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献陵前面为何有座“遮羞山”

明十三陵——献陵位于长陵西侧一华里的黄泉寺山下,埋葬的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其皇后张氏。献陵规模较小,规格寒酸,建筑布局也与其他各陵有很大的不同:恩殿和明楼两进院落被一座小山隔开,切割成了两块,互不连属。

明十三陵——献陵前面为何有座“遮羞山”

献陵

山前的以恩殿为主,山后的以宝城、明楼为主。民间传言,隔开两院的这座小山叫作“遮羞山”。堂堂皇帝为何需要遮羞呢?

原来民间传说,明仁宗朱高炽为太子时,每日在宫中游荡。当时,宫中规矩是凡夜晚宫中妃子门口挂红灯,太子可以进入;若是挂绿灯,则表明长辈在内,太子不得进入。

一天晚上,朱高炽游宫,看见一楼内窗棂上挂着红灯,便喝退侍从,径直入楼。等他宽衣上床后,却见床上竟是姨娘!此事在皇宫里哗然,有的说太子对其姨娘早有此意,当夜是太子事先将姨娘房中的绿灯摘下换成红灯的;有的说姨娘对太子早已有情,是她亲自摘下绿灯,换上红灯的。

明仁宗登基后,为了保持天子尊严,对天起誓,矢口否认,说如果有此事,就让龙把自己吃掉。不料此话一出,金銮殿上真的有一巨龙飞腾而下,一口将明仁宗吞下,大臣们急忙救驾,却只抢下了一只靴子。

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只好将父亲的靴子葬入陵中为了遮掩此事,明宣宗朱瞻基特意把真正的陵体安排在这座小山之后,使石碑殿堂与明楼宝顶互不能见,意在以小山将父皇仁宗与其姨娘之丑行遮掩。所以这座小山叫作“遮羞山”。

事实上,据文献记载,这座小山的真名叫作“玉案山”,这座陵墓的建造形制实则也与风水相关。皇家园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选择“龙脉”,这起伏的山丘就是“龙脉”的象征。献陵建造时,因这座小山从左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屈曲环抱陵前,又是献陵的近案,当论内明堂格局。在风水信条中,龙砂是不可损伤的。所以这座小山便作为“龙脉”而完好地保存下来,史书上称为“玉案山”。

但正因为这龙脉风水,这座小山,反而给这位仁宗皇帝蒙上了一层不白之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