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十個月,但他卻彌補了永樂盛世的暗傷

明仁宗朱高熾,他是繼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的第四任皇帝。其在位的時間很短,前後只有十個月的時間,再加上他有一位“永樂大帝”這般光芒四射的父親,故而其執政期間的作為往往被世人所忽視,但是在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卻是出人意料的高。

對於朱高熾這個人,筆者以為:朱高熾執政的十個月正是永樂盛世的收官環節,正是因為有他的存在,才使得朱棣的永樂盛世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不為後世所詬病。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十個月,但他卻彌補了永樂盛世的暗傷


一、與朱棣截然不同的君王之路,從坎坷的經歷開始

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其身材肥胖而腳不良於行,故而常不為朱棣所喜。畢竟大家試想一下,像永樂大帝這般英明神武的馬上皇帝,怎麼會喜歡一個胖乎乎的運動低能呢?而這種不喜歡隨著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的出生而變得更加明顯,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幾乎要將朱高熾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但是朱高熾由於其嫡長子的身份,以及仁愛寬厚的性格卻得到了朱棣麾下文臣的普遍支持。正是在這般文臣的支持之下,朱高熾戰戰兢兢的當了近30年的接班人。在這段歲月之中,朱高熾雖然如履薄冰、步步小心,但是依舊多次處於被朱棣廢黜的危機之中,但其身邊的解縉、楊溥、黃淮等人則鼎力扶持幫助朱高熾渡過了一次又一次危機。

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朱高熾與身邊的文臣建立了極為和諧並相互信任君臣關係,他也成為了滿朝士大夫所公認的未來新君。朱高熾本人則因為長期受到朝中文臣的影響,其內心逐漸認可了儒家士大夫所崇尚的寬厚、仁愛之道,進而與朱棣的殺伐果決、乾坤獨斷的“霸道”有著明顯的不同。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十個月,但他卻彌補了永樂盛世的暗傷


二、在位時間不長但卻長期執政,心中早已洞悉永樂盛世背後的問題

雖然朱高熾當皇帝的時間前後只有十個月,但是其執掌中樞行政權力的時間卻長達幾十年。最早從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時,朱高熾便開始留守大本營北平,還曾經組織麾下萬餘士卒抵抗住了五十萬“南軍”的圍攻。

在接下來的時光裡,無論是在南京還是北京,但凡朱棣不在的時候,都是朱高熾以太子的身份監國,在總覽朝政的同時還要為朱棣大規模的對外用兵提供後勤保障,可以說朱高熾在永樂一朝實際上扮演的幾乎是類似於漢朝的蕭何的角色。

在此期間,朱高熾一邊積累這行政經驗,一邊也在對父親朱棣的一系列為政舉措有著自己的評判。隨著時間的推移,朱高熾也漸漸發現“永樂盛世”背後存在的根本性問題:皇權的過於強勢,導致國家政策的全面激進!

永樂一朝,朱棣強勢的掌控著國家各種大政方針,正是在他的乾綱獨斷之下,國家先後完成率五徵蒙古、討伐安南、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宏偉工程。不得不說,正是因為朱棣的果決剛毅,方才使得這一件件的大事得到快速的落實,而沒有在各方掣肘和推諉之間牽連日久。

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朱棣這種“一言而決”的激進政策在提高了行政效率的同時,卻又難以顧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訴求,在這些重大的工程背後無不隱藏著巨大的暗傷!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十個月,但他卻彌補了永樂盛世的暗傷


三、永樂盛世之下,外向型國家發展戰略背後的問題

永樂一朝的整體問題涉及到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限於篇幅筆者在這裡不再過多的贅述,僅僅只點出兩個方面比較明顯的情況:

一是政治層面的獨斷冒進。朱棣依靠的是“靖難”起家,“得國不正”導致其對於文官集團有著極強的提防和制衡心理。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之下,特務政治開始全面興起,錦衣衛等特務機構開始大行其道,文官一系長期受到殘酷打壓,正常的國家行政更是遭到了人為的粗暴干涉。這樣的結果,便造成了國家的治理整體上不再由行政官僚遵循規律去管理,而是按照君王的主觀意志去強行的推進。

二是“國進民退”導致百姓疲敝。五徵蒙古、討伐安南、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等等一件件國家戰略的實施,雖然拓展了大明遼闊的疆域,震懾周邊的敵對勢力,彰顯了華夏的國威;但是其對於國力和民力的消耗同樣是巨大的!

“人民流離,餓殍盈路,稅糧逋負,盜賊橫生”;“南征北討,出師連年,輜重牛馬,耗散鉅萬,又江北困於營造,江南疲於轉輸”;“丁男疲於力役,婦女困於耕耘,富者怨征斂之繁,貧者罹凍餒之苦”。

上述這一條條當時官員上疏的記載,無一不表明當時國家民力已經疲敝到了極點,人們的生活狀態極為痛苦。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十個月,但他卻彌補了永樂盛世的暗傷


四、朱高熾在位的十個月都做了什麼

如前文所述,永樂一朝盛世之下存在著諸多的“暗傷”,這些暗傷朱棣沒有意識到,也來不及解決,他沉浸在自己的大國之夢中,直到他最終離開人世……

所以當朱高熾繼位之後,長期負責國家行政的他深深的知道,自己的父親雖然留給他了一個盛世,但這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盛世,他若不能將之補好,稍不留意便會摔個粉碎!那麼朱高熾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是停止下西洋。不得不說,當時的大明雖然擁有了極為先進的造船技術,但卻還沒有真正明白海洋貿易的模式和規律。所以鄭和下西洋更多還是停留在宣揚國威的階段,而實際的物質收穫和付出則遠遠難成正比。貿易的根本目的在於掙錢,既然無利可圖……或者說無現實利益可圖,那麼這個貿易當然還是先停下來。

當然這一作為在當時是很合事宜的,畢竟搞清楚貿易規律再出去做生意是沒錯的。但是後來的明朝統治者卻開始教條的長期實施海禁政策,使得我華夏民族錯過了“大航海時代”而沉淪百年,便是後話了……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十個月,但他卻彌補了永樂盛世的暗傷


第二是推動文官體系的發展。朱棣在位之時為了實現對自身的集權對文官集團進行了強力壓制,這就使得國家的常態化行政遭到了極大的影響。朱高熾則很清楚,治理國家不能靠皇帝一個人,終究還是需要一個完備的官僚集團。他一改自己父親獨裁專政的統治模式,而是將文官與皇權聯合起來對國家實施“共治”。

在此期間,朱高熾將楊榮、楊士奇等人納入內閣,同時又將他們提升為一品大員,這就打破了內閣成員由低級別官員擔任的先例,大大提升了內閣中樞對朝政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他又親自平反永樂時期由朱棣製造的針對文官的冤獄,從而贏得了大批官吏仕子的歸心。之所以對讀書人這麼好,正是因為朱高熾正是要用這些人來長期治理他的國家!

第三是一定程度上的“國退民進”。前文所述,朱棣執政時期重大工程一項接著一項上馬,國力、軍力、民力皆是疲敝到了極點。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朱高熾繼位之後,首先開始卸下老百姓身上沉重的擔子:免除一部分徭役、賦稅;取消皇帝無償徵用木材、金銀等做法,取而代之以朝廷等價贖買等等。

正是在這一系列措施之下,大明朝終於停下了一往無前的“外向型”擴張腳步,帝國的老百姓們在被這匹奔馳的野馬折騰得筋疲力盡之時,終於可以停下來喘口氣了。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十個月,但他卻彌補了永樂盛世的暗傷


五、總結

大明朝這駕馬車在朱棣的駕馭下飛奔向前,卻不知在這幾十年的狂奔之中,這駕馬車已經到了散架的邊緣……而恰恰在這個時候,朱高熾接手了這輛馬車。

不得不說,朱高熾執政的十個月雖然很短暫,但是卻非常的關鍵!正是他適時的採取了一系列“剎車”舉措,才使得這駕馬車終於能夠迴歸到平穩而正常的行駛狀態。當然朱高熾也很悲催,當了幾十年的“接班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沒有過一天踏實的日子;眼看著自己的父親嗨得飛起,最終在北征蒙古之時嗝屁了,但是自己卻只能含著眼淚上臺繼續縫縫補補,為朱棣“擦屁股”。

若是沒有朱高熾,便不會有永樂盛世的完美收官,也不會有“仁宣之治”的良好開端,上天沒有給朱高熾享樂的時間,卻把封建社會最高的諡號“仁”留給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