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但他却弥补了永乐盛世的暗伤

明仁宗朱高炽,他是继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的第四任皇帝。其在位的时间很短,前后只有十个月的时间,再加上他有一位“永乐大帝”这般光芒四射的父亲,故而其执政期间的作为往往被世人所忽视,但是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是出人意料的高。

对于朱高炽这个人,笔者以为:朱高炽执政的十个月正是永乐盛世的收官环节,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才使得朱棣的永乐盛世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不为后世所诟病。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但他却弥补了永乐盛世的暗伤


一、与朱棣截然不同的君王之路,从坎坷的经历开始

朱高炽是成祖朱棣的长子,其身材肥胖而脚不良于行,故而常不为朱棣所喜。毕竟大家试想一下,像永乐大帝这般英明神武的马上皇帝,怎么会喜欢一个胖乎乎的运动低能呢?而这种不喜欢随着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的出生而变得更加明显,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几乎要将朱高炽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是朱高炽由于其嫡长子的身份,以及仁爱宽厚的性格却得到了朱棣麾下文臣的普遍支持。正是在这般文臣的支持之下,朱高炽战战兢兢的当了近30年的接班人。在这段岁月之中,朱高炽虽然如履薄冰、步步小心,但是依旧多次处于被朱棣废黜的危机之中,但其身边的解缙、杨溥、黄淮等人则鼎力扶持帮助朱高炽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朱高炽与身边的文臣建立了极为和谐并相互信任君臣关系,他也成为了满朝士大夫所公认的未来新君。朱高炽本人则因为长期受到朝中文臣的影响,其内心逐渐认可了儒家士大夫所崇尚的宽厚、仁爱之道,进而与朱棣的杀伐果决、乾坤独断的“霸道”有着明显的不同。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但他却弥补了永乐盛世的暗伤


二、在位时间不长但却长期执政,心中早已洞悉永乐盛世背后的问题

虽然朱高炽当皇帝的时间前后只有十个月,但是其执掌中枢行政权力的时间却长达几十年。最早从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朱高炽便开始留守大本营北平,还曾经组织麾下万余士卒抵抗住了五十万“南军”的围攻。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北京,但凡朱棣不在的时候,都是朱高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在总览朝政的同时还要为朱棣大规模的对外用兵提供后勤保障,可以说朱高炽在永乐一朝实际上扮演的几乎是类似于汉朝的萧何的角色。

在此期间,朱高炽一边积累这行政经验,一边也在对父亲朱棣的一系列为政举措有着自己的评判。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高炽也渐渐发现“永乐盛世”背后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皇权的过于强势,导致国家政策的全面激进!

永乐一朝,朱棣强势的掌控着国家各种大政方针,正是在他的乾纲独断之下,国家先后完成率五征蒙古、讨伐安南、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宏伟工程。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朱棣的果决刚毅,方才使得这一件件的大事得到快速的落实,而没有在各方掣肘和推诿之间牵连日久。

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朱棣这种“一言而决”的激进政策在提高了行政效率的同时,却又难以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诉求,在这些重大的工程背后无不隐藏着巨大的暗伤!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但他却弥补了永乐盛世的暗伤


三、永乐盛世之下,外向型国家发展战略背后的问题

永乐一朝的整体问题涉及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再过多的赘述,仅仅只点出两个方面比较明显的情况:

一是政治层面的独断冒进。朱棣依靠的是“靖难”起家,“得国不正”导致其对于文官集团有着极强的提防和制衡心理。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之下,特务政治开始全面兴起,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开始大行其道,文官一系长期受到残酷打压,正常的国家行政更是遭到了人为的粗暴干涉。这样的结果,便造成了国家的治理整体上不再由行政官僚遵循规律去管理,而是按照君王的主观意志去强行的推进。

二是“国进民退”导致百姓疲敝。五征蒙古、讨伐安南、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等等一件件国家战略的实施,虽然拓展了大明辽阔的疆域,震慑周边的敌对势力,彰显了华夏的国威;但是其对于国力和民力的消耗同样是巨大的!

“人民流离,饿殍盈路,税粮逋负,盗贼横生”;“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

上述这一条条当时官员上疏的记载,无一不表明当时国家民力已经疲敝到了极点,人们的生活状态极为痛苦。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但他却弥补了永乐盛世的暗伤


四、朱高炽在位的十个月都做了什么

如前文所述,永乐一朝盛世之下存在着诸多的“暗伤”,这些暗伤朱棣没有意识到,也来不及解决,他沉浸在自己的大国之梦中,直到他最终离开人世……

所以当朱高炽继位之后,长期负责国家行政的他深深的知道,自己的父亲虽然留给他了一个盛世,但这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盛世,他若不能将之补好,稍不留意便会摔个粉碎!那么朱高炽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停止下西洋。不得不说,当时的大明虽然拥有了极为先进的造船技术,但却还没有真正明白海洋贸易的模式和规律。所以郑和下西洋更多还是停留在宣扬国威的阶段,而实际的物质收获和付出则远远难成正比。贸易的根本目的在于挣钱,既然无利可图……或者说无现实利益可图,那么这个贸易当然还是先停下来。

当然这一作为在当时是很合事宜的,毕竟搞清楚贸易规律再出去做生意是没错的。但是后来的明朝统治者却开始教条的长期实施海禁政策,使得我华夏民族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而沉沦百年,便是后话了……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但他却弥补了永乐盛世的暗伤


第二是推动文官体系的发展。朱棣在位之时为了实现对自身的集权对文官集团进行了强力压制,这就使得国家的常态化行政遭到了极大的影响。朱高炽则很清楚,治理国家不能靠皇帝一个人,终究还是需要一个完备的官僚集团。他一改自己父亲独裁专政的统治模式,而是将文官与皇权联合起来对国家实施“共治”。

在此期间,朱高炽将杨荣、杨士奇等人纳入内阁,同时又将他们提升为一品大员,这就打破了内阁成员由低级别官员担任的先例,大大提升了内阁中枢对朝政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又亲自平反永乐时期由朱棣制造的针对文官的冤狱,从而赢得了大批官吏仕子的归心。之所以对读书人这么好,正是因为朱高炽正是要用这些人来长期治理他的国家!

第三是一定程度上的“国退民进”。前文所述,朱棣执政时期重大工程一项接着一项上马,国力、军力、民力皆是疲敝到了极点。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高炽继位之后,首先开始卸下老百姓身上沉重的担子:免除一部分徭役、赋税;取消皇帝无偿征用木材、金银等做法,取而代之以朝廷等价赎买等等。

正是在这一系列措施之下,大明朝终于停下了一往无前的“外向型”扩张脚步,帝国的老百姓们在被这匹奔驰的野马折腾得筋疲力尽之时,终于可以停下来喘口气了。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但他却弥补了永乐盛世的暗伤


五、总结

大明朝这驾马车在朱棣的驾驭下飞奔向前,却不知在这几十年的狂奔之中,这驾马车已经到了散架的边缘……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朱高炽接手了这辆马车。

不得不说,朱高炽执政的十个月虽然很短暂,但是却非常的关键!正是他适时的采取了一系列“刹车”举措,才使得这驾马车终于能够回归到平稳而正常的行驶状态。当然朱高炽也很悲催,当了几十年的“接班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没有过一天踏实的日子;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嗨得飞起,最终在北征蒙古之时嗝屁了,但是自己却只能含着眼泪上台继续缝缝补补,为朱棣“擦屁股”。

若是没有朱高炽,便不会有永乐盛世的完美收官,也不会有“仁宣之治”的良好开端,上天没有给朱高炽享乐的时间,却把封建社会最高的谥号“仁”留给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