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后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来都是自己作的

说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这首诗可谓把杜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杜甫的同情。

因为杜甫真的太惨了屋被风雨所破,大!“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诗人杜甫还要忍受顽童的欺负,千古文人皆为杜甫不平。但是你知道吗,杜甫落得这样的惨状,其实是自己作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后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来都是自己作的

啥叫“哥俩好”?严武和杜甫是真的铁

杜甫的这个茅屋就是严武给他盖的。

严武何人?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初为拾遗,后任成都尹。两次镇蜀,以军功封郑国公。他不仅是朝廷里极有面子的大官,也是杜甫的“铁哥们”。

杜甫为严武写了三十五首诗,每首都是情真意切。严武留存在《全唐诗》里的仅仅六首诗里面,就有四首是写给杜甫的。甚至杜甫“杜工部”的称号也是因严武而来。严武在四川任职的时候曾带着杜甫,任命杜甫做“工部员外郎”。可以说他俩是真的“铁哥们”。

那么问题来了:严武权势熏天,这样的茅屋为杜甫盖个千儿八百也是不在话下,为什么在杜甫沦落至此时他却置之不理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他俩已经闹掰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后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来都是自己作的

从情真意切的老铁,到拔刀相向的仇人

杜甫和严武没事了爱凑一块儿喝点小酒。眼见着关系越来越铁,杜甫就飘了!

严武平日里生活比较奢侈,吃的用的,穿的住的,都是比较奢华的。毕竟他身居高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平日里用的奢侈点,也是无可厚非。然而杜甫却要以好朋友的身份去规劝他了。

规劝本无错,但杜甫那一天确是喝高了。他把衣服往上一撩,腿一抬就上了桌子。于是乎把饭菜往边上一推,脚丫子高高翘起,脸红脖子粗,指着严武道:“你现在每日里太奢侈了些,不懂得节俭哪行?当年你老爹老妈是咋教育你的?哎,真是不孝!”严武怒,继而大怒,心道:“我爹妈还没说我,你在这凑什么热闹!”

这就好比过年回家,爹妈还没催着结婚,七大姑八大姨就涌过来说三道四,如何不使人厌烦?若说朋友之间好言相劝,还则罢了,但杜甫上来就扣一顶大不孝的帽子,这如何能忍?当即与杜甫断了交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后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来都是自己作的

至此二人也不过互生嫌隙,不再联系,然而杜甫之后的行为可就让严武动了杀机。

杜甫心里是很不爽的!心想:“咱俩这么铁的交情,就因为这么大点小事,你就不理我了?此人甚是不堪!”于是他逢人便讲严武的坏话。

核心思想就是:严武这人,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如此一来,严武动了杀机,打算给杜甫来个“抹脖杀”。

杜甫虽然穷困潦倒,但是说话是很有影响力的。他这般在外面大肆宣扬,对严武的个人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武在朝围观,个人形象被抹黑是非常致命的。好在严武的母亲提前知道了此事,老太太心眼好,提前把杜甫只开了,这才免了他的杀身之祸。

“杜严”二人的交恶带给人深刻反思

《增广贤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细细品味,实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假想如果杜甫如初相识般对严武以礼相待,那么事实必然相反。他是绝对不会坐在桌子上指着严武鼻子大骂的,而严武也不至于和他分道扬镳。虽然少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般千古绝唱流传,但是杜甫也不必潦倒落魄,终其一生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后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来都是自己作的

可假想终究是假想,做不得数。杜甫终于还是歌唱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听着秋风的怒号,在浩浩荡荡的长江边上老泪纵横着。他似乎听到孩子哭泣,回到房中,发觉茅屋里的雨下得比外面也不小了。

我们可怜杜工部的晚年境遇,却不得不把他当作反面教材,反思起“交友之道”来。我们往往因为熟悉而乱了界限,也往往因为一次越界而断送了最为珍贵的友谊。

两人初相识,总是以礼相待,所以那时候的感觉是很舒服的。但是当两个人的关系熟悉起来之后,大家往往丢掉了那一份礼敬,觉得两人关系好,就什么玩笑都开得,什么事情都管得,熟不知这时候,就危险了。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条红线,初相识的朋友礼敬有佳,总是可以避开,但是熟悉后的朋友,却总容易触及。试想我们自己和朋友相处,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相逢好似初相识”呢?

时刻把握好和朋友之间的那条界限,再熟的人也要以“初相识”的礼敬对待,说来容易,做到却难。然而这无疑是使友谊得以“到老终无怨恨心”的箴言。

我复又想起杜甫那羸弱的背影,几片枯黄的叶子随秋风落入江水,向着入海的方向漂流去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后故事:杜甫一生潦倒原来都是自己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