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後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來都是自己作的

說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這首詩可謂把杜甫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情懷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引發了大家對杜甫的同情。

因為杜甫真的太慘了屋被風雨所破,大!“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詩人杜甫還要忍受頑童的欺負,千古文人皆為杜甫不平。但是你知道嗎,杜甫落得這樣的慘狀,其實是自己作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後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來都是自己作的

啥叫“哥倆好”?嚴武和杜甫是真的鐵

杜甫的這個茅屋就是嚴武給他蓋的。

嚴武何人?中書侍郎嚴挺之之子。初為拾遺,後任成都尹。兩次鎮蜀,以軍功封鄭國公。他不僅是朝廷裡極有面子的大官,也是杜甫的“鐵哥們”。

杜甫為嚴武寫了三十五首詩,每首都是情真意切。嚴武留存在《全唐詩》裡的僅僅六首詩裡面,就有四首是寫給杜甫的。甚至杜甫“杜工部”的稱號也是因嚴武而來。嚴武在四川任職的時候曾帶著杜甫,任命杜甫做“工部員外郎”。可以說他倆是真的“鐵哥們”。

那麼問題來了:嚴武權勢熏天,這樣的茅屋為杜甫蓋個千兒八百也是不在話下,為什麼在杜甫淪落至此時他卻置之不理呢?

原因很簡單,這個時候他倆已經鬧掰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後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來都是自己作的

從情真意切的老鐵,到拔刀相向的仇人

杜甫和嚴武沒事了愛湊一塊兒喝點小酒。眼見著關係越來越鐵,杜甫就飄了!

嚴武平日裡生活比較奢侈,吃的用的,穿的住的,都是比較奢華的。畢竟他身居高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平日裡用的奢侈點,也是無可厚非。然而杜甫卻要以好朋友的身份去規勸他了。

規勸本無錯,但杜甫那一天確是喝高了。他把衣服往上一撩,腿一抬就上了桌子。於是乎把飯菜往邊上一推,腳丫子高高翹起,臉紅脖子粗,指著嚴武道:“你現在每日裡太奢侈了些,不懂得節儉哪行?當年你老爹老媽是咋教育你的?哎,真是不孝!”嚴武怒,繼而大怒,心道:“我爹媽還沒說我,你在這湊什麼熱鬧!”

這就好比過年回家,爹媽還沒催著結婚,七大姑八大姨就湧過來說三道四,如何不使人厭煩?若說朋友之間好言相勸,還則罷了,但杜甫上來就扣一頂大不孝的帽子,這如何能忍?當即與杜甫斷了交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後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來都是自己作的

至此二人也不過互生嫌隙,不再聯繫,然而杜甫之後的行為可就讓嚴武動了殺機。

杜甫心裡是很不爽的!心想:“咱倆這麼鐵的交情,就因為這麼大點小事,你就不理我了?此人甚是不堪!”於是他逢人便講嚴武的壞話。

核心思想就是:嚴武這人,不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如此一來,嚴武動了殺機,打算給杜甫來個“抹脖殺”。

杜甫雖然窮困潦倒,但是說話是很有影響力的。他這般在外面大肆宣揚,對嚴武的個人形象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嚴武在朝圍觀,個人形象被抹黑是非常致命的。好在嚴武的母親提前知道了此事,老太太心眼好,提前把杜甫只開了,這才免了他的殺身之禍。

“杜嚴”二人的交惡帶給人深刻反思

《增廣賢文》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細細品味,實在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假想如果杜甫如初相識般對嚴武以禮相待,那麼事實必然相反。他是絕對不會坐在桌子上指著嚴武鼻子大罵的,而嚴武也不至於和他分道揚鑣。雖然少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般千古絕唱流傳,但是杜甫也不必潦倒落魄,終其一生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後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來都是自己作的

可假想終究是假想,做不得數。杜甫終於還是歌唱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聽著秋風的怒號,在浩浩蕩蕩的長江邊上老淚縱橫著。他似乎聽到孩子哭泣,回到房中,發覺茅屋裡的雨下得比外面也不小了。

我們可憐杜工部的晚年境遇,卻不得不把他當作反面教材,反思起“交友之道”來。我們往往因為熟悉而亂了界限,也往往因為一次越界而斷送了最為珍貴的友誼。

兩人初相識,總是以禮相待,所以那時候的感覺是很舒服的。但是當兩個人的關係熟悉起來之後,大家往往丟掉了那一份禮敬,覺得兩人關係好,就什麼玩笑都開得,什麼事情都管得,熟不知這時候,就危險了。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那條紅線,初相識的朋友禮敬有佳,總是可以避開,但是熟悉後的朋友,卻總容易觸及。試想我們自己和朋友相處,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相逢好似初相識”呢?

時刻把握好和朋友之間的那條界限,再熟的人也要以“初相識”的禮敬對待,說來容易,做到卻難。然而這無疑是使友誼得以“到老終無怨恨心”的箴言。

我復又想起杜甫那羸弱的背影,幾片枯黃的葉子隨秋風落入江水,向著入海的方向漂流去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背後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來都是自己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