解所有科幻小说的基础。

要迈过这道门槛,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把古今中外所有的科幻小说都拿来读一遍,然后再进行“大数据”分析。可是,我们毕竟不是AI,这么做在物理上就行不通。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既有的研究资源实现快速入门。

如果在此之前,你对科幻一无所知,那么作为萌新的你,就需要先到“新手村”报道。然后,领取一些基本的入门级装备。这里推荐的是有中国科幻作家郑军编著的《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光影两万里:世界科幻影视简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以及科幻作家萧星寒编著的《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版)。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就是浅显易懂。事实上,它们最初设定的目标读者群都是普通的科幻爱好者。对于准备从事科幻研究的人来说,它们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扫盲读物”。因而,推荐泛读即可,目标是帮助研究者建立对科幻这一文学类型的整体认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科幻文字自其诞生伊始,就有着强烈的世界性,科幻经典作品往往没有国籍之分,要想真正深入的研究科幻,必需在入门时就建立起“世界意识”。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在完成了扫盲课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初级阶段。推荐精读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亚当·罗伯茨所著:《科幻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是“关于科幻小说起源和发展的第一部全面的批判史。本书从文学史、宗教史和思想史的多重角度考察了科幻小说在古希腊的先驱,在17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再度横空出世,在18、19世纪的风格流变,以及在20世纪如何登上文化巅峰——以小说、电影、电视到漫画等各种风貌呈现全盛之势。”(转自豆瓣)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而能够起到相辅相成作用的是,科幻研究界的泰斗之一、曾任美国科幻作家协会主席和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主席的詹姆斯·冈恩教授和国内著名翻译家郭建中联名主编的《科幻之路》丛书。这套丛书编入了科幻文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并附有评析。可以帮助入门级研究者用较短阅读时间,熟悉科幻文学各个重要发展时期的典型文本。与《科幻小说史》相配合,则能帮助入门级研究者从学术的角度建立起对科幻小说的整体认识。《科幻之路》丛书在国内有两个版本:福少版和北大版。福少版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7年出版发现了前四卷,1999年出版了后两卷。北大版也称为“未名·科幻之路”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两套丛书内容相差无几,只是因为版权原因,福少版中的少量作品未能编入北大版,但影响有限。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除了上述的基本组合装备以外,入门级研究者还可以用自选的方式继续给自己加Buff:(1)(英)约翰·克卢特著:《彩图科幻百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书以10年为一阶段,对科幻文学及其各种形式(包括小说、杂志、连环漫画、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权威性的全面回顾,对各阶段给科幻文学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作了引人入胜的分析和介绍,而且因为是全彩本,所以能够展现出更为鲜活的科幻历史。(2)(日)石川乔司、伊藤典夫著:《世界著名科学幻想小说选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这本书其实是一部世界科幻名作“简介集”或“速查手册”,尽管这是一本老书,但是其内容之丰富、翻译之严谨,放在今天,也完全没有过时的迹象,此书可以作为《科幻之路》的补充,而由于编者是日本人,其中除了世界经典科幻名篇,还有不少日本科幻精品简介。(3)克里斯蒂安·黑尔曼著:《世界科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同样是一本老书,同样能够帮你打开学术视野的精品,而要真正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科幻,只停留在纸质文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科幻影视也纳入其中,所以花点时间读这本书,就可以极大的延伸你的科幻“视界面”。(4)吴岩著:《科幻六讲》(接力出版社2013年),本书出自当代中国科幻研究领军人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教授之手,相比于那些大部头的理论书,本书以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回答了很多入门级研究者在初涉科研研究时都会碰到的一些基本问题,堪称“练气宝典”。(5)《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这本书可以算是“隐藏宝物”,是吴岩教授当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科幻选修课时使用的教辅材料,其中收录了国内外众多科幻大咖的文章,涉及科幻研究的方方面面,可以作为入门级研究者的基本研究素材。由于该书没有正式出版,在征得吴岩教授同意后,笔者将该书扫面成PDF版,放在网上,免费下载。(6)王艳、刘晓娟、许洋著:《精编英美科幻小说史(英文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专业外语,了解下。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在完成了基本装备和加完了Buff后,有的小伙伴已经开始高高兴兴出去“打野”,但肯定也有小伙伴却还停留在蒙圈的阶段。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初装”的兼容性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无法理解科幻文学研究中涉及的专有概念,像“软科幻”、“核心科幻”、“宏细节”等等。其实,这并不奇怪。即便是在号称“科幻大国”的美国,科幻小说也只属于一个亚文化群落,并不在主流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普遍关注视野之中。于是,科幻小说就变成了一个闭环式的文化生态——你时常可以看到,写科幻、编科幻、读科幻、评论科幻、研究科幻的都是同一帮人,乃至同一个人。这就让科幻研究逐渐形成了专属性的理论话语体系。事实上,之所以要科幻研究的萌新们在新手村里花更多的时间锻炼基本技能,就是为了能冲破这些专属话语体系造成的“迷雾”,让小伙伴们的进阶之路走得更顺畅些。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科幻文学特殊,但不例外,它的理论话语其实是可以跟主流的文艺理论兼容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进阶到更高段位,同时一般的文学研究方法基本上也都适用于科幻文学研究。

在完成了新手村的基本训练后,一众初级段位的科幻研究小萌新们,就可以开始走上分区打怪升级的旅程了。这里分门别类的给大家介绍下,各个区域中大家要面临的主要关卡:

第一区:科幻文论。(1)西方科幻文论经典译丛,这套丛书是在吴岩教授的主持下,由“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专项资金资助下翻译出版的,囊括了西方科幻文论研究中最重要的论著。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于 2011年出版,包括:布赖恩·奥尔迪斯、戴维·温格罗夫著:《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罗伯特·斯科尔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阿瑟·B.艾文斯著:《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达科·苏恩文著:《科幻小说变形记:科幻小说的诗学和文学类型史》,达科·苏恩文著:《科幻小说面面观》,艾萨克·阿西莫夫著:《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这套丛书无疑是从事科幻文论研究的基础,建议认真学习。(2)科幻文学理论和学业科体系建设丛书,这套丛书是由吴岩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成果。由重庆出版社,共四册,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出版,包括吴岩编著:《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王逢振主编:《外国科幻论文精选》,王泉根主编:《现代中国科幻文学主潮》,吴岩著:《科幻文学论纲》。(3)科幻新概念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增补项目,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6出版,其中涉及科幻文论的包括:吴岩、吕应钟著:《科幻文学入门》,王建元、陈洁诗主编:《科幻·后现代·后人类:香港科幻文论精选》,林健群主编:《在“经典”与“人类”的旁边:台湾科幻文论精选》,张治、冯臻著:《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三大丛书外,近年来有关科幻文论的论著和论文逐渐增多,大家可以通过常用学术文献检索渠道获得。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第二区:中国科幻文学研究。(1)姚义贤、王卫英主编:《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全五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年版),该书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资助项目,号称“中国版科幻之路”,曾荣获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非虚构作品金奖。该书精选了中国本土科幻小说诞生至今百余年间,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内的代表作,并邀请专家学者为这些作品撰写评析,堪称迄今为止,覆盖面最广、研究质量最高的一部中国科幻文学通识著作,是所有有志于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人士的必读书。(2)吴岩主编:《贾宝玉坐潜水艇: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研究》(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本书是国内较早出版的一部研究清末民初中国科幻小说起源时代的专著。清末小说(或称晚清小说)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而中国科幻小说的原创时代也正起源于此。随着晚清民国时期各种出版物的重新整理和电子化,为学界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而当我们翻开这些泛黄的纸业,一些远远超出你想象边界以外崭新世界将呈现在你面前……当然,近年来由于众多学者的努力,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研究已经有“显学”,除了《贾宝玉坐潜水艇》一书,还应更多关注近期出版的论文和专著。(3)任冬梅著:《幻想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文学形象》(羊城晚报出版社2016年版),本书的重点是研究晚清和民国时期以“社会幻想小说”形态出现的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问题。相比于晚清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民国时期对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而言,无疑是一个荒漠时代。当然,这种“荒漠”状态既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性,也有文献整理不足这种主观性因素。但是,荒漠从来都是探险者的乐园,说不定就会有意外收获。(4)“久隆计划”,这是一个旨收藏与中国科幻和幻想文学艺术相关的实体期刊、图书、连环画、电子期刊、同人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等具有历史和资料价值的出版物的大型网上公益活动——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巨大且在不断扩展的沙盒副本。该计划以已故科幻爱好者、号称“中国第一科幻迷”的徐久隆先生的名字命名。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有关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研究的各种素材或者研究线索。他们的网址是:http://www.sfjiulong.org/。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第三区:作家作品研究:(1)卡德著:《如何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长久以来,对于搞作家作品研究的最大忌讳就是没有创作经验却硬要想当然。这个问题对于科幻小说研究来说,尤为突出。好在,著名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写了这本如何创作科幻小说的书,让我们能够较为方便的了解科幻小说创作的真实情况,让我们能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想当然。(2)国外优秀科幻作家作品:这个副本基本上都是留给外语专业或外国文学专业的研究者专享的。相对而言,门槛比较高——要想做得深入得能看原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大多数研究者缺乏对科幻小说本身类型特征的深入了解,研究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切入,往往不能做到充分解读。(3)董仁威著:《穿越201:中国科幻名家评传》(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和《中国百年科幻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这两部书均由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人董仁威先生主持编纂,收录了现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科幻小说创作者、评论者和研究者生平或小传,是从事中国科幻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向导。(4)陈洁著:《亲历中国科幻:郑文光评传》(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版),本书是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之父”的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的传记。郑文光是新中国科幻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第一位以科幻小说创作荣获国际奖项的中国作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领域形成了以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肖建亨、刘兴诗、金涛、王晓达等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群体,造就了中国科幻小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代科幻作家的文学史价值的重新发掘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5)王卫英主编:《中国科幻的思想者:王晋康科幻创作研究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年)和颜实、王卫英:《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年)。王晋康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旗手、继郑文光后中国科幻界第二位“终身成就奖”得主,而刘慈欣则是“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夕并称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而在这些代表性作家身后,大批70、80后作家也正在走向自身创作的成熟期,其后还有大量的90、乃至00后优秀科幻创作者也在不断涌现。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研究当代中国科幻作家及作品,那就绝不会缺少目标和素材。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第四区:比较文学研究:(1)“三大本”: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cience Fiction(剑桥科幻参考)、The Oxford Handbook of Science Fiction(剑桥科幻手册)和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cience Fiction(劳特利奇科幻参考)。这三本书是国际公认的从事科幻文学研究的基础读物,对于想从比较文学领域切入科幻研究的诸君来说,可以说是必备“神器”,强烈建议阅读原版。目前,只有“剑桥科幻参考”以《剑桥科幻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之名出版了中译本。(2)长山靖生著:《日本科幻小说史话:从幕府末期到战后》(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本书是日本科幻小说史研究的权威著作之一,也是从事中日科幻小说比较研究的入门读物。不过,这个中译本只记述到1945年前后。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科幻小说的发展,是在本书的续作中继续记述的。但这部续作暂时还没有中译本,需要的可以去找原版来读。当然,要全面了解日本科幻,除了小说和影视,还不能忽视日本的另外两大“国粹”——动漫和特摄。(3)拉切尔著:《拉美科幻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业界,对于拉美科幻文学都知之甚少。《拉美科幻文学史》的出版,多少弥补了这样一个缺憾。不过,因为其主要记述的是19世纪拉美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所以也就给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更为广大的空间。(4)武田雅哉、林久之著:《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上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日本学者撰写的中国科幻文学史,给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是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不过,其中涉及到的中国科幻小说文本还是要找原文,对照来看,不要盲目迷信就对了。

文科生如何走上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

当然,上面的四个区只是现有的基本分区,科幻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随时都可能有新区开服,大家及时关注就是了。而在大家做好了一切准备,将要走上追寻科幻研究的“王者”之路的时候,笔者愿意给大家几句忠告:

首先,要发自真心热爱科幻。在当今中国科幻研究还是一篇“蓝海”,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存在很多的研究空白地点,需要有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和勇气。所以,对于刚刚开始自己学术生涯的研究者们或者寻求换轨发展的学者们来说,“新服有风险,入坑需谨慎”。客观的说,有很多比科幻更容易的选题可做,未必非要一棵树上“吊死”。

其次,要得到周遭人的理解和支持。长久以来,“科幻”在中国都只存在于小圈子里,是一种“亚文化”,甚至用孤芳自赏来形容都不过分。而在大概率情况下,热衷于科幻研究的你,很可能也是处在学术环境的孤独寂寞中。在某些情况下,周遭对你有重要影响的人,或许不理解,甚至不支持你的科幻研究工作。术业有专攻,不能强求所有人的看法都一致,但不要因此而放弃基本人际交流和沟通,要努力争取周遭人,尤其是一些关键角色的理解和支持,起码是不对你的研究造成障碍。

再次,要把个人的人生规划和学术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如果今后不准备长期从事研究工作,最好选一个小问题,小切口大潜深,把问题做深做透。即便未来不再从事研究工作,你的研究成果仍旧会被其他的研究者反复引用,从而彰显它的价值。如果今后希望从事科幻研究,并作为终身事业,就应该首先选定大方向,然后再寻找那些现有研究中的盲点,逐个突破,最终逐渐搭建起自己的研究框架。最终,你就有机会登上科幻研究的“王者”宝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科幻这样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来说,除了一般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野心,有饥饿感,否则只会沦为平庸。

本文刊载于《科普创作》2020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