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章太炎的《国故论衡》

重读章太炎的《国故论衡》

文 | 王诚

章太炎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巨擘,为世人所公认的国学大师。他处于19、20世纪之交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时期,早年潜心于“稽古之学”,尤其是对朴学的研究,少有人能出其右,后来又广泛“涉猎西籍”,汲取其中的有用营养,“以新知附益旧学”。在接受了时代精神的陶冶,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之后,章太炎对传统重新加以塑造,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在丰硕的著述中,《国故论衡》一书内容精深且涵盖较广,体现了章太炎的学术创见,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也有启示意义。

王诚 | 重读章太炎的《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以论述小学、文学和诸子学为主,为传统学术注入了现代理念,对于传统学术的转型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质。从学术渊源上说,章太炎是乾嘉学派的殿军,深得俞樾、孙诒让等清儒治学之精髓,但他并不只是继承和因袭前人,而是使小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将其改造、发展为独立的语言文字之学。他突破考证的藩篱,在《国故论衡》上卷中提出和探讨了不少理论课题。比如,传统“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文字学家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章太炎不为旧说所束缚,跳出歧见的泥潭,站在语言学理论的高度提出“转注假借说”,通过对旧有概念的重新诠释,说明汉字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规律。又如,名实关系和得名之由的探讨历来就有,章太炎将其转化为带有普遍意义的“语言缘起说”,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继承“同一声类,其义往往相似”的字源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借鉴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根”学说,从而使汉语词源研究得到创新性发展。

章太炎在近代诸子学的发展进程中也有重要地位,对诸子学的现代转型具有开创之功。清代学者重实证而轻玄理,他们的诸子研究大多局限于文献考订。章太炎则明确提出,诸子之学乃“主观之学”,其“要在寻求义理”。因此,他不为清人所限,“别出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诸子学”。梁启超称《国故论衡》下卷的“《原名》《明见》诸篇始引西方名学及心理学解《墨经》,其精绝处往往惊心动魄”。侯外庐说“太炎综合东西名学而作《原名》,和文字学的研究融合而成为一种‘以分析名相始’的朴学,亦他所谓近代的科学所趋”。同时,章太炎对于佛学及古印度哲学有浓厚兴趣,他用九缘生识解说《墨经》的“五路”,将印度的因明、西方的逻辑与墨子的名辩相比较,用法相唯识“阐周秦诸子之微言”,有了较为明确的“比较哲学”的思想胚芽。

《国故论衡》问世迄今已逾百年。当前全社会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业已形成共识,与此同时,中西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由此带来的文化碰撞和融会也是空前的。重读《国故论衡》,发掘其时代精神,对于当今文化建设颇具参考价值。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一是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民族性的强调,二是吸收外来思想和融通多元文化。

王诚 | 重读章太炎的《国故论衡》

面对20世纪初的西化大潮,章太炎坚持民族本位,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原学》中说,“四裔诚可效,然不足一切画以自轻鄙”。章太炎强调中西文化的平等地位,认为“今中国之不可委心远西,犹远西之不可委心中国也”,指出二者的“短长足以相覆”,他颇为自豪地列举传统文化在哲学、音乐、医药、历史、建筑、丝织、烹饪、体育、文学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和长处,以坚定的民族自信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他说:“夫赡于己者,无轻效人。……然世人大共僄弃,以不类远西为耻,余以不类方更为荣,非耻之分也。”同时,他特别强调语言和历史的民族性,重视二者对于民族认同、爱国保种所起的作用。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章太炎视小学为“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认为语言文字的研究应“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即不能一味地追随和模仿西方。

在尊崇本国文化和强调民族性的同时,章太炎并没有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是积极学习外来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并加以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和升华。他在《原名》《明见》《辨性》诸篇中,以先秦诸子学说与西方和印度哲学进行对话,一方面激活了诸子的思想资源,为诸子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另一方面在宏大的视野下融通了中西印思想,围绕认识论、本体论和人性论的根本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初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质的哲学体系。面对不同的思想资源和学术流派,章太炎辨析其异,亦求其通,他说“道若无岐,宇宙至今如抟炭,大地至今如孰乳已”,又说“以人言道,何故不可合?有盈蚀而已矣”。《原道下》推崇庄子的“和之以齐物”“使并行而不害”,继而以王弼的“中之为用,故未可远”“品制万变,宗主存焉”阐述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章太炎正是以这样一种开放包容的立场和“齐物”的方法对待文化多样性,借鉴和融通各种资源,从而在学术上开辟出新的境界。

王诚 | 重读章太炎的《国故论衡》

章太炎是20世纪初中国传统学术的集大成人物,同时又是一位具有创造精神的思想巨匠,影响了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和方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身处古今、中西文化又一次激烈碰撞的复杂境遇,如何在文化建设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如何构建具有中国底蕴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回顾百年前的学术转型和文化选择,重读章太炎的《国故论衡》,对于思考这些问题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章太炎撰,庞俊、郭诚永疏证,董婧宸校订《国故论衡疏证》,中华书局,2018年。

王宁《“国学”内涵的变迁与章太炎国学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王宁《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前言》,中华书局,2010年。

孟琢《章太炎的国学概念及其品格与精神》,《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王诚 | 重读章太炎的《国故论衡》

王诚,文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训诂学和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出版专著《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研究》,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王诚 | 重读章太炎的《国故论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